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学堂】 恁说《续诗品》之九

 文冠厚朴 2017-03-12



知难


赵括小兒,兵乃易用。充国晚年,愈加持重。问所由然,知与不知。知味难食,知脉难医。如此千秋,万手齐抗。谈何容易?著墨纸上。


我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诗词观?袁老夫子在知难这一品里面谈了他自己的看法。


他说,赵括是一个年轻的小毛孩子,所以,对他而言,行兵打仗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赵充国到了年纪大的时候,打起仗来却越来越老成持重。这里面,讲了截然相反的两个典故。头一个,讲得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所以,后世就出现了一个成语,叫做: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这样,不切实际,盲目自大,最后导致一事无成的情形。“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但真正起用之后,不仅“秦军射杀赵括”,而且“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


第二个典故,说的是西汉猛将赵充国的故事。根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载:赵充国,字翁叔,陇西郡上邽人(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赵充国年轻时用兵非常勇猛,曾经带领七百名勇士突出匈奴重围,多次击败匈奴。但是,随着他的年老,在用兵上他也更加持重,坚持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而且,坚持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出屯田策略,平定了羌人。所以,他在征战中十分强调“穷寇勿迫”,因而曾放弃痛歼先零羌的战机。去世后,谥号壮侯。汉宣帝以他功高盖世,在未央宫中画了像,供人瞻拜、纪念。他最著名的一个典故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从这一点,也看得出他在用兵上的谨慎。


“问所由然,知与不知。知味难食,知脉难医。”那么,为什么赵括与赵充国在用兵上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袁老夫子说,究其原因,就是在于“知与不知”。赵括年轻气盛,并不知道兵道的险恶,正如他爹赵奢所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所谓“无知者无畏”,最终,他也为他的无知而丢掉了性命,葬送了国运。而赵充国历经征战,屡获战功,76岁高龄还可以披挂上阵。就是因为他知道用兵的凶险,力求“不战”。所以,就如同一个好的厨子,越是知道怎么调制好的味道,就越难轻易下手做饭。而一个好的医生,越是理解脉象,就越难出手开药。为什么?因为,知道的东西越多,顾忌的东西就越多,做决定就越谨慎。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我们不妨当个传说来听一听。中美建交前的1978年,美国派联络官先到中国来接洽建交事宜,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中方为联络官接风时,他说,我四十年代在上海当过美军的观察员,在霞飞路一家老饭店,吃过一道菜,叫大闹天宫,非常好吃,到现在还一直怀念。外交部同志一听,立刻满口答应,说你在华期间,我一定要让你再吃一次。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呢?因为当时的国宾馆,聚集了全中国顶级的大厨,想来做一道菜是非常简单的事。但是这个任务一布置下来,当时大家就犯难了,因为不管川鲁粤湘,几大菜系,没一个老师傅听说过这么一道菜的,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于是就派人到上海去打听,上海市政府也很重视,把各大饭店的厨师找来问,但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呢,国宾馆的领导就说,请翻译和这个联络官侧面聊一聊,到底这是个什么样的菜。后来翻译有一天看联络官比较轻松,就问他,先生你说的这个大闹天宫,您能告诉我它是什么做的,好吃吗?联络官就说啊,是虾做的,但是怎么做的,我也看不出来。翻译回来这么一说,国宾馆的厨师还是不知道,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厨下一个小师傅,传菜的,听大家讨论这个事,就说,我原来听我的师傅,上海一家小饭店的厨师,说过这道菜。于是大家就说赶快,找你师傅,来问问怎么做。传菜的小师傅连夜坐飞机到上海,一家一家饭店的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师傅。前前后后一交待这个事,老师傅就说,这个我会,我亲自来,估计他吃的也是我做的。于是恭恭敬敬的把老师傅请回去,老师傅到了以后,说给我买两斤活的河虾,一斤豆芽,豆芽要挑比直的。买回来以后,起油锅,大油,大火,活虾和豆芽一块下锅炸,炸好后起锅捞出。我们知道,虾是活的,豆芽是比直的,锅里一炸,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老师傅说,看哪只虾抱着一根豆芽的,挑出来,再雕一个花果山的造型,这菜就成了。大家看,这虾的两根须子就象齐天大圣的雉鸡翎,豆芽就象金箍棒,往这个花果山下一放,可不就是大闹大宫么。于是,在联络官马上就要离开的时候,这道菜上桌了,他吃了以后,津津乐道,说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是一个题外话,小故事,它说明什么?说明很多事情,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很多的事情,你只有知道它,才知道怎么做,如果不知道,那就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就是袁老夫子说的,知味难食,知脉难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道理也有所反映。记得我学开车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师傅。非常奇怪的是,即使单位有车可以让他开回去,他也坚持每天晚上下班以后,骑自行车回去。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车不是什么好东西,开车时间越长,见得越多,你就越明白,想要活得长,尽量少碰车。会开车的朋友,也有这样的经验,比如刚开始学车的时候,新鲜,觉得怎么快怎么开,怎么麻利怎么开,但是随着驾龄的增长,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交通事故见得越多,我们开起车来就越谨慎。


