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养生堂】一张治疗小儿流口水的验方

 wah68 2017-03-12



——本文选自梁剑波老先生之《公众诊所》。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中医师会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对处方作针对性增减,故读者最好到正规医院请专业中医师为您辨证施治。







梁剑波(1920-2002),岭南文化大师,中国近代奇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中国医学“岭南派”创始人之一。曾任:肇庆地区中医院副院长、院长,肇庆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小儿在未出乳牙之前,偶然流口水,不属病态。但乳牙已经生长,而经常出现流涎,唾液增多,浸渍两颐,流至胸前衣襟湿透,甚至口部周围出现潮红、发疹及糜烂现象,就应该加以调理了。


小儿流涎,中医学中称为“滞颐”。滞颐的发生,大都属于脾虚胃热。《内经》说:“舌纵涎下,皆属于热”。须常用清洁柔软的干毛巾抹拭流涎处,以减少口角周围糜烂的发生,并用中药“加味泻黄散”调治:


藿香叶五克,炒焦山栀六克,生石膏十克,防风三克,甘草三克,炒扁豆十克,淮山药十克,清水煎服。如小儿烦躁加竹叶三克,灯心花三扎同煎。


本方系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的名方,原为治疗胃热呕吐而拟。笔者常用以治小儿流涎,效果颇佳。方中的藿香叶、防风有醒脾去秽、止涎津上泛的功效;佐以甘寒之生石膏,泻心火之生甘草;炒山栀、灯心花之清胃泻火下行;炒扁豆、淮山之健脾和中,对小儿流口水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宋、明中医学者的医学笔记中,有“母喜吻儿颊,易致滞颐”的记录。做妈妈的,出于母爱,每当抱孩子时即吻其面颊,据说会容易诱发小儿流涎这种毛病。这一见解是否有理,笔者因缺少观察,不敢妄议。姑存其说,以供患儿父母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