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跨越时空,品味诗歌之美——《诗四首》教学设计

 昵称37088996 2017-03-13

跨越时空,品味诗歌之美

——《诗四首》教学设计

文/徐志耀

一、文本分析:

诗歌的美在于境界,一流的诗歌都有着宽阔的境界。境界宽阔与否,并不在于其描写的空间是否广大,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层次与变化。境界可以分为时间与空间两个部分,如果诗歌的境界可以贯通时空,那必然产生丰富的层次感与变化感。而这四首诗歌,都有着这一特征。

《观沧海》中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或写季节的变化、或写岁月的流逝,均将飞逝的时间与诗人所在空间联系在一起,进而抒发出了不同的情怀,这才是这几首诗歌的魅力所在。教学时,可以扣住这一点,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境界之美。

同时,诗歌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有着文化的印记。在四首诗歌中,都有一些词句,本身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意味。例如《观沧海》中的“百草丰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五溪”,《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这些都应当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当以朗读为主,但朗读不能机械的重复。朗读的技巧可以简化为语速的快慢与语调的高低,再结合诗歌的情感,让学生来把握其变化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中对时间的描写,赏析诗中所描写的环境。

2、结合诗歌中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

3、借助对诗歌描写的赏析、情感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教学准备:

预习:依据书下注释,熟读四首诗并了解其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也有高低之分,什么样的诗歌是好的诗歌呢?中国古代的诗歌多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所以一些场景常常在诗歌中出现,比如草木的荣枯,时节的交替。但是,有的描写引发不了别人的思考,有的描写却能让人感动,其区别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树叶落了”这句话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吗?可是如果我们加上一些内容,将它改成“一叶落知天下秋”,有了什么变化?季节的变化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落叶这种平常的景象就有了内涵。唐人有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甲子,指纪年方法),一叶落知天下秋”,又将之与特殊的人与环境相联系,这句诗又有了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感。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四首诗歌,都有着这样的手法。而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要读出诗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时间变化,将之与什么样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以此来体会四首诗中富有层次感与变化感的境界。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朗读四首诗歌,请学生依次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

提示:

注意下列词语含义:临、竦峙、洪波、子规、客路、乡书、古道。

(三)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学生活动:细读诗歌,思考四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或时节的情境,找出相关的诗句来。老师提示学生品读诗句,感受诗中的情感,学生品读后再朗读。)

1、《观沧海》(秋初)“树木众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提示: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一些词句往往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例如这里的“百草丰茂”就让人联想起了什么景象?(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当秋风吹过时,这一切都会有什么变化?(迅速枯萎)这原本是一种令人惆怅的感觉,因为时光在飞逝,原本美好的一切都会消失。但你在诗歌中读到这种感觉了吗?为什么?(翻滚的巨浪引发了诗人的想象,天地万物都在这片大海中孕育、交替)大海真的能包容这一切吗?(包容它的是诗人的心胸)因此,萧瑟的秋风没有引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反而使他得以展现自己宽阔的胸怀。

②诗人为什么能够展现如此宽阔的胸怀呢?我们先看看诗人所处的环境,他站在什么地方?(“临”、“竦峙”,表明他所站的地点极高,使他有着极为宽阔的视野。)我们再看看诗人所处的环境?(补充资料:曹操写在此诗的时刻,刚刚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的残部,统一了北方。也就在此时,他最重要的谋士郭嘉也去世。曹操既有着胜利者的自豪,同时也感到了时间与命运的无常,就如同脚下的“澹澹”“涌起”的波涛一样捉摸不定。此刻,他想到的就是尽快完成统一天下的使命,因此这一切都被他包容。)

③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什么样的胸怀?寄托了他什么样的理想呢?(他可以包容天下,时节的变易使他统一天下的使命感更加迫切)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末)“杨花落尽子规啼”

提示:

①在诗人的笔下,这个季节是什么样的?(百花落尽,最美好的时期已经消逝了。)

