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国画的三个阶段,你到了哪一段?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3-13

对于一般人来说,鉴赏一幅绘画作品时常以能否“看得明白”为标准。他们鉴赏的步骤通常是看绘画作品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为什么要画这种形象等。如果鉴赏绘画作品的人把这些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就证明他看明白了,反之则没有看明白这幅画。这种方法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鉴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鉴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容易鉴赏,因为它具体、真实。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鉴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便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


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鉴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鉴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所反映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同时,这也是创作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


那么,该如何鉴赏画呢?就国画而言,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鉴赏方法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也是中国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

有人提出,艺术的鉴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鉴赏绘画作品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然后,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


最后是审美创造阶段,即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华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鉴赏者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才获得了欣赏绘画的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