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百年前抢救宋碑《平江图》的功臣

 苏迷 2017-03-13
一百年前抢救 宋碑《平江图》的功臣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至今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均负盛名。尤其是宋元以来传世名碑甚多,据相关资料记载,仅宋代见于著录的就有570余种,其中不少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尤如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四大宋碑,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文献价值,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其中的《平江图》,它是南宋平江府城市平面图,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

  钩摹勒石抢救《平江图》碑

  碑刻业曾在苏州盛极一时。据笔者所见在清人顾廷熙写本《待访录》中,就述及在当时(清咸丰)苏城今人民路察院场至乐桥,景德路(旧称珠明寺前)一带以专刻碑、精拓古今碑帖为业开设的碑帖店铺甚多。另据资料反映,直至民国初年起,苏城在该地段就有碑帖店如黄徵的“徵赏斋”,黄凤仪(黄徵之兄)的“徵古斋”,唐文杰、唐伯谦父子的“汉贞阁”等,其中有不少都是技艺精湛的集刻碑、传拓、装裱为一体的名手,例如“徵赏斋”的黄徵,“汉贞阁”唐文杰、唐伯谦父子,集宝斋”的孙氏“父子,寿石斋”的周梅谷等等,均以“其精湛的技艺闻名,还先后培养出来众多高弟,其中如早年均唐氏“汉贞阁”艺徒的现代著名书画篆刻家钱瘦铁、陶寿伯;黄氏“徵赏斋”的艺徒黄慰萱、黄怀觉;周氏“寿石斋”的艺徒钱荣初等,后来也都自立门户,如黄慰萱的“金石山房”、钱荣初的“贞石斋”均以专刻碑、精拓古今碑刻为业。
  黄慰萱(1891-1977),号真斋,江苏无锡县硕放乡老坝村(今属无锡市新区)人。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四人,他排行居次。他九岁入私塾,由于父母去世较早,家庭生活艰难,他十三岁就离开家乡到苏州徵赏斋碑帖店为学徒,拜徵赏斋业主同族人黄徵(吉园)为师学习刻碑、传拓、碑拓装裱技艺。
  黄吉园精于刻碑、鉴赏书画和古铜器物,技艺高超,在江南一带颇负盛誉。如常州天宁寺五百罗汉画像刻石即出于其手(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遭兵燹后,毁损过半,光绪十六年,1890年寺僧采太湖石重新补刻)。他对学徒要求十分严格,黄慰萱在师傅黄徵的悉心指点,口手相传下,首先苦练基本功。他黎明即起,练坐马势,立在凳子上练习刷糊帚(拓碑、装裱的基本功)。夜间煤油灯下手持刻刀和木锤,在石板上镌刻极细小的字。经过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使他在刻碑、拓碑技艺上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师父黄徵还教授他对拓本的鉴别,拓本又称“墨老虎”,在鉴别时要细看拓本的纸质、墨色和字体的清晰度以及残损的程度,才能判断出准确的施拓年代。这就需要多看、多琢磨和博闻强记。他经过六年的勤学苦练,终于能集刻碑、传拓、装裱、鉴别诸技艺于一身,得到了师父黄徵的器重和赞赏。在他满师后黄徵将他留在徵赏斋里帮做近十年。
  1917年,近代学者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清湖南湘潭人,祖籍苏州吴县洞庭东山。光绪进士。长于经学,尤精通目录版本。)、朱锡梁(1873-1932,字梁任,号君仇,苏州人。工诗,长于小学,曾留学日本,回国后鼓吹革命,为同盟会早期成员,也是南社发起人之一)在苏州发现了宋代《平江图》碑,该碑对研究宋时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因年代久远,又遭受风雨侵蚀,发现时碑石中部已模糊不清,亟需抢救,即对原迹加以深刻。当时黄慰萱在刻碑技艺上已属上乘,又时值青年,因此就聘他担此重任。经他钩摹勒石,口角清晰,字体不失原迹法度,受到了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现该碑右侧中下镌刻有“丁巳(1917年)秋八月,郡人叶德辉、朱锡梁督工深刻”的款识,其中虽然未刊有“深刻”者黄慰萱的姓名,这是时代的局限,即由于当时视刻碑艺人为工匠,但黄慰萱为抢救珍贵文物古迹之功实不可没。(图一)

