分享

李鸿章:秋风宝剑孤臣泪

 蓮葉 2017-03-12
  

  义和团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怪圈,每当中国因某些主观或客观因素而取得些许进步和胜利时,保守主义力量和自满排外情绪就会抬头,其结果就是再一次受辱于强大的外部势力,陷入更加残酷的深渊中不能自拔。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十分明显,并值得深思。

  

  这时,慈禧仍在不断地催李鸿章尽快北上。为了让李北上,朝廷又下诏恢复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令李“即日进京,会议各使,迅速开议”。李鸿章作出了艰难的决定,北上议和。明知北上要签订更加屈辱的条约,李鸿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李冬君:《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已经声名狼藉了,他好像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压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个民族的罪责都往他身上压下来。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在签《辛丑条约》的时候他还是出来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一下的话,如果是我,可能签《辛丑条约》就不出来了,正常人好像都不会再出来了。但是那个时候不出来不行,总要有一个人出来收拾残局。他一个那么大年纪的人,我觉得他可能已经无所谓了,到了这个年纪了,再挨一次骂也就这样了,反正最后鞠躬尽瘁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李鸿章从7月22 日到达上海,到启程赴北方,前后50 多天,他这50 多天在上海干什么呢?

  李鸿章到上海之初,列强的外交官就很提防他,他们深知这个老头儿是个挑拨离间的高手,都避而不见。美国驻沪领事古德纳试探性地见了他一次,嘴上先吃了亏。李鸿章称美国公使康格和他的夫人为“你们的康格和康格他老婆”,古德纳略通中文,认为李鸿章的措辞很不礼貌,翻译也颇感尴尬,将李鸿章的话翻译为“康格公使夫人”。谁想李鸿章听懂了,并立刻用英文纠正:“wife,wife !”李鸿章是有意用倚老卖老、阴阳怪气给美国人一个下马威。

  法国殖民部长当时提醒西方诸国要提防李鸿章的“挑拨离间”,他说:“李鸿章的分化政策已经有了成效。清国的驻外使节在他的指示下大肆活动,他们与俄国秘密交涉,对美法请求调解,向德国道歉,对日本以种族情感相召,对英国诱惑以长江的商业利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法国人说对了,李鸿章除了挑拨离间、以夷制夷,实在是无计可施。

  张鸣:我们的民族主义者都有这个问题存在。你有没有能力抵抗?行不行?当时如果是挡下去,很可能中国就变成殖民地了,然后我们从殖民地再复兴,这都可能。但是要保住这个国家,就要签条约,局面就是如此。一直到袁世凯的时候,签《二十一条》都是如此,中国没有可战之兵,老百姓没有觉悟,一个民族没有真正觉醒。

  李鸿章分析,西方各国表面上组成了联军,实际上各怀鬼胎:俄国胃口最大,拳乱期间已经派兵侵占了东北大片土地,它就等着所谓的亲俄派李鸿章来认可呢;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奥地利都想着瓜分中国的土地;美英是要中国的市场,做生意。

  除了挑拨各国,李鸿章也为大清国找了一个开脱的理由。他说,“我当初就说那宣战诏书是假的,中央是被一小撮人劫持了。”他把义和团说成是叛乱,八国联军就变成了帮助清政府来镇压叛乱的友军,这样,中国由交战国变成了受害国。如果各国认可这一逻辑,则中国只有对助剿各国付军费的义务,而绝没有割地的可能。只赔款不割地,大清国就不会被瓜分了。李鸿章的如意算盘能得逞吗?

  通过电报和八百里加急快马,李鸿章和北京8天才能联系一次。通讯未及两三个来回,北京就沦陷了。据统计,北京城破的两天之内,全家集体自杀的皇亲国戚达30 多户,王公贵族之家自杀总人数在近2000 人。次日,慈禧携光绪向西出逃。

  西逃途中,慈禧以光绪之名发“罪己诏”。为尽快与列强达成和议,清廷从9 月7 日起连续发谕,下令剿杀义和团。同时她不断催李鸿章尽快北上,9 月8 日在给李的“电旨”中承认“罪在朕躬,悔何可及”。

  此时,李鸿章才认为进京时机成熟,于9 月18 日坐招商局的轮船到达天津。德国人见挑拨离间的人来了,竟不许他上岸,幸亏他挑拨有道,俄国人才护送他登了陆。

  李鸿章在天津展开外交斡旋,各国竟原则上同意了他对这次战事的解释,但列强提出,中国首先要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并以此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慈禧立刻抛出了几十个官员斩首,以谢天下。面对如此深灾巨祸,清廷不能不作个“交代”,在一道道上谕中,“朝廷”竟把责任完全推给了“诸王大臣”。

