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昭公的四个儿子和鲁班之研究

 東嶽雨石 2017-03-13

鲁昭公的四个儿子和鲁班之研究

鲁昭公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春秋时鲁国国君。名裯,一作稠、裙。鲁襄公庶子,十九岁继君位。鲁昭公五年(前537),罢中军,被三桓四分公室。八年,于红(今山东泰安东北)阅军,有革车千乘。二十五年,联氏,袭季平子,为叔孙氏、孟孙氏援师战败而奔齐。后齐攻鲁,他随齐军返郓(今山东郓城东),齐军旋不进。他以不堪齐侯卑视赴晋求助,晋使居乾侯(今河北成安东南),召季平子来,欲使同归鲁,他不从,终卒于乾侯,薨年五十一岁他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公衍、公为、公果、公贲。
《姬姓宗谱》载:三十五世(周公十六世):讳稠,景王四年庚申即位,是为昭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四子:公衍、公为、公果、公贲,俱无贤不任,继嗣弟宋敬王十一年壬辰即位,是为定公。
《春秋人物录》吴孟子,鲁昭公妃 。公衍母,鲁昭公妃 ;公为母,鲁昭公妃。(这段记载是错误的)公衍,鲁昭公子 ;公为,一作公叔务人,鲁昭公子 ;公果,鲁昭公子 ;公贲,鲁昭公子 。

《左传》二十五年载:公若献弓于公为,且与之出射于外,而谋去季氏。公为告公果、公贲。公果、公贲使侍人僚柤告公。

公衍、公为、公果和公贲不是吴孟子所生,都是随嫁媵人所生,(所谓媵人,就是妃子的同姓一族的叔伯姐妹,一同归嫁给国君。)在此笔者要梳理分析研究一下鲁昭公的这四个儿子。

一、公衍

公衍鲁昭公的长子,是吴国贵族吴孟子随嫁来的媵人所生。据《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载:遵昭公之命向齐候献龙玉及羔裘,齐君大悦,赐以阳谷做为食邑。因这件事办的很圆满出色,昭公也大喜,遂罢黜了公为太子,改立他为太子。史料到此就没有了记载,以后公衍的行踪只能给人以遐想推断了。从客观角度去设推,身为太子名位的公衍还能返回鲁国故里家乡吗?事实的客观条件是不允许他回国的。当在其时的鲁国在三桓之乱时,昭公政权的对立面是权大于君的相国季平子,只因没能清除掉他这才出逃避难。

《左传》鲁定公元年载:夏,叔孙成子逆公之丧于乾侯。季孙曰:“子家子亟言于我,未尝不中吾志也。吾欲与之从政,子必止之。且听命焉。”子家子不见叔孙,易几而哭。叔孙请见子家子,子家子辞,曰:“羁未得见,而从君以出。君不命而薨,羁不敢见。叔孙使告之曰:“公衍、公为实使群臣不得事君。若公子宋主社稷,则群臣之愿也。凡从君出可以入者,将唯子是听。子家氏未有后,季孙愿与子从政,此皆季孙之愿也,使不敢以告。”对曰:“若立君,则有卿士、大夫与守龟在,羁弗敢知。若从君者,则貌而出者,可入也;寇而出者,行可也。若羁也,则君知其出也,而未知其入也,羁将逃也。”

  季平子赶跑了昭公父子,立了昭公的同母的弟弟为定公,只是一个傀儡国君,有其名位而无实权,一切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季平子手中。身为太子的公衍也就终生无回国的可能了,除非是在外强国的拥立下回国就职。可是历史并没有安排哪一个国君肯出兵护送他回鲁国继位,他只有在郁闷和期盼中忧忡地等待。当齐侯以轻蔑神色嘲戏口气对昭公称谓时,昭公忿然出乾候入晋而又遇窘返回乾候去世后,公衍的处境就更加尴尬。他能逗留在在齐国吗?身为太子这个头衔将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太子的称号在此时不但不能给他带来荣耀,相反的是增加了无限忧愁和恐惧。齐国就有先例: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先入者为主,当小白成为齐恒公时,身为长兄的公子纠在鲁国,只有以死来了结了。历史的人间政权纷争就是这样残酷而无情,弱者只有遵从强者的安排。那么公衍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他的处境非常堪忧,一个失势的虚名太子,对于其他诸国来讲,他还会有利用的价值吗?当鲁国一切回复正常秩序后,定公继位,季平子权重朝野,哪个国君还会把他当个太子来看?谁还会奉承他而来得罪季平子掌控的鲁国呢?他只有在忧郁无奈惶恐中四处流亡;或者身遭不测殃戮了。