所以,经常有朋友问我,学诗难吗?而对我而言,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所以,我经常回答是,不难,也难。


之所以说:不难。那是因为,学会写诗和学会开车一样,只要坚持学,学会很容易,很快就能够掌握基本的技巧。就好像中国古代的小孩,学对仗、学平仄,五岁之后,就能够写一首四平八稳、像模像样的律诗了。我们学开车也一样,只要上了几次课,认真练习,掌握规则,很快就能把车开出来。但是,老人们有一句俗话,学会容易学好难。任何事情,仅仅会了,才只是一个开始。如果要把车开好,把诗学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的,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同样的道理,我也经常和朋友们探讨,诗书画,在哲学的层面,是一样的。我觉得,不管是学诗学书还是学画,都有一个入门易、形成难的的过程。学诗要比学书容易,学书要比学画容易,为什么呢?至少我觉得,学诗,诗言志,是语言的口语的文字化,写字说话的基本技巧都融于生活中,不用刻意去练习,所以学诗比学书法学画容易那么一点,因为很多技巧我们已经很熟练了。同样学书法要比学诗难,书法要中正平直。当然我不会书法,多是从朋友那里了解,书法要先学会用笔,要运笔,熟练的使用它,再去讲间架结构等。比学诗难的地方,就是要先学法,学基本的方法。学诗不用学基本的方法,或者说学基本的方法要容易的多,因为至少我会说话,会写字。到了学画,可能要比学书法更难一些,因为学画不但要用线条,还要有浓淡,有中锋、偏锋,还要运色,技法要更加难一点,也就是说,起步更难一些。但是不管是学诗学书还是学画,入门都很容易,就是掌握基本的技法,都很容易,比如现代画,没有学过的初中的孩子,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就可以上手。


在学习这条路上,开头都很容易,但是要弄好,很难。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此千秋,万手齐抗。谈何容易?著墨纸上”,就拿写诗这件事说,从诗经开始,直到现在,几千年的诗歌历史,古今贤达写了无数的诗词,其中优秀经典的作品比比皆是。就是说一说都很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写到纸上呢?

我们知道,谈何容易,出自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说的是有一个叫做“非有先生”的人,到吴国当了三年官,三年里面,“进不能称往古以广主意,退不能扬君美以显其功,默然无言者三年矣”。于是,吴王就责怪他说,你三年一句话不说,是不是瞧不起我?“意者寡人殆不明乎?”。这个“非有先生”就“伏而唯唯”。吴王就说了,“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听焉”。那你说说真话吧?今天我倒是要专心听一听。这个非有先生就说了:“于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他就说,我要是顺着你说呢?有悖于你的德行,但是要是说真话,佛于耳,谬于心,除非圣明的君主才能听啊。否则的话,就像关龙逄、比干一样,会不得好死的。夏朝时候,夏王桀无道,关龙逄拿缰域国图进谏,桀很不高兴,就把他关起来给杀了。比干大家都知道了,直言谏纣,被挖心而死。所以,要说真话,绝对不是这样么容易的。这个谈何容易,就是从这里来的。当然后世引申用来表示,不好表达的意思了。


所以,我们说,我们学诗,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知难,而不畏难。所谓知难,我想,实际上就是要正我们的“三观”。当然,这里的“三观”,既不是我们所说的“老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不是我们常说的“新三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而是:诗观、我观、学观。我们说,我们之所以经常觉得学诗难,就是因为这“三观”出了问题。


