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为什么发展氢能(下)

 蝶动之王 2017-03-14

氢能在中国能源市场的突破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扶持和明晰规划是关键


基础建设是发展氢能经济的突破口,而政府补贴和明晰的发展规划是关键不同于其他新能源,氢能经济的中间环节至关重要。以加氢站为例,其前期投资巨大,单个产业和个体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据IEA的估计,加氢站的累计现金流在加氢站运营后的10-15年都处于负值。

为了确保氢能经济在发展初期能够顺利开展,德国和日本的政府部门都为氢能经济制定了清晰、周密的发展方针,并提供全面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而目前中国政府对氢能经济的补贴主要集中在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车的销售环节:

a. 每建设一个加氢站的国家补贴为400万元;

   b. 每销售一辆燃料电池商用车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地方补贴和50万元的国家补贴。


如没有政府支持,加氢站累计现金流长期处于负区间



德国模式:自上而下


德国氢能经济走的是一条由上至下的发展道路。首先重点发展P2G模式,以期尽快为下游氢能应用提供便捷的基础设施,进而激活下游应用场景。在氢能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德国政府采取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并依托完备的天然气管道系统逐步向外延扩展。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和产业资本也积极推动氢能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德国政府牵头成立了国家全资公司(National Organization Hydrogen and Fuel Cell Technology, NOW GmbH),以支持氢能经济的初期发展。该公司的管理层由德国联通署、建筑与城市发展部等5个部门组成。

为推动氢能发展项目的实施,NOW启动了NIP计划(National Hydrogen and Fuel Cell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通过NIP计划,共募集14亿欧元的专项资金用于2007年至2016年的氢能项目开发。募集资金中的7亿欧元由德国政府出资,剩余资金则按项目合作制度由产业提供。除此而外,由AirLiquide,Daimler,Linde,OMV,Shell 和 Total六家氢能产业的龙头企业结成了H2 Mobility 联盟,以社会产业资本的身份通NOW一同支持德国氢能产业发展。

德国其他氢能产业资本也全力支持氢能经济发展,目前有约300家上下游公司(包括汽车厂商和各类配件供应商)准备投入超过20亿欧元,用于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德国有遍及全国的天然气管道发展P2G有天然的优势


德国首先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建设氢能的基础设施并逐步向外延拓展


NOW领头的德国氢能经济发展规划



日本模式:自下而上


因能源匮乏,日本很早就将氢能经济视为未来国家能源的发展方向,并已持续推广氢能经济多年。2014年6月日本通过了新的氢能发展政策,从更广的维度加速推进氢能经济发展。该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a. 明确了当前到2050年之间的氢能长期发展路线图;

b. 推广氢能发电,以及氢能在叉车和船舶方面的应用;

c. 建立廉价的氢气系统,促使氢能应用多样化,并于2020年初步构建国际氢能供应链;

d. 在日本奥运会上展示氢能经济成果。

从日本氢能经济三阶段任务可以看出,其选择的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日本希望在前期着重普及氢能及燃料电池的下游应用,并不断拓展下游市场规模。


日本氢能经济路线图

为了推进氢能经济的初期发展,2014年日本提供约46亿日元的财政补贴资金,2015年则为89亿日元。这些资金将用于补贴50%的加氢站建设成本。在基础设施布局方面,日本与德国一样,首先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建设基础设施。日本将前期的基础设施建在车辆集中且可能首先商业化的城市,并将加氢站布局在四个核心地区之间的高速公路上。



日本对加氢站的补贴标准



日本的人口集中在,关东、名古屋、关西以及福冈地区



日本将加氢站重点建设在人口和车辆集中的地区



中国急需需要发展氢能


全国40%的汽车集中于东部地区,高水平的汽车保有量造成城市拥堵,加剧空气污染。据OECD组织估算,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将长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环境压力已接近极限。



2015年中国汽车 保有量超过200万辆的城市共有11个,其中东部沿海城市占7个



2016年2季度全国交通拥堵排名显示,东部汽车保有量高的地区拥堵严重


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中国作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缔约国,承诺在2030年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且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加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来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巨大。综合上述因素,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将会率先开展氢能经济的发展建设。


中国东部地区整体PM2.5水平远超国际标准(25微克/立方米)


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将长期高于全球其他地区,中国环境已接近极限


虽然中国氢能是否成为电力一样广泛适用的能源载体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作为融合分布式能源供应转换、无污染和高效灵活的能源媒介,其市场潜力和未来贡献却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的环境压力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同时中国现行体制又适合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推动的产业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经济投资发力的市场环境下,氢能经济在中国无疑具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不可错失良机。

       (来源于:公开数据,莫尼塔研究

-------------------------------------

燃料电池行业交流qq群:7314616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