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娜丽莎微笑之谜被解开:明显很“快乐”(原创)

  清泉 2017-03-13

   

参考消息网3月12日报道 法新社3月10日报道称,作为数百年来众说纷纭的一个话题,蒙娜丽莎著名的微笑向来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它真的那么难以解读吗?核心提示:研究人员今天说,近100%的人认为蒙娜丽莎的表情很明显是“快乐”。这也等于说蒙娜丽莎微笑之谜被解开,这便是:明显很快乐——

    明显快乐一:被捉摸不透的画作,才是数百年人们极力推崇的佳作。据上传的网讯《法媒: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并不难解 明显很“快乐”》前面三个段落的报道称“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德国弗赖堡大学的神经学家于尔根·科恩迈尔说:“我们很吃惊。科恩迈尔和他的团队使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来进行一项研究:什么因素会影响人们对面部表情等视觉线索的判断。蒙娜丽莎常被认为是情感之谜的代表。在很多人看来,这幅画像初看是甜甜的微笑,多看一会儿又会感到一丝轻蔑或者悲伤。”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数百年前的人们欣赏画作,就有了极高的标准和令人捉摸不透的快乐情感,融进了画作的内涵之中、融进了当时人们爱好和情趣陶冶之中。如果蒙娜丽莎微笑之谜,仅仅锁定在快乐一个元素符号里;也就不会拥有其数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兴趣不减的影响力。恰恰这幅百年画作在很多人看来,“初看是甜甜的微笑,多看一会儿又会感到:一丝轻蔑或者悲伤。”这就说明:这幅画作既有令人捉摸不透的单一快乐定论,又有一丝轻蔑和悲伤存留期间。才更能让人们产生百看不厌的感觉、看了还想再看的回头率伏笔被深深埋下,留作下次再回味、再欣赏的期盼和诱因。
    明显快乐二:快乐主格调一旦被锁定,人们怎么欣赏都会被兴奋情趣所包围。据该网讯在中间试验环节描述称“研究人员用这幅画的黑白复制品制作了嘴角向上或向下、角度各不相同的8幅作品——其中4幅比原作更“快乐”,4幅比原作更“悲伤”。 他们将9幅作品向12名参与者展示了30次。每次展示时都将这些画的顺序随机打乱,参与者则要描述其中每幅画是“快乐”还是“悲伤”。 科恩迈尔说:“考虑到艺术和艺术史上的观点,我们认为原作肯定是最难以描述的。”但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发现达·芬奇的原作被认为是快乐”的概率达到了97%。”对于研究人员煞费苦心的研究过程,会给人们带来这么样的思索和情趣出来:快乐主格调一旦被锁定,人们怎么欣赏都会被兴奋情趣所包围。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啊!欣赏这幅画作者,骤然间都被兴奋情趣所包围,不对该画作赞不绝口、倍加欣赏才怪呢?接下来的第一印象就留下了百看不厌的感觉,再看一次,或者在看N次,也难于说出不想看的感觉。
    明显快乐三:痛苦定律的名言就是把美毁掉给人看,同理快乐定律的反面就是把悲伤让人使劲感受。据该网讯最后部分称“在试验的第二阶段,他们又制作了8幅更为“悲伤”的画像,但嘴角的差别更加细微。 在测试中,原作仍被认为是快乐的,但参与者对其他画像的解读出现了变化。 科恩迈尔说,相比第一次测试,“它们被解读为更加悲伤”。 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快乐还是悲伤,我们大脑中并没有绝对的、固定的衡量尺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 科恩迈尔说:“我们会注意到整个范围,然后通过对此前的感觉经历的回忆来做判断。”科恩迈尔说,了解这一过程可能对研究精神疾病有所帮助。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会出现幻觉,看到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景象,这可能是大脑处理感觉输入和回忆时出现了混乱。”看了这篇网讯在实验第二阶段的过程描述,不难看出:组织者采取的截然相反地测试方法。即:利用快乐的反面悲伤画作,让人们观赏和评判。毫无疑问人们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它们被解读为更加悲伤”。这就是说蒙娜丽莎画作,之所以数百年在人们心目中经久不衰?就在于:其画作在快乐与悲伤之间的拿捏上,比较恰到好处、比较分寸得当。再快乐一点点显得庸俗、再悲伤那么一点点会显得过于苦闷,也只有画到蒙娜丽莎这幅画的程度才刚好合适。这就说明: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的时候,是经过思索再三、是经过反复比较才敲定这幅画被定稿的。可见大师就是大师,也只有大师级画家。才能画出火爆数百年,还能让后人兴趣盎然地传世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