所谓诗观。就是我们怎样看诗?我学诗已有近二十年的功夫,从一开始在笔记本上的抄抄画画,到后来在网络论坛的相互唱和,再到现在的偶尔为之。应该说,未有大进,但得有大观。得以认识很多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汲取了营养。而这二十年里面,学诗、写诗的朋友在我的网络生活中,有的来了又走了,有的来了就坚持下来了。这些朋友,有的是学诗多年的老人,也有刚刚开始涉猎的新手,而且,他们学诗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很奇葩。比如:有的为了追女友而学诗,有的为了炫耀自己而学诗,有的则为了丰富底蕴而学诗,甚至我见过最奇葩的,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学诗。但是,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总结出来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只有把诗词作为一种情趣、一种爱好的朋友,才能够进得门来,走得下去。而往往那些在学诗这件事上附加了许多其他目的,其他欲望的人,即使一开始能够有所成,但是,假以时日却往往销声匿迹。为什么呢?因为,其志不在诗,而在诗外。所以,我们说,学诗,首先要有一个纯正的诗观。纯正,纯,就是单纯,不掺杂任何其他的目的和利益;正,就是一条道,就是诗以抒情,诗以言志,诗以养气。就是我们涵养自身的一种工具,这和我们学书、学画是一个道理。所以,学诗切不可动念,一动念则万事具消。就是说学诗,切不可附加其它的东西上,如果你想一条道走下去,真正学有所成的话,希望大家不要附加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会影响我们对诗的观念的。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朋友,刚开始学诗很认真也很纯正,后来大家觉得他写的不错了,小有所成了,这个时候他自己就骄傲了,小名小利动了,心痒痒的,很多杂念在里面,写出来的东西就落于下乘了。我们知道,诗书画是讲究境界、格局、气韵的,一动俗念,气韵格局就下来了,在学诗这条道上自然走不长了。反过来,我们怡情以诗,则兴趣盎然,方得始终。一种平常心,把学诗当成兴趣爱好,不要附加太多的东西上。这就是诗观,诗观要正,写只是写自己,写所思所想所感,不要附加太多的东西,甚至就是说,我一定要写一个好诗。


所谓我观。就是我们怎样看自己?学诗,学诗,毕竟是我们自己来学,不是别人可以替代的。那么,对于我们自己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的很多朋友,一开始学诗,就志气满满,想要赶杜超李,最不济也要超过苏白,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我怎样才能写出像李白、杜甫那样的作品来。还有的朋友,从一开头,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专业的诗人,甚至要以写诗为生。当然,我们说,志存高远是一件好事,但是,志存高远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我曾经和一些朋友聊过,写诗,尤其是写好诗,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是需要反复咀嚼自己内心的伤痛,才能表达出来的。所谓“悲愤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看看,李白、杜甫笔下有名的东西,无论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论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哪一句不是源于悲愤?所以,我一直说,我不是老师,我也不是诗人,因为,我知道,做专业的诗人,是一种类似于信仰的献祭,对于我这样一个凡俗中人而言,我是远远做不到的。我们知道,一首好诗,一定是胸中有块垒的时候写出来的。高兴的时候,比如过年的时候,也会写诗,但这样的诗,不是好诗,或不是经典的诗,经典的诗,是心有所感而言的。心静的时候,气顺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想可写了。做为一个普通人,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把日子过的心安理得顺顺当当的,就是一首诗,这首诗,比心有所感、下笔千言的诗,要好的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我们还要写诗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还有块垒,还没有心平气和、心安理得,还有想不明白的东西,很难受,要通过诗,要付诸于言,付诸于笔,当有一天,真的到了知天命的时候,耳顺的时候,对所有的事情顺其自然的时候,游刃有余的时候,也许就不需要诗了。人生的这首诗,是最好的诗。不说古代,看看海子、看看顾城,可见一斑。

同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很少有专门以写诗词为生的人,除了柳永。所有有名的诗人,比如李白,比如杜甫,比如苏轼,比如辛弃疾,在他们所处的年代,最初都不是以诗为其志的,诗只是一个工作之余的工具。往往是到了最后,为仕途所困,为情所困,胸中有了块垒,才去以诗言志,用情于诗。我周围的人,往往立志很高的人,到最后都选择了放弃,因为,志向太高,一旦无法达到,就会心灰意冷。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也有一些朋友,喜欢诗词,但却不愿意琢磨,究其原因,大多数都认为,诗词需要文化底蕴,而我一个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我一个学习理工科的人,肯定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索性也就不要这么认真了。我觉得,这又是另外一种不合适的观点。诗词,学好难,入门却是容易的,一个蒙童,小学生,学诗二三年后,都能写的四平八稳,更何况一个成年人,见识学识要比他高的多。语言文字,是我们天天都在用的,不象是学书法和画画,还要经过专门的技巧的训练,而说话写字,不用学。学诗,即不能把自己看作一个闲人,也不能看做一个高人,就是一个爱好者,爱诗,喜欢诗,写诗,不求所得,唯求所好。看待诗,如我一个爱好,就象打乒乓球队、跳广场舞,不求能有什么城就,喜欢,能花功夫,有付出,就满足了,不需要得到任何东西。我就是一个爱好都,就是所谓的我观,先不要把自己当诗人,先当一个爱好都,也许终有一天,你能成为一个诗人,但这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别人决定的。