补充材料:子规,在古代的传说中是一位被迫让位的君王所化,他悲伤而死化为此鸟,不停地鸣叫直至吐血。五溪,在古代道路崎岖,气候酷热,是荒凉之地。

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即将消逝的春天,还有什么也在渐渐消逝?(王昌龄的身影以及他曾经有过的美好生活)

②但是,有什么不会消逝?(明月,无论他走到何方都会有这轮明月相伴)

③美好的时光消逝了,王昌龄的身影也远去了,但有什么可以伴随着他直到天涯海角,不被时节的变易和环境的荒凉所改变?(诗人的思念,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与他永远相伴)

3、《次北固山下》(新年时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提示:

①“海日”有什么含义?(辽阔的大海上,一轮红日出现,表现出环境的广阔)“江春”强调了什么?(江水在流动,春天也随着流动的江水而来)诗人笔下,还有什么环境也是辽阔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面上只有一面帆吗?(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诗人有自己的归宿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随波而去,不知归宿)

补充材料:归雁:大雁每年往返南北,因此就有传说,常年在滞留北方的古人就有将书信寄在雁腿上,希望让家人知道自己的消息。此处诗人借用其意,希望北返的大雁给家人带去自己的消息。

②时间在变化,江水在流动,但同样有什么没有消逝?(诗人对家人的思念,无论他身在何处何时,都不会消逝。)

不过,残夜将消逝,江水带来的是一个崭新的春天。诗人的小舟正高扬着风帆,随着江流而去,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此又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怀?(对于未来的希望)因此,这两句诗也就有不同于全诗情感的意味,成为后人用来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4、《天净沙·秋思》(傍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

①“夕阳西下”,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但他有家吗?(没有)他面对的是什么?(枯藤老树昏鸦)“老树”是指“树”年龄很大、很粗壮吗?(衰老)“昏鸦”难道仅仅指“黄昏的乌鸦”吗?如果让你用“昏”组词,你会组成什么词来形容此时诗人见到的乌鸦?(昏昏沉沉,昏昏欲睡)在古代,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小桥流水”说明此地必然有人家,有村落,此时“夕阳西下”,人们会干什么?但这里是诗人的家吗?“小桥流水人家”近在咫尺,却又可望不可即,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马致远,当你看到眼前炊烟袅袅,灯火点点的村落人家时,你会想起什么?(家乡,亲人)

②但此时的诗人身在何处?(“古道”)大家学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古老的道路已经被青草覆盖,说明什么?(少有行人)同样,在此时的古道上,只有谁的身影还徘徊在道路上?(诗人的身影。)“西风”,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西风”专指秋风

补充材料:“等闲识得东风面”(东风——春天)“夜来南风起”(南风——夏天的风)“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冬天)。

在秋天这个衰败的季节中,“西风”到来让诗人感到了什么?(时光飞逝)诗人知道自己到何处去吗?知道道路的终点在哪里吗?为什么?(不知道,他只知道现在他“在天涯”)诗人用什么来作为自己的象征?(瘦马)马因何“瘦”?(长期跋涉,疲惫不堪)同样,诗人也已经精疲力竭。他只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不知前途在何方,不知归宿在哪里。

③通读全诗,什么样的情感贯穿始终?(孤独无依。)近处衰败的景色,远处的村庄,不知尽头的道路,都在被诗人的孤独所笼罩。

5、四首诗都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但由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似的,那就是诗人都将环境与时间的流逝相结合,因此环境有了变化,跨越了不同的空间,有丰富的层次感。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学生活动:有感情地朗读四首诗)

提示:朗读出情感,需要我们在语速与语调上有所变化。大体来说,积极乐观的情感,语速应当快,语调应当高;反之,悲伤凄凉的情感,语速当慢,语调应当低。当然,一首诗中,并非只能有一种语速与语调,诗句中表现的环境在变化,语速与语调也应当变化,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四首诗中语速与语调的变化。再来朗读

(五)作业:

现在身边有哪些景物可以表现时间的变化?你觉得,可以寄托什么情感呢?试着写一段文字,也可以采用诗歌的形式。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