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迁徙-移民小话

 稷下阿蒙 2017-03-14


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终生不离故土,如康德;也有很多人迁移若干次,在别离中斟满伤感,在相聚中畅饮欣喜。有暂时的、短期旅行的、象候鸟那样周期性的,有永久性的。

迁徙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如农耕民族因洪水、干旱、蝗虫、风沙等天灾而收成不好,被迫离乡背井;有人文因素,如从事贸易、从军、求学、入仕、传教、科学考察等。

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也常闯入其他民族的传统地盘;农耕民族基本定居,安土重迁,有时为躲避战乱等也会迁徙。

个体的迁徙,如流放,中国古代朝廷贬黜臣下,如韩愈、柳宗元、苏轼、林则徐等,俄罗斯流放革命者,如十二月党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个人因求学、当兵等一旦离开故乡,以后可能在外定居,很少返回。

群体大规模的迁徙,如锡伯族西迁、土尔扈特部蒙古族回归祖国等。西汉起就搞屯田,“徙民实边”(晁错语)。

古代,汉民族的更大规模迁徙有三个例子,一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向东部多省迁移,成为现在华东大量村镇人口的共同源泉;二是源自中原的客家人向东南乃至海外迁徙;三是清末民初以来大量人口由“内陆”“闯关东”。

现代则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分别形成不同的移民主导型聚落:

1、农垦:生产建设兵团新的屯垦戍边,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相衔接,改变了北大荒等地的生态条件(不完全是改善,对湿地等的影响已受到重新评估),形成如石河子等农垦城市;

2、工交:工矿业的建设发展,形成大庆、攀枝花等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型城市;

国际上也有,如淘金热造就了一些城镇,铁路建设使一些小渔村逐渐变成了大港口,俄罗斯也有一些因建设水电站而形成的城市,如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等。

3、特开:以对外开放、国际贸易、高新技术、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试验为导向,形成特区、开发区型城市或城区,如深圳、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以及爱尔兰的香农。

4、行政:北京和各省区首府为另一种类型,外地人也较多,多为行政人员、服务业者、学生、军人等。

在我国国内,移民型城市是地区和民族来源不同的人们相互接触、共事的地方,相对年轻,较之非移民型传统城市,眼界更开阔一些,更多元包容一些,更有活力。

与海峡两岸关系转暖同时,两岸人员往来大幅增加(数十万台商在大陆经商),这两者相互促进,大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目标。

水电建设形成或发展了三门峡、丹江口、宜昌等城市,吸纳外来建设者,同时,三峡等水库库区又向外移民,形成方向近乎相反的两种迁徙。与库区移民类似的还有因征地拆迁而产生的较近距离迁徙者。

主要由地理大发现开启的国际移民,其动因有贸易、殖民、传教等,与军事政治扩张、经济掠夺、文化输出或侵略联系密切。

由此产生(前殖民地-)移民型国家: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洲、大洋洲多国。在一些移民型的国家,移民的来源国比较多,移入国被称为民族的熔炉。

前几个世纪中,可能自郑和下西洋起,国人向南的迁徙到达了南海周围各地,目前东南亚约有华人、华裔3、4千万,是海外华侨最多的地区。

自清末开始,有华工到美洲等地,为美国的西部开发、古巴的民族独立等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又有数量较多的华人到国外求学、工作、居住、旅游。

据最新人口统计结果,也有50多万外籍人士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

国际间的相互移民,成为中国与世界增进相互了解、相互磨合的契机。这也伴随着不同国家的利益在对方国家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同利益,促使各方在“立场”上也逐渐相互妥协,逐渐从差异中辨认出,对方原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己的“利益攸关方”,甚至同处于某个“命运共同体”中,需要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这是中美间曾经达成的共识),虽然同时还会保持一定的相互戒备。

国内、国际的移民都既源远流长,又几乎是方兴未艾,在很多地区之间的相互移民还很不对称,不平衡,不成比例,有落差,所以还会流动,或像布朗运动那样混掺,直到比现在均匀得多也不会停止,继续增大某个值。

同时,异族通婚比例上升,经过一个时期既复杂又简单的融合过程,民族、种族间的界限将逐渐消失。那时再回过头来看今日的诸多纷争,人们恐将不禁莞尔。

迁徙、移民、“混搭”合乎自然规律,跟从泾渭分明到浑然一体的黄河一样自然,跟钱塘江水与东海潮流亲密拥抱一样自然,而潮流,比逆潮流而动的事物力量更大,因为(在另一篇博文中谈过),它甚至能让地球转得慢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