  在天津期间,李鸿章专程去了一趟他曾经执政达20 多年的北洋大臣的办公地。李鸿章蹒跚着步子,看着废墟中的一切,心中不胜凄凉:在这里,他度过了多少意气风发、觥筹交错的时光,办理了多少国政军机,如今却荒草如湮。77 岁的李鸿章已经意识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站在这里。往日的繁华尽去,等待他的将是无边的遗憾。

  10 月11 日,李鸿章到达北京。对西方人来说,李鸿章的到来只是签订一个投降的文件;对于占领区的百姓来讲,他是一个安定的象征。当时住在北京的国学大师齐如山先生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整个北京城都在盼望着李鸿章的到来。”

  张鸣:“辛丑议和”,西方执意要李鸿章出来。当时不光是西方让他出来,西太后也希望他出来。那些鼓吹义和团的人,跟着起哄的,尤其是很多旗人,一听说他来了,都非常高兴。他们当年骂李鸿章的非常多,跟骂康有为的一样多。义和团运动期间,不光骂洋鬼子,很多揭帖是在骂汉奸,就是改革者。整个朝野都在骂,老百姓骂得最厉害,连李鸿章招外国女婿的说法都有,说他招了六国的女婿,传得特别神。但到议和的时候,一听说李鸿章来了,大家都欢欣鼓舞,都非常高兴,说:“这回有救了。”这很奇怪,你们不是骂他汉奸吗?怎么还是指望人家?所以,现在我也觉得,这些所谓的“爱国的愤青”,根本靠不住。你看他现在反对美国反得最厉害,让他上美国留学,“哗”地都去了,没有任何立场。这就跟当年一样。

  李鸿章知道,他的到来将把自己的一生都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流亡西安的慈禧终于接到了议和成功的急电。中国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这个数字是西方列强定下的。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之乱罚白银一两。没有割地,也没有让光绪归政。慈禧看到这样的议和结果,简直是凤颜大悦。

  慈禧代表专制政权说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博,与各国之欢心。”慈禧不知道,在北京的谈判桌上,李鸿章面对列强说的是:“你们犹如虎狼群”;她也不知道,谈判中所有的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她只看到《辛丑条约》的签字栏上,有一个让人分辨不清的签名:一个“肃”字。这是李鸿章觉得太过屈辱,再也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卖国条约上,成心将“李鸿章”三字写在了一起。

  

  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挑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这时78 岁的李鸿章尽瘁国事,内外交煎,生命已至末日。在他辞世前的几小时,俄国公使一直站在一旁,逼他在出卖东北的条约上画押。李鸿章闭目拒绝。

  刘刚:李鸿章还是喜欢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以夷制夷。但是事实上这个东西最后害了他。他本来想联俄对付英国,但最后在病床边逼死他的就是俄国人。俄国人让他签字,要中东铁路的路权,李鸿章坚决不签字,不能再签了,他宁可死也不签这字了。

  1901 年11 月7 日,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魂飞魄散。死之前,已经穿上寿衣卧于病榻上的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缓缓滚出。匆忙赶来的老部下周馥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事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李鸿章竟死不瞑目。

  翁飞:他非常苍凉。“秋风宝剑孤臣泪”,一辈子这么辛辛苦苦的半壁江山支撑下来,最后弄到这个局面,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刚刚把这边弄完,接着就逼着他签中东铁路条约。他坚决不签,包括他的学生杨儒也不签。最后杨儒在俄国死掉了,以身殉职。

  他死不瞑目,死的时候停止呼吸,但眼睛是睁着的,眼泪流出来。周馥就在旁边抹他的眼睛,说:“老者你放心去吧,你未了的事我们会帮你的。”过了很长时间——周馥的自叙年谱说有一两个时辰,李鸿章才慢慢地合上眼睛。他死不瞑目啊!他如果是一个对国家、对江山社稷没有责任感的人,他不会这样。我们过去说李鸿章只知道玩,说他没心没肺,没皮没脸,都是不实之词。应该这么说,他是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元老忠臣。

  1903 年2 月,在李鸿章逝世16 个月后,他的遗体被运回了自己的家乡合肥,葬东乡夏小郢。李鸿章死后两个月内,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 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又说,“李鸿章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梁启超说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日本人后来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是这样评价的:从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摘自《晚清外交四十年:内外交困的李鸿章》

  译林出版社 2014.02

  

  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