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观

 优见堂 2017-03-13

在中国哲学上,美学的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在西学哲学上,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与此相对的美学思想是“主客二分”的思想模式。这个思想模式,一是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独立存在,二是彼此对立,即便将统一,也是二者合并,不是二者融为一体。三是承认感性的、经验的、形而上的本体世界都是可以超越。换句话说,“主客二分”就是把美客观化,把美的对象看成是主体分离的一个客观实在,认为存在客观的、先验的、永恒的、普遍的美,美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与主题没有自然或者审美的联系。

浅析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观

清 程正揆 《江山卧游图》

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不是“主客二分”。中国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孟子。他说“天人合一”带有道德意义。老子、庄子也会所“天人合一”,老子提倡回到婴儿状态,庄子提倡“坐忘”、“心斋”,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董仲舒说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天道人道有天心主宰,人必顺从天意。魏晋玄学所谓“玄冥之境”、“玄同彼我”、“与物冥合”,消解我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打破“主客二分”,也就是打破主客二元性的认识模式。郭象称“与物冥合”为无心,“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于天下也”。“未尝有对于天下也”,就是超越“主客二分”。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说:“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人感到自己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了(与万化冥合)。柳宗元还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

禅宗青原禅师有一段很有名的语录,他说,未参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后来得过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意思是万物本然,既各有个性,有相互圆融无碍。开始主客分立,各有独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为主客观对立的世界消失,事物的外在对立消解了,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无我”的境界。但这种“无我”,本身并非实体,而“空”或“无”,那个不能客体化成为认识对象的“真我”,对于这个“真我”来说,万物皆如其本然。各有个性,有相互圆融。最后,“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王阳明说:“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

浅析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观

隋 展子虔《游春图》

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活动经典理论。《历代名画记》记载,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中国画画家是张璪。张璪,唐朝吴郡人,字文通,玄宗时任检教祠部员外郎,善松石山水。当时著名画家毕宏,看到张璪只用秃笔或用手在绢上摸划作画,很诧异,问他是何人传授的,他回答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能画山水,还能画佛像。他曾著有《绘境》,可惜失传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前句“外师造化”是主观和客观物我观照的关系,无我是对立的;下句“中得心源”是主客关系交融。“融合”不是认识,认识仍是物我对立的,得心源是本体之心。本体中的“得”是融合统一。“欣合和畅,原无间隔”,得体现“物我冥合”、“天人合一”。这里“造化”,是指自然界,“师”是模仿,“师造化”是向大自然学习,就是画家写生、收集资料。但写生只能做到某时、某地、某景、某物,时间和空间有很大的局限。传统哲学里说的“造化”指宇宙超越时空局限。“与万物冥合”,自己和整个宇宙合为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主客统一的体验,不可分割。有所“师”才有所“得”。体验的结果升发出创作的动机和灵感。“师造化”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包括审美理论、审美体验、感受、感情、理性、心态,最后完成审美目的,创作出审美理想的作品。

作品的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的最后体现。运用在绘画上,有时说“意境”。“意境”和“意象”,两者有时说混淆了。“意象”按中国传统美学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品都要情景交融,任何艺术品并不是都有“意境”。“意境”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因佛教禅宗的推动,这个理论就诞生了。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是无限的,“象”是有限的。境突破了象的时空关系,它是“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这种“象外之象”——“境”才能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所谓“意境”就是在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崇慧禅师曾经回答门徒说“万古长空,一朝风云”,是通过“一朝风云,才能悟到万古长空”。禅宗主张平常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中去体验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禅宗“境”这个概念,进入艺术领域焕发和推动艺术家追求形而上本体的体验。这就是我们中国画理论所说的“妙悟”禅的境界。

浅析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观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传)

中国画画家着眼对象是“撮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积好在心、久则化之。这是画家个人发现,也是创造心的自然生命。这新的生命潜伏在画家个人生命之中,为自己生命所需求得凭借而升华的精神境界:有客观的艺术性而体现、充实,启发主观的艺术理想。苏东坡说李龙眠常作华严相,皆以意造,而与佛合。庄子说“坐忘”、“心斋”,魏晋玄学提出“玄冥之境”、“玄同彼我”、“与物冥合”,中国画画家则属意天机之所合,有道有气,心与神会,以达到某种天人欣合的境界。

文章来源|文史杂志 2002年4期

整理|中国美网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美网公众号:cnmeiw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