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我该学挖掘机还是学厨师

 蜗牛之窝 2017-03-13


学理科、还是学文科的话题,本来是好话题。我主要是看热闹的。
▼▼▼▼▼▼▼▼▼▼▼▼▼▼▼▼▼▼▼▼▼▼▼▼▼▼▼▼▼
@黄建平 说:
关于选专业,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本科读理工科,之后深造想学什么都行,不是歧视的问题,客观存在,在科学素养、严密逻辑推理能力、搜集资料阅读专利文献能力、建模能力、计算机水平等方面,中国的理工生平均来说比文科生有显著优势。
大部分文科生的工作理工生都可以干,大部分理工生的工作文科生干不了。
★★★★★★★★★★★★★★★★★★★★★★★★★★★★★
@ 释老毛 说 《未来之路:理科生或成最大输家》
@黄建平 为女儿选专业选理科,爱女之心,拳拳可见,可怜天下父母心。然子女可爱亦有方,老毛君(WX公号:mao-talk)一贯不赞成分科,更不赞成学科歧视,现在美国大学最流行的理念是通识教育,恰恰是在本科阶段不强调专业分科,强调通识素养,不分文理,一律修文史哲、琴棋书画、逻辑、数学、科学思维方法论,培养公民;到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阶段再强调专业教育,培养专家。过早强调专业化是前苏联那套工具教育,流水线,把人当螺丝钉塑造,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工程师技术员,但视野、思维、格局非常狭窄,就是听话好用而已。中国大学体系学的是前苏联这一套,专业化、工具化、功利化……
但老毛事后一想,细思恐极,惊出一身冷汗。反对学科歧视是政治正确,然而时代变迁,是否不同学科的命运也同样公平呢?有些话我为了自己后代竞争优势考虑本不想透露,但看到很多为人父母的网友都爱心满满的把子女引导向毁灭之路,老毛心中又隐隐有不忍之心。

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用爱心铺就的[心碎了]

中国大部分父母正在或将在犯错误,致命错误!贾布斯有句话,不要用现在思考未来,要用未来思考未来。大家给子女选专业定位一定要用未来思考未来。未来必然发生的事:大部分理科生工科生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凡是涉及数学、逻辑、概率的,PK工具理性,人力永远比不上人工智能出色,阿尔法狗已经无数次羞辱了人类的智商,这意味着,选择理科工科,你们的小孩在壮年阶段就可能面临90年代中国下岗工人的命运,曾几何时,他们也自诩为社会的主人翁……

未来理工科将要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作为工种消失了,只会存在少数爱因斯坦级的大师,靠兴趣思考、研究、探索,但永远不要幻想你小孩是新爱因斯坦;

未来适合人类从事的工作都是文科生的工作,文学、艺术、娱乐、哲学、政治,人工智能将不可逆转的替代一切理性化运算的工作,但它们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理解、想象力,这才是未来社会能创造价值的工作。

未来社会,都是文科生,只有科学素养高的文科生和不懂科学的文科生;理科生呢?消亡了!简单的说吧,宁可当网红,也别当工程师,后者就是下岗工人的命……
这个贴非常重要,懂的自然懂,无数人的命运也许在一念间改观,老毛继15年股灾后又一次救人无数[笑]
▲▲▲▲▲▲▲▲▲▲▲▲▲▲▲▲▲▲▲▲▲▲▲▲▲▲▲▲▲
 
【正文】主要是为了看热闹,大体上的观点应该每个人都有了吧,我这里只是画蛇添足的描述下我的浅显的看法而已。我想,虽然没有意愿去全面对此问题描述看法,但可以至少在下面几个方面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至于答案、我也给不出,至少不知道适合每个人的答案,我所能知道的、仅仅是我会怎么做的问题,与其说知道,不如说,我也只是在这个方向上做尝试而已。

 
【文科和理科的区别?】我还真不知道这个答案。先不考虑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的问题,但从过去的机器革命、或者信息革命的角度来看,哪些工种是适合文科的、哪些又是适合理科的呢?人们说选择理科的原因是,因为理科会使用Excel来制表吗?我不知道对于机器这个领域而言,有多少人是参与基础科学的研究、又有多少人是参与机器的设计、又有多少人仅仅是去使用这些机器?人们说设计人工智能需要理科知识、但又会有多少人是会做人工智能的设计工作呢?还是说为了去协助人工智能的工作而学习什么知识呢?
 
【人们真的是在做选择吗?】我想每个人都可能会斩钉截铁说“我是在选择”,但我深深的怀疑,我们有多大程度上在做选择。其次、犹如在投资领域一样,如果我知道有1000家公司的股价是显著低于内在价值的,那么我可以从中选择100家公司,但如果我只知道1家公司是如此、那么我可能不是在选择、而只是“接受”而已。在清华和蓝翔之间我选择蓝翔、只有当我可以考上清华的前提下,才可能可以称之为“选择”、反之亦然。
 
【逻辑思维与思维广度?】理科擅长逻辑思维、文科有思维广度?我想这很有可能是一种错觉。首先,他来源于上面的“选择”。似乎人们认定擅长于逻辑思维的人选择理科、或者不擅长这些就选择文科。我深深的怀疑这一结论。我所看到的是,擅长逻辑思维的文科生和有着思维广度的理科生所处可见、并且他们往往都是佼佼者。或者说,人们武断的说“理科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句话在因果关系层面是值得怀疑的。

【父母是否有纠错与补偿的能力?】在哲学思考或逻辑思考层面,我们不得不面临现实一个教育环境。在这个层面家庭和父母有着多大程度上的纠错与补偿的能力,对子女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父母自身的认知能力、还有是否有可以向子女们提供做出更加充分思考的家庭或社会环境的问题。

【方法论行之有效吗?】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可以设想4要素影响着教育。其一是包括家庭条件在内的个体特性、其二是教育环境、其三是未来会是怎样的、其四是你想你的子女的未来是怎样的?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场景,选择也会各不相同。以追求幸福为目的、追求社会成功的目的、或者只是有一口饭吃的目的、以及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还有对未来的判断能力,显然会影响每个人的决策。
其次,如果引用达尔文的观点来说,那么最为重要的,可能是让子女们有能力应对可能会完全不可预知的未来的环境,并具有更好的生存的能力。

【我怎么做?】先回到理科的问题。当然我的认知可能有失偏驳,因为我更倾向于将基础科学领域当做理科的范畴。在子女教育层面,显然是先有“通识教育”、其次才有“专业教育”的问题,在“通识”的前提下,“专业”真的可能不太重要,或者说这是子女们自己的选择(虽然我希望他们在基础科学领域、或者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做什么选择[大笑])。至少,我不觉得用带有电子屏幕的电饭煲做饭、或者在流水线上分拣商品需要“理科”的教育。这些看法倒是和人工智能未来会发展成怎样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


最后,借用 高晓松 的话:

有人问我让孩子学琴吗?我说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高晓松认为,其实没几个孩子长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无法教育。所以最需要最实用的教育是:如何在没能成功的人生里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这时候,那些“没用”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孩子长大不会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