所谓学观。就是我们怎样看待学诗这件事?记得辛弃疾曾经有一首《丑奴儿》是这样写的: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王国维有境界说,学诗,有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有很多的朋友,刚开始学诗的时候,兴趣很高,进步很快,自己也很高兴。但是学会容易学好难,往往很多朋友到了一个境界和层次后,写的诗,格律都很好,但就是境界和层次,总是这样,不能进步了,瓶颈,上不去了。很多朋友在这个时候,就会选择放弃,我当年也是如此。很多年后,兜兜转转回来,我觉得,如果遇到了瓶颈,这个瓶颈,不在诗上,而在诗外。诗的高低,不在技巧的好坏,而在境界的高低。当你觉得写诗到了一个瓶颈,出不去了,问题不在于诗上,不在于表达上,而在于你表达的层次的高低上。于是很多朋友会觉得是不是不懂得方法,会去学诗法。诗法要学,不能说不学,但是法为其表,实质在于内心的气韵,气为其实。这个实在于,你的底蕴有多高。如果底蕴不高,有再好的方法,永远是到这样一个境界,去说这个境界的话。拿李白和李商隐来比较,为什么说李白比李商隐高,不是说李白比李商隐的技巧要高,李商隐的诗法其实比李白要好,无题,大家都很喜欢,对仗精美绝妙,李白很多作品都是歌行,不去追求对仗等等东西上,但是李白比商隐的层次要高,这是公认的。李白的气象、气韵决定在那里,而不是由他的诗法决定的。学李白是学不像的,他无法可遵,他遵循的是他的底蕴、气度、想象。杜甫,同样的道理,律圣,但他的诗里有很多打拗的地方,他不是严格遵循格律去写的,杜甫诗法强过很多人,老杜律诗一绝,但其实在诗法上,和李商隐差不多。但老杜之绝,不在诗法,在于他能说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商隐能说出来么?我觉得说不出来,他的气韵格局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说,学诗,有个境界的问题。当年我看见一首词,非常喜欢,就是下面这首虞美人。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觉得,学诗,可能和我们的人生是一样的。学诗,关键不在于入门,不在于诗法,学诗的学,在于学人,炼诗的炼,在于炼意,养诗的养,在于养心。学诗,对于诗法、诗律,可能有个五年十年,可以非常纯熟,但是要在诗上能够达到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对心中所感,能有所悟,能有所言,到这样的地步,唯一可以提高的,就是自己的底蕴、涵养、认识,对人生的认识。你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越深入、深刻,你的作品反映出来的,才能越高远,越有气象。拿书画做比较,有的老先生,每天都坚持练字,其实已经写的非常棒了。我曾经问过,为什么这样持之以恒?他说,一天都不能停,写书法,是要有气韵在里边的。最简单的,拿起笔,悬腕以后,笔锋是要通过气来运转的,凝神屏气,才能够气韵贯于笔尖。如果身体不好,气韵不够,可能写到一半,气力就不够了,到这个时候,笔力不可能穿透纸背了。而这种气韵,没有别的办法,唯有苦练。能够一气呵成的时候,就是法有所成了,气力厚到了可以让我表达的时候了,但是并不表示就可以写出一幅好字了。真正的好字,是能够着我于其中,把你对人生的所感所悟,人生所有的体味,通过笔下的气韵,一笔一划,金笔银勾写出来,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上品。而这一切的前题,就是持之以恒的练下去。所以说,个人看法是,如果我们要学习,唯一的所在,在于:不放弃。一定要当做一个爱好,坚定对它的信仰。如果觉得,成为好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非常不容易,付出艰辛,一定要把它当做你的信仰,在这条路上,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只有这种坚持,才是我们所可依靠的。而且只有这种坚持,才是能让我们感到心安而且理得的一点。

时间原因,准备的很仓促,说的不对的地方,尤其是对于书画,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老师和朋友给予指正,谢谢。

 

(以上内容有部分是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恁人老师审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