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脾家实”临证体会

 乐山有大佛 2017-03-14

1.“脾家实”的含义“脾家实”见于《伤寒论》太阴病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脾家实”即脾阳恢复。脾为脏,属阴,病理上多表现为虚寒之证,脾家实的“实”是相对“虚”而言,即正气充实,脾阳恢复之义。


“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暴,突然,突然出现了烦热、下利,甚至一天下利十几次,这不是脾阳虚衰,寒湿下注的下利,而是“脾家实,腐秽当去”,突发烦热是正气来复,祛邪外出,正邪剧争的表现。如清代医家王丙《伤寒论注》所言:“烦而下利,似乎变证,然烦为阳气之复,利为阴邪之去,因前此脾气不运所停水谷已成腐秽……”。此处下利是脾阳恢复的外在表现,脾阳恢复,传导运化的功能恢复正常,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所以腐秽自下。这种“下利日十余行”,腹泻次数虽多,但下后病人感觉舒适,泻出物皆为滞留肠中的湿浊腐秽,待邪气排出,腹泻自止而病愈。


历代《伤寒论》注家对这种现象早有明确认识,如尤怡《伤寒贯珠集》云:“至七八日暴烦下利者,正气内作,邪气欲去也。虽日十余行,继必自止,所以然者,脾家本有秽腐当去,故为自利,秽腐尽,则利亦必自止矣”。


四川气候潮湿,湿为胶滞阴邪,最易损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运化人体一身之水液,湿邪外感,常先困脾,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内停。我们临床所见诸多脾虚湿停病证,治疗着眼于脾虚之根本,从健脾运脾入手,使脾阳脾气恢复,常能收到“脾家实,腐秽当去”之效,令湿浊之邪随下利而去。


2.临证体会

例1:暑湿外感。袁某,女,21岁,2009年8月12日初诊。外感,头重,身痛,鼻塞,纳差,大便不通,舌淡、苔薄腻微黄,脉象模糊不清。一加减正气散合二加减正气散化裁。处方:香薷10g,藿香10g,厚朴15g,陈皮10g,茯苓20g,薏苡仁20g,法半夏10g,大豆黄卷20g,车前草15g,杏仁15g,茵陈20g,荷叶30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饮食宜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注意养护脾胃。服药第1剂即大便通畅,随之大便变稀,连服3剂后,诸症皆除,大便亦转正常。


按:夏秋之交,中医学称之为长夏,此时暑气未尽,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湿气最盛,湿为长夏主气,故有“长夏防湿”之说。卫阳为湿邪阻遏,经气运行受阻故头重、身痛,肺气不利则鼻塞。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脾阳,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故纳差、大便不通。舌苔薄腻微黄为湿郁略微化热,脉象模糊,不清为湿盛之候。患者外受暑湿,内伤脾胃,脾虚湿停,治以健脾理气、解暑利湿之剂。


加减正气散五方由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温病条辨·中焦篇》言:“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吴鞠通谓:“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又言:“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一加减正气散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主,二加减正气散治湿滞经络。本证兼而有之,故两方化裁合用。


香薷称“夏月麻黄”,解表散邪,祛暑化湿。藿香芳香行散,化湿和中,厚朴、陈皮理气运脾,调中化湿,茯苓、薏苡仁、法半夏健脾利湿,大豆黄卷解表除湿,吴鞠通谓“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车前草利水除湿,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宣肺化湿,茵陈清轻生发,宣解湿郁,荷叶清香升散,消暑利湿,健脾升阳。


例2:湿疹。刘某,男,32岁,2009年5月6日初诊。手足心湿疹反复发作,每逢换季加重。加之近日因工作原因常与石灰水接触致皮损加重,手心湿疹较足心湿疹严重,瘙痒难忍,部分皮损有水疱,搔抓则水疱更明显,破后流水,大便几日未解。舌边尖红、苔薄白腻,舌边齿痕,脉缓。患者因工作较忙,希望服用成药,予中成药藿香正气液口服,每日3次,忌生冷甜食。患者诉服药3次后大便数次,便质较稀,诸症大减。