  在这样的困境中的他,自身的安危尚且不能保证,又怎么能繁衍子孙后代?给后人体现出了质疑。

二、公为(公叔务人,亦作公叔禺人)

  公为鲁昭公的次子,是跟随吴孟子嫁来的媵人所生。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遂入羔裘。侯喜,阳谷。公衍、公之生也,其母偕出。公衍先生,公之母曰:'偕出,偕告。三日,公生,其母先以告,公为为兄。公私喜阳谷而思于鲁,曰:'务也,且生而兄,其也久矣。乃黜之,而以公衍大子。当初公衍的母亲和公为的母亲一同住进了产房,公衍先出生,公衍母亲叫人去禀报鲁昭公时被公为母亲给阻止住了,并说等她生了孩子之后一同去给昭公报喜讯,公衍的母亲同意了,待公为出生,公为母亲却瞒着公衍母亲私自让人去禀报了昭公,昭公不知实情,立公为为太子。当公为(《左传》二十五年载)怂恿昭公以斗鸡事件瞅三桓不和,趁机想黜罢三桓,结果没有成功招来了祸患,出逃去齐国避难,昭公后悔了,迁怒公为惹来了一场大祸,又想起他母亲生他时的诡诈行为,心存气愤,废黜了他的太子封号,改立公衍为太子。

  公为被废,肯定是很沮丧的,又加上跟随昭公在齐国避祸,齐候和晋候都不理睬昭公,处境窘迫。

当鲁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薨,公为这个被黜的失宠太子,有怎样的生存环境?他又会何去何从?笔者在这里从《左传》和《礼记》上的段语记载对他作一个客观的分析。据《左传》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和齐国在郎地(郎地是现在的山东鱼台)发生了一次战役。《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公叔务人见保着而泣,曰:'事充政,上不能谋,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公为与其嬖僮汪踦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也。’”

公叔务人就是鲁昭公次子公为,他在这一场对齐入侵的作战中表现的非常英勇,最终和邻居家一个小孩一起壮烈战死。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是对掌权者不满意闹情绪的牢骚话,他是带着一股强烈的气愤去作战的;抱着必死不生的厌世指导思想;说完自己就和小童汪踦在战场上拼杀,很壮烈地为国捐躯了。

《礼记·檀弓下》战于郎也有同样的记载:“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昭公薨,公为只能跟随灵柩车返回鲁国。因他是废黜的太子,已经没有资格受到一些人的拥戴,没有了影响力和崇拜者,对国公爵位也就没有了威胁性,季平子可以放心大胆地让他回国跟随安置鲁昭公的葬礼。当一切就绪完后,公为便开始了艰难岁月的熬煎。在季平子一手遮天的淫威下,他不会讨到好果子吃的。那一个时期还是奴隶时代,等级森严,趋势心态非常突出,他在这样环境气氛内生活,是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谁还能和他这个国相敌对的人;废黜的太子交往呢?他只有面对冷漠的眼神和躲避的身影,孤独的一个人在凄凉寂寞中消磨时光了。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从过这一句文字可以看出,他只有和邻居家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交往,缓解心胸的郁闷和孤寂。在这样窘困的环境中,所受的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他成了一个极为敏感的特殊人物;是一个格外凸出显眼的标靶;时刻都在季平子的严厉监视之下;也时刻有献媚趋势之徒在他身边的暗处紧紧盯视着他。如此不利的环境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吗?他能繁衍后代吗?也给后人显示了疑问。

三、公果

公果只是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一句记载,在《姬姓族谱》有记载为昭公三子;《春秋左传人物录》上也记载为昭公之子,以后就绝迹史册。

若按《左传人物录》所载:吴孟子 为公衍、公为母,公果没有标记。以此来推断公果应为庶出,为媵人所生,在平除三桓的行动中也是中坚硬手,是三桓的强敌之一,在战乱中生死未卜。对他可以客观地分析两种去向。

