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了一辈子正骨,将死之年才明白正的都不是骨!

 解脊厄 2017-03-14

全文共1756字丨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左右

前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以前一位教我伤科的老师去世的消息,他老人家悬壶桑梓60多年,主要是做传统的正骨。

现在回想起他老人家的教诲,让我映象最清楚的就是他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做了一辈子的正骨,到了将死之年才明白正的都不是骨,正的都是由骨与筋共同组成的最佳“受力势态”。我想这应该是他老人家浸淫伤科六十余年最具有总结性的心得了吧。

老一辈的医家都非常敬畏经验的东西,因为他们骨子里就存在一种对“经验”的亲和力。其实我们传统中医从公元前四五世纪公然和“巫医”分道扬镳开始,就走上了“经验医学”的道路。神医扁鹊在他“六不治”当中讲的“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就是医与巫分道决裂的典型例子。

而西方医学到了公元十一二世纪都任然充满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但是,恰恰是在这种神权的压制下,让西方医学的医学家有了更多创新的动力,所以西方医学在后期发展当中有很多伟大的革新。

而中医却在这种相对安逸的环境下进入了一个平稳但很缓慢的经验积累期。虽然中医没有西医那样众多伟大革新,但是中医却在平稳发展当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老师讲的那句话:“骨与筋的最佳受力势态”!

笔者发现很多做整脊和正骨的朋友很容易掉进一个骨架歪斜现象的陷阱里去,那儿歪了就掰正它,那儿的肌肉紧了就捏松它。全然不顾系统张、拉力的牵扯和共构。比如像有很多朋友总觉得像长期离心收缩的肌肉(闭锁延长)就应该用手去沿着90度垂直于肌肉长轴的方向去捏开它,打破原来的氢键。其实这样的想法太单纯了,因为闭锁延长的肌肉不是简单的“拉长变紧”了,更不是打破原来的氢键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一整个共构张力系统涵盖过来的“张力波”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去乱捏它,症状虽然会缓解,但是这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加大系统间的错误代偿的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斜方肌上束的紧张(闭锁延长),要真正的松开它,必须要把整个前胸和后背错乱的张力轴线都抚平理顺,而不是某一块肌肉,更不是像前面讲的垂直90度打破原来氢键的问题。

其实很多正常人身体的轴线都是沿着可以引动的方向“脱轨”的,因为他们这种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不良的姿势或者错误的发力模式所导致的,而这个原因导致的结构错乱一定是有“秩序”的,因为这是身体在“将就”某些有异常张力或者依附某种植物神经状态而展现出来的“势态”。而我们如果不去细查系统结构间这个“秩序”,就去一顿掰揉的话,会让这个原本有秩序的结构变得一团乱麻。

但是这个时候局部往往又会因为你释放了它的异常张力或者应力之后暂时轻松了,如果你一直沉浸在这个“效果”当中,病人下次再复发的时候你又依着你前面那个方式来继续掰,继续揉。如此反反复复的下去随着病人年龄的增加,病人身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概率会比正常人要大很多。因为病人整个身体都被你调成“青睐代偿”的系统受力模式了,像这样人为造作出来的“代偿模式”是很多退行性改变的罪魁祸首!

(腰椎退行性改变)

其实在痛症诊疗当中,我们除了单纯的考虑骨关节、软组织以及神经以外,还要考虑内脏的病变尤其是脾胃和肝脏的问题最为常见。这些年来,在我接诊的病人当中我发现脾胃问题占的比例最大。

之前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腰背痛患者,我发现治疗他的骨关节及软组织问题容易,但是要改善她整个人的气色和精神面貌却非常难(面色发黄、精神萎靡)。在检查和问诊当中发现她经常会有胃痛的现象。所以给她专门配了两组调胃气的针。治疗了十次之后,她的腰背痛明显减轻,而且整个人精神了很多,气色也好了起来。

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讲就是:脾胃属土,而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化生之源,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伤,百病生!“胃气”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皇帝内经》当中,《素问》中记载:“五脏皆禀气于胃,胃为五脏之本”。就像我们熟知的足三里之所以被称为“长寿穴”,就是因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最后再做个预告:

本月26号笔者会在微信上做一次关于膝关节手法的分享。希望通过这次分享给大家带去一些个人在临床当中体悟到的一些确有实效的经验。

其实在做膝关节手法的时候,像传统那种让病人平躺在床上逮着病人膝盖就是一顿揉按的方式其实是很没必要的,如果没有改变系统受力的贯穿,或者结构间正常互动没有建立,一切的乱掰乱揉都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次分享的详细介绍参见文章(链接):顽固性膝痛的“乾坤大挪移”手法。欢迎大家报名参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