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清洁环保的资源禀赋。英利是我国较早投身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的新能源企业,已有超过17吉瓦的英利太阳能光伏产品,平均年发电200亿度,超过北京市2014年全年的居民用电量。每年能为全球减少1000多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停驶200多万辆小型汽车,植树5亿棵。早在201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就居全球首位,约占全球的1/5,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 在艰难的拓荒时代,英利一路向前、所向无敌;现如今,光伏装机爆发性增长、光伏好时候来临,英利却踉踉跄跄、举步维艰。英利到底做错了什么?处于危机之中的英利,重生与复兴之路又在哪里?3月7日,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宣布,王向东因个人原因辞去该公司执行董事职务,公司董事会委任副总裁熊景峰接任该职务。在去年7月份,王向东刚从英利的“灵魂人物”苗连生手中接过集团董事长一职。 从1987年英利集团成立,到1999年承接国家第一个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再到2007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英利在军人出身的苗连生领导下,一直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93年在做化妆品生意期间,苗连生从对面书店了解到了太阳能光伏技术,并渐渐着迷上了这门新的技术。1998年,他成立了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始进军光伏行业。那时候,光伏教父施正荣那时候还没回国创业,就连一线城市都没几个人知道“光伏”是什么,一提'太阳能',别人都以为他是卖热水器的。 苗连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启了他的光伏事业。当时,国内还没有商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能力。用太阳发电,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科幻电影里的一个镜头。好在当时的英利在化妆品生意上赚了不少钱,而且规模不算小,年营业额超过2亿元,这为新公司前期运转提供了资金。 1999年,英利新能源承接了国家第一个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填补了我国不能商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有了这次突破,苗连生就自信了起来,开始想把新能源业务做的更大。 但是,想要做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太阳能行业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行业,仅靠化妆品生意赚的钱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苗连生想到了“傍大款”。2002年就有了英利与天威保变的合作,天威保变向英利新能源注资3650万元人民币,获得了49%的股份。 2004年8月份,德国政府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对光伏发电大力补贴,使其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大幅上调并定下了时间表,并进一步扩散到丹麦、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国,欧盟对光伏电池产生井喷式需求。借着这股东风,英利作为光伏电池及组件供应商顺势崛起,很快跻身国际光伏巨头行列。 这时的英利已经足够强大,但是苗连生再一次把目光转向了更大的目标——上市。但此时的英利,早已不是苗连生说啥是啥的英利。在与天威保变合作时,意在扩张的英利为了拿到天威保变的资金,拿出2%的股权,后者则仅以156万元的投入实现了对英利新能源的绝对控股(由49%增加到51%),并将英利新能源更名天威英利。为了英利的发展,苗连生刚开始只有忍气吞声,但企业上市。苗连生咬牙以2500万元购回天威保变2%的股份。 几经周折,英利终于走出了泥潭。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6月8日,英利绿色能源成功上市。由于苗连生不习惯系领带,他也无意中成为了纽交所200多年历史中第一个不系领带的敲钟人。上市后,曾从军15年的苗连生,并不是一个吃亏的“主”,英利绿色能源持续出击,对天威英利增资持股至74.01%。通过一系列努力,也使英利成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光伏发电产品制造商之一。 2012年,欧盟启动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并最终通过决议对原产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严重依赖对欧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遭受致命一击,英利遭受重创,从2011年起连续四年亏损,亏损额高达15亿美元之巨,巨额债务让英利陷入了破产倒闭的边缘。2013年,英利进行“二次创业”,苗连生驱车行程2万公里,走遍河南、湖北、等8个省考察,布局光伏电站建设,以实施其“千亿决战下游光伏电站”战略。 截至2014年12月31日,英利的总负债率达到近150亿元。2015年,英利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自救。苗连生在员工大会不仅宣布将拿出个人“全部身家”帮英利渡过难关,更向员工道歉,称英利高负债的局面“没有任何人的责任,这是老苗的战略失误”。随后不仅出售闲置土地,更将资产质押换取银行贷款。 如今的英利,依然在泥淖中艰难挣扎,退市危机、债务危机,成为了旋绕在头顶上随时可能落下来压垮英利的两根“稻草”。未来的英利能否从退市漩涡中成功抽身,这就要看英利还有哪些妙招了。是通过业务发展来自救?还是直接从纽交所退市实施私有化,转变成为了私有企业?英利可以闪转腾挪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希望英利能撑过去。”这或许代表了很多对英利有感情的人士的心声。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河之北”用影像温暖需要温暖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