一块跟随昭公避难,昭公病薨后,受季平子指使的叔孙使人向子家子表明意向。《左传》鲁定公元年载:“若从君者,则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若羁也,则君知其出也,而未知其入也,羁将逃也。”丧及坏隤,公子宋先入,从公者皆自坏隤反。”

公果也不回鲁国,他是否和公贲一样留在小邾国,后来的墨子是否就是他,还待要以后考证。

看来公果回鲁国的可能性也是不大,三桓也是不欢迎公果他们回来的,如此尴尬的局面,回不如不回的好。子家子就有独自明见,表明态度,坚决不回鲁国,选择外逃。

四、公贲

  公贲,音(般)鲁昭公的第四个儿子,应是媵人生。平除三桓未成功,也是在出逃避难之列,公贲是三桓的仇人,遵照子家子回对叔孙使的话:若从君者,则貌而出者,可入也;寇而出者,行可也。”他是不可能随同鲁昭公的灵柩回鲁国的,回去的只能是被废黜的太子公为。公为可以回鲁国,因为他是被废黜太子,成为庶人对政权没有了影响和威胁,三桓对他的敌视仇恨大是降低,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也就不怕他回不回来了。公贲自知在鲁国的三桓势力之下不会有好待遇,说不好还会丢掉了性命,所以他也就在自行出外之列了。其时,他年级尚小,出外又会到哪里去呢?也只好逗留在离鲁国不远的小邾国。后在小邾国安居下来。小邾国后称滕州父亲昭公去世,自己的生活没有了长远的保障,只能凭着以往鲁昭公和小邾国的交情在这里栖身。人情世故的客走茶凉,三桓拥立公子宋为鲁定公,公贲日继一日的宠荣光环也逐渐暗淡消失掉了,为了今后的生活,他入了木工行学了木工技艺。因他天资聪慧,聪明睿智,心机灵巧,多思钻研,学的技艺不但高超精绝,时常还革旧出新,创造发明了很多工具和技术成为出色著名巧匠。

  《鲁班经》鲁班源流载:“师,讳班。姓公输,字依智。其父讳贤,母吴氏。”鲁班父讳贤,母吴氏,“吴”字,是吴国之国号,鲁昭公夫人就是吴国之女吴孟子。《左传》鲁哀公十二年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死不赴,故不称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与吊,适季氏。季氏不絻,放绖而拜。

   《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证明鲁班就是公贲公输般,父亲鲁国公,母亲吴孟子。(吴孟子同姓氏姊妹)

  此可知公贲确实就是公输般,只因古时文字未曾普及,识字的少,多数人是口耳相传,所以古文中出现了很多通假字;再加上地区不同的语音也造成书写错误。本来是公叔贲,因人以讹传讹,最终成为公输般了。公输般亦名鲁班、公输盘、公输子、输班、班输等名字。

  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公输般一时成为天下工匠致巧之圣,和舜时的巧工之圣倕相齐名并肩,看来世人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孟子·离娄》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赵歧注:公输子鲁之巧人也,或以为昭公之子。也已经表明公输般就是鲁国人,就是鲁昭公的儿子。

  在现在的滕州还有很多处公输般的活动遗迹,也有好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故事。被誉为:百工圣祖鲁班”遗迹有:“鲁寨村的匠作营遗址工匠院”、界河岸畔有座用三千碌碡砌垒的鲁班堤有神话色彩的小故事:土拥脖”、“飞斧”、斩木剑 ”、“石头嫁妆 ”等等古迹和传说。

  因他的技艺无于伦比,一时名声显著,受时人敬奉,后来回到鲁国在司空机构从事工建行业协助管理参入规划制定方案的施工者。人称公叔贲,后人口语传称写为公输般。

《礼记·檀弓》: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敛,般请以机封,将从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般,尔以人之母尝巧,则岂不得以?其母以尝巧者乎?则病者乎?噫!”弗果从。

季康子母葬礼,他作为宗亲参加了。因主持这次葬礼的公输若,年级还小,无力从容应付棺椁下葬,公输般推荐使用他发明的专用机械,遭到公肩瑕(疑为:季公展瑕)的斥责。此时的他是没有多高的身份地位,只是一般的出色工匠而矣。

