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拯救者”心态吗?

 昵称4390489 2017-03-14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性格和品质究竟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一切事物必有缘起,而缘起又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分析,比如我的性格和脾气来源于我的家庭,有些是父母的遗传,有些是后天环境塑造的。但那些隐性的因缘,一般人就很难觉察到了。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小孩。这个“内心的小孩”,对我们的性格乃至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比如说,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责任感特别强,在生活中总是喜欢承担很多事情,让自己不堪重负,却又不能放下。她的内心就住着一个名为“拯救者”的小孩。她总是越界承担原本属于别人的责任,最后别人不舒服,自己又辛苦。这种“拯救者”心态,源自幼年的原生家庭。

  这个朋友小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每次父母之间的不快都像阴云般笼罩在她的心里。有时父母都已经和好了,但是她幼小的心灵却还提心吊胆,因为不知道父母在何时又会突然爆发“战争”。作为孩子的她非常没有安全感。

  同时,每次父母的争吵,又使她认为和自己有关,是因为自己不够“乖”,所以父母才会不开心。于是,孩子就尽其所能地表现好,希望自己能令父母开心,以此来挽救父母之间的关系。她开始压抑自己,去扮演一个讨好的角色。人的本性往往就是从这时开始扭曲的。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你不需要这样做,我们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你,你做你自己就好了。”

  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孩子的讨好没有得到认可,她就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讨好确实不能改变父母的关系,她就会慢慢回归自己,不再轻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

  但是,大多数父母很难认清这一点。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说:“嗯,还是儿子懂事儿!妈妈就是因为你,所以才活下去的。”

  或者爸爸说:“看我女儿多聪明可爱,爸爸有你这样的好女儿,才稍稍有点安慰!”,诸如此类的话。

  于是,孩子会认为他的讨好行为奏效了,他成功挽救了父母的关系。

  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将永远陷在父母关系的拯救者角色里。每次父母一有矛盾,他都会跳出来承担责任,乃至家中如有弟弟妹妹的,他更要在此时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

  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便形成了超乎常人的的责任感。成年以后,他的责任感扩大到家庭之外,延伸到他的人际关系中,包括工作、生活,点点滴滴的人和事,似乎都变得跟他有关系,他都不由自主地要去承担,不断地迎合、讨好他人,给自己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负担。

  他觉得很累,他也会抱怨,但别人却无法理解他:都是你自找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这样的性格延伸至亲密关系中时,她总是看到配偶的问题和毛病,并且总是想要改变他,在她的内心,她是想要承担拯救他的责任。


  如果是男性的他,就会对配偶有极强的控制欲,表面看是很爱她,什么都替她着想和做到了,但是潜意识里,他是想控制她的思想行为和所有的一切。

  如果有一方是这样,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怎会不出问题呢?

  我们已经无法重新再成长一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的父母,照顾好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当内心的小孩出现时,我们要及时觉察她的需要,对她给予支持。


  “时时觉察自己”,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在自我成长的路上,觉知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如果没有觉知力,我们将无法认清自己,更无法真正认清身边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以及自己和自己的联结,都会出现阻碍。

  当我开始经常选择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根源时,慢慢地,我发现我的内心感受越来越清晰了,改变也开始悄然发生。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

  它就不再是问题了

  ——奥南朵


  比如,我打算要和老公去做某件事情,老公有事不能同去,但他没有好好和我说,而是固执地表示:我就是不想去,你自己去吧。

  我对老公的耐心,远没有对孩子的多。通常我开始会劝上几句,告诉他我想和他一起去的原因。他非但不听,还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我反正就是不去。

  这时候,如果我发脾气,对他表示指责和不满,他同样会以更多的指责和不满回应我;或者,如果他没有回应我,而是忍耐了,就把对我的不满积压在了心里;或者,我没有发脾气,但心里对他很不满,也同样积压在心里。可想而知,无论怎样,结果都是影响亲密关系的。

  好吧,我现在开始觉察自己。

  当我的提议遭到老公反对的时候,我及时觉察到我内心的不满情绪,以及想要说服对方和想要指责的冲动,想要忍耐又不甘心的委屈,总之,各种纠结的情绪都会冒出来,我觉察并看到这些。那么,如何处理它们呢?

  更深入地觉察,问我自己:

  我心里对老公真正的期待是什么?

  我为什么感到不满?

  是因为我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吗?

  作为成年人,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凭什么要求对方必须认同我的想法?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尊重他的“标准”?

  这难道不是“我执”吗?


  我总是执着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老公就应该听我的。即使我是不对的,他也应该包容我,以此来体现他对我的爱。

  紧接着,我觉察到了自己内心的“小孩”的存在。“她”小时候向爸爸妈妈提出过一些需求,希望爸妈给予满足,但却被爸妈一口否定或拒绝了,而且是用不耐烦或粗暴的方式。

  于是,“她”的内心一直渴望父母给她无条件的爱和满足,以致于成年后,“她”把这份渴望转嫁到爱人身上,期待对方像父母一样无条件地爱和包容自己,让自己全然地依赖。

  觉察到这一点,我的内心顿时释然了。

  于是,我告诉内心的小孩:亲爱的,你小时候那些未被满足的愿望,我已经看到了。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需要再执着追求了,都可以放下了。因为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完全可以选择通过自己去实现愿望,而不是依赖别人帮你实现,你已经有这个能力了。


  修行中说的放下,首先需要的是觉察。从觉察—看清—接纳—放下,这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在其他时候,我也会觉察到,我对他人的某些要求,是出于“内心小孩”的安全感问题,或是原生家庭造成自己的“拯救者”心态等。每次觉察到什么,就在当下处理“内心小孩”的需要,帮助她认识到问题所在。

  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那个“内心的小孩”成长得很快,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成熟起来,那些无明的情绪和焦虑也越来越少,内心的祥和平静越来越多。


  简单来说,做自己的父母,就是当我觉察到我内心有个孩子般的需要时,我可以面对自己内心的这个“孩子”,用慈爱的语气告诉这个孩子:

  亲爱的小孩,我看到你的需要,我理解你未被满足的愿望。你知道吗?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你可以做得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