  记事碑里的苏州往事

  1919年,黄慰萱自设“金石山房”碑帖铺于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以专刻碑、精拓古今石刻为业。尽管在当时的刻碑同行中不乏高手,但他却能凭着精湛的技艺终卓然自立,并且声名渐起。他曾聘往南通、南京、奉化、常熟等地拓刻碑,还曾东渡日本拓碑。一时经他传拓、装裱的碑帖中较著名的有如:晚清金石学家吴大瀓的藏器,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潘静淑夫妇珍藏的唐书法家欧阳询书《四欧堂帖》,即原系清人潘祖荫(伯寅)攀古楼所藏唐书法家欧阳询书,唐石宋拓《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以及吴湖帆所得《九成宫醴泉铭》合称为“四欧”。以及所藏隋《董美人墓志》、《七姬权厝志》等名贵碑志。古钱币收藏界张叔驯所藏的古钱币都经他传拓,并付诸装池。古钱币因久经腐蚀,使得文字、纹饰均较浅,传拓难度颇大,然经他手拓,拓本清晰完备,形神俱佳。
  从相关史料和所见碑拓实物反映,自上世纪初起,为记述发生在苏州的具有较大影响的记事碑,其中有不少就出自黄慰萱手刻。例如:今碑石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的镌刻于民国七年(1918年)的《同治九年重建万年桥记》,从该碑文中可以了解苏州胥门外万年桥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咸丰二年(1852年)均有重建,至咸丰十年(1860年)因太平天国军攻陷苏州城,万年桥毁。直至同治九年(1870年)再重建,而当时未立重建碑记。迨民国七年(1918年)由当时方志局以备修志之需,遂重立《同治九年重建万年桥记》碑。该碑由“吴县吴本善(1868-1921,号纳士,苏州人。擅书法,尤工篆书。即画家吴湖帆之父)篆额,昆山余天遂(1883-1930,名寿颐,江苏昆山人。民国元年曾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南社社员,擅书法并能画)书丹,古吴黄慰萱勒石”。
  1918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到吴县甪直镇,发现保圣寺因年久失修,保圣寺唐塑罗汉已断臂缺足,岌岌可危。顾氏遂呼吁当时文化界人士组织抢救保护,于是由蔡元培、叶楚傖、张继、陈去病、顾颉刚、张一麐、朱锡梁等十九人组成“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研究抢救保护方案,组织抢救。于1932年冬竣工,保圣寺古物馆”落成时立碑“以记其事。该碑即由黄慰萱镌刻。
  1921年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任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的孟禄博士来中国访问,其间与省立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女教师毛慧云(字杏秀,常州人)等四人同往在城外驻军军营访问,不意所乘马车在上北仙泾桥时,因“缴道未夷”致马受惊,马车坠落河中,女教师中三人获救,而青年女教师毛慧云女士竟遭溺亡。金松岑、费树蔚、吴梅等士绅会同政府官员都认为毛慧云之死,与“津吏失职,缴道未夷”有关,并没有追究车夫的责任,而是拨款把这座高桥的坡度改缓,还修筑了石塘与堤岸,决定把北仙泾桥改名“杏秀桥”,以对青年女教师毛慧云作为纪念。1926年在“杏秀桥”桥堍立有“杏秀桥碑”并筑有碑亭(桥碑、碑亭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桥碑拓片现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以纪念这位在此遇难的青年女教师。该桥碑由著名学者金松岑撰文,太仓毕人麟书丹,黄慰萱刻。(图二)
  1932年“1·28”凇沪抗战后,日本侵略军出动战机,对我无辜民众及苏州葑门机场掷弹轰炸。其时美国飞行员劳勃脱·肖特(ROB-ERT·SHORT)正单独驾驶“波音P-12E”型飞机飞经苏州上空,愤而迎战日机,因众寡悬殊,被日机击落于吴县车坊乡高店镇浮漕港口水中,肖特牺牲时年仅二十七岁。吴县(苏州)各界民众为肖特聚资立碑,以垂纪念。并在苏州公园内营建“肖特义士纪念碑亭”。碑曰“赠上尉美国肖特义士传”由吴县(苏州)人民公立,张一麐(仲仁)书,黄慰萱刻。
  由于历经长期的战乱(1937年抗战爆发),苏州刻碑业生意日益清淡,黄慰萱在苏州难以维持,他于1945年春返回家乡务农。
  直至苏州解放后,随着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他才得以重操刻碑、传拓旧业。当时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苏州一带,发现了不少过去不太重视的记载明、清工商经济的碑刻,如立于苏州玄妙观的《永禁机匠叫歇碑》,碑文反映了苏州清代前期丝织工匠进行罢工斗争始末。由苏南文管会组织黄慰萱、钱荣初进行传拓。黄慰萱、钱荣初还传拓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碑刻,这些拓本后由江苏省博物馆编为《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由三联书店出版,受到了史学界的重视。黄慰萱还深入到苏州各园林、街道、庙宇、祠堂、码头及其他名胜区、山野僻地传拓了大量的碑刻,为苏州博物馆收集、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地方史料和名人书迹。
  1964年,黄慰萱在苏州孔庙(今苏州碑刻博物馆)传拓了四大宋碑和四大清初巨碑,如清初巨碑《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庙碑》,碑石有几人之高,要搭起脚手架才能工作,拓纸要用十几张四尺宣纸合并。当时他年逾七旬,仍亲自上架工作,在他指挥下采用边上纸边施拓的方法(多人分工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批巨碑的传拓任务。
  1966年,黄慰萱在装裱一件大拓片时,由于揭纸时用力过猛以致跌倒,引发骨折,经医治养息后尚能行动。后因患中风,于1977年去世,终年八十六岁。
  邹绵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