公输般一心钻研技艺,创新发明,受到同行的钦佩和赞誉。他广游于都城和民间,也和孔子一样广收门徒,倾授技艺,很受世人欢迎和追捧。逐渐他的名声越来越响;知名度愈来愈高;去的地方也越来越广;崇拜的人也愈来愈多。于是,就有了神奇色彩。

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和《酉阳杂记》还有《太平广记》记载的鲁班传奇故事从人格化到神格化的雏形已经显现了,而后逐渐诞生出新的动人的神奇故事;人们开始纪念他,在各地建庙宇祭祀他,把他奉为“百公匠圣”一直流传至今,成了神仙。

相传他去的地方多,在中华大地各处都成过家,都有子孙后代,他的这些子孙后代,或者姓公、或者姓公输、或者姓鲁,遍布现在的中国大地。其中有一支后裔在小邾国这一带以公为姓,子孙后代多了,逐渐分散居住,向四周迁移;有的迁去河南一带;有的迁去沂州府一带;枣庄、泗水、苍山、平邑、邹县都有其宗族子孙。

五、辩鲁定公封两个侄儿公衍、公为为公爵

  古礼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便以父亲的字为氏。比如公子驱的名子字子臧,他的孙子就以他的臧字作姓氏。

  查阅公姓,《百家姓》和《通志·氏族略》以及《中国姓氏大全》都有文字记载。

 《百家姓》成书北宋初年,此书载:公,出自姬姓。

  《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此书载:以爵为氏(9姓)皇、王、公、霸、侯、公乘、公士、孙更、庶长。

  中国姓氏起源大全》载:姓氏起源: 上古周代时,鲁国有位君主叫鲁定公,他将他哥哥的两位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于是人们称这两位公子为公衍和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封爵为姓,世代相传。

  这三本书都有共同处就是公姓出自于鲁国公姬姓分支,这一点是无可质疑的,至于鲁定公把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封为公爵,针对这一记载笔者有不同的观点,这一时期还是在周天子册封时期,鲁定公是没有封公爵的权力,他自已尚且是一个公爵,又怎么能册封别人为公爵,只有周天子才有这个权力。周王朝的册封爵位等级分别是: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共五个爵位,公爵为五爵之首,其品级很高,像鲁国是公爵,封公爵的原因是周公旦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又是武王同母之弟,这才得此高品级的爵位。公衍是被鲁昭公废黜公为太子后所立,公为是废黜的太子,两个人都没有功绩于周王室,在鲁国平三桓失败后出逃,鲁国大权一直由三桓掌控,鲁定只是个傀儡国君,一切国情大事皆取决于季平子,只做了十五年君位就薨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能有什么理由和权力去封公衍、公为为公爵呢?客观事实是不可能的。

  在后期的三家分晋的赵国,还专程去周王室向周天子请求册封,自己兵强疆广都不能妄自称诸侯,还得经周天子许可给个名分

   文字记载,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公爵为姓。文字并没有表明是公衍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或者公为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只是笼统大约据说是公衍公为的后代以公爵为姓,没有实际的证据,给后人遗留了质疑点。文字却以鲁定公封哥哥的两个儿子,衍、和为为公爵,称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人便以爵为姓氏。多粗疏的理论逻辑,不够严谨。《左传》鲁昭公二十五年上明明记载:公衍、公为并非鲁定公封他两个为公爵才称名公衍、公为。由此笔者认为,古代印刷术不发达,图书普及面不广,写这段文字的古人,并没有多宽大的知识面,只是片面地抄袭一些粗陋片言段语,没有史料可以细考。
  公衍、公为本身是鲁昭公之子,理所当然以公爵称姓了,何须以鲁定公封爵称姓啊?此谬言荒唐!实乃纰漏! 

 公输若应为:公叔溺,是鲁定公次子。《康熙字典》溺字也念若音,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正韻】如灼切,音若。水名。

《姬姓家族谱》宋敬王十一年壬辰即位,是为定公,九年庚子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寻为司寇十年,辛丑孔子摄行相事三月,鲁国大治,十五年丙午公薨,生子二:长蒋、次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