按:湿疹中医称湿疮,湿邪致病,缠绵难愈。湿邪分外湿、内湿,外湿多因气候、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外湿与内湿在湿疹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脾主四肢,湿疹发于手足心,提示病位在脾。肺与脾母子相应,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共同防御外邪侵袭机体,脾气虚损,常致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本证无论外感内伤,皆因脾虚水湿不运,脾虚及肺而复感外邪,内不得宣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而发。治宜健脾化湿,宣肺透达,升清降浊,扶正祛邪。


藿香正气散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设,藿香辛温,外散表邪,内化湿浊;紫苏、白芷助藿香疏解表邪,宣化湿浊;大腹皮、厚朴、半夏曲、陈皮化湿行气,和胃降浊;桔梗开宣肺气,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化湿,扶助正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例3:荨麻疹。杨某,女,26岁,2007年6月5日初诊。两手臂忽起风团,融连成片,自手臂内侧逐渐蔓延至外侧,而以手臂内侧为主,皮疹色淡,瘙痒。接触冷水后风团增多,瘙痒加重。大便较干。舌质淡,舌体稍胖、苔白腻,脉浮、重按无力。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三仁汤加减。处方:麻黄5g,连翘10g,桑白皮15g,赤小豆30g,杏仁10g,豆蔻10g,薏苡仁30g,茯苓15g,法半夏10g,山药10g,防风10g,车前草10g,牡蛎20g,荷叶30g。每日1剂,水煎服,并告知患者勿食生冷之物。服药2剂,排出大量稀便,荨麻疹随之消退。


按: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本例患者皮疹自手臂内侧发至外侧,且主要分布于内侧,外为阳,内为阴,自内而外一则提示内虚为主,二则提示病邪有外解之势,治疗当因势利导,逐邪外出。舌质淡,舌体稍胖、苔白腻为脾阳不足,水湿内生,脉浮提示水湿郁表,重按无力为里虚之象。接触冷水后风团增多、瘙痒加重亦表明病性属寒,阳虚为病之根本。大便较干为脾虚糟粕传导不利,水湿泛于肌肤而肠道津液不足。此由脾阳虚而母病及子,使肺脾通调与运化水液功能失司,水湿蕴郁于内所致,进入6月,又恰是暑湿严峻之时,易受外湿引动,外阻经络肌肤发为瘾疹。治宜健脾利水,宣肺化湿。


麻黄、连翘、桑白皮、赤小豆宣散利水,令表里宣通,湿邪有外泄之途。患者脾阳不足,故麻黄仅用5g,以免发汗伤阳。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令气化湿亦化,豆蔻温中行气,芳香化湿,薏苡仁、茯苓、法半夏健脾除湿,使脾气健运,气畅湿行,山药益气健脾,扶正而不碍祛邪,此培土生金之法。防风祛风止痒,取

“风能胜湿”之义,车前草、牡蛎利水渗湿,荷叶清暑利湿。


3.小结

以上病例,均为脾虚湿盛,气虚或阳虚夹湿。一般而论,脾虚湿蕴多表现为大便稀溏,而此3例并无便溏,而是出现大便干、大便不爽,皆因脾虚水湿失运,泛溢肌肤经络,属于湿浊腐秽内盛的太阴病,以邪气盛为主,服药后脾阳恢复,正气祛邪外出,表现为大便通畅,次数增多,或排出稀便,腐秽湿浊之邪通过下利从大便而去,腐秽去净则下利自止,其病随之而愈。


需要注意,当脾阳恢复后,以下利的方式来祛除体内的湿浊腐秽邪气外出,水湿之邪尚能通过出汗或小便外排,而湿浊腐秽只有通过下利方可排出体外,下利后非但不会令人感到倦怠乏力,反而觉得气机通畅,精神爽快,因此这里的“下利”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方式,不可一见下利就误认为病情恶化。


中医学强调扶正以祛邪,通过扶助正气来实现祛邪外出的目的,即所谓“正复邪自去”。《伤寒论》中“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通过健脾助运,令脾阳脾气恢复,湿浊腐秽自去,便是对此治疗思想的阐释。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