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谱书。 汉族谱书的可信度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远祖问题,第二是迁徙的问题,二者虽然都跟可信度相关,但是区别还是挺大的。所以分开说。 1.远祖追认。 所谓远祖追认,就是说自己家的始祖是三皇五帝里的哪一位,后来是春秋战国哪位国君,后来又如何流传。这种远祖追认经常“跳时代”,就是谱内追述的人可能跳跃了几百年。这部分一般被认为是汉族谱书最为不可信的部分。我对汉族谱书的研究不深,记得有研究提到过,从唐代开始,随着各种姓氏录的衍生,将汉族几乎所有姓氏都往三皇五帝系统和先秦列国来追认,这大概本身是一种文化追溯现象吧,但是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谱书的始祖追认。当然了,各家谱书对于这种远祖追认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家谱只写说,据说我们是三皇五帝里哪一位的后裔,然后是某国公,然后数十传无考。有的家谱则特别重视这个远祖追认,要一代一代写上去,没有怎么办?就靠编。比如先秦的某个小国,目前能看到的史料只能推出他们三位国君的称呼,但是以他们家直传后裔的某明清氏族,则把这个国家从三皇五帝到灭国之后的谱系都“补完”了,顺便把谥号什么的也都“补完”了……所以说呢,关于远祖追认,一般的态度就是“看看就好”…… 2.迁徙。 关于迁徙的问题,明清的汉族家谱,以我见到的情况来说,多数以某一代始迁祖立祖,而这个始迁祖之下,一般会有其他迁往别处的小宗,但是修家谱的时候,一般都一起修。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即是在过去交通不便利,信息传递困难的情况下,本地的氏族尚且不能修的尽善尽美,异地的同族报来的资料,就更不保证信息完整。 清代有一些汉族家族,其氏族的某一个宗支入了八旗,成了汉军旗人,但是贯彻氏族关系,还是一起修谱。这种谱修出来就发现,与旗档和入旗一支自修的家谱相比,入了八旗的一支虽然参与了修谱,但是在总的宗谱上,漏写、错写的情况很严重。但是这个情况,跟上面说的远祖追认的是不同的,属于修谱时候难免会遇到的疏漏,应该理性看待。 二、旗人家谱。 旗人家谱这里有点跑题,因为旗人,这里特别偏指满洲旗人,毕竟跟汉族不大一样。另外,旗人家谱主要是分成东北谱和京旗谱的,风格截然不同。 京旗谱,京旗处于天子脚下,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受到的控制也更严格一些,所以京旗的家谱一般特点是修撰繁复,谱图啊、列传啊、坟图啊,很多门类,而且相对而言比较真实,大概是因为直接抄录旗档的缘故吧。弊端就是保留不易,现在留下来的京旗谱书数量并不是特别大。 东北谱,有相当多的谱书有攀附问题,比如说东北某赫舍里氏家谱,谱序和第一章使劲儿说了半天赫舍里索尼在清初的功绩,结果家谱里,他们跟索尼压根儿就没血缘关系(虽然他们写了,我们老祖跟索尼的后代,只是不知道传承关系)。又比如说东北某姓家谱,谱序里说自己家的祖先在入关战争中当大将军,被封三等公,后来被任命为东北某地驻守大将,荣归故里,子孙都是高官贵胄。结果一查旗档,这位“大将军三等公”的老祖爷,只是个骁骑校而已,参加了入关战争,但是没能被留在北京,就退回东北了,而从这位老祖爷以下,这个“高官贵胄”的家族再也没当过超过六品的职官了……当然东北谱也有很多优点,比如说数量庞大,保存较好,而且个别东北谱是通谱,也就是说某个满族姓氏的大系都修进去了(京旗一般是以入关始祖开始修),对目前的学术作用还是不小的。 三、关于分子人类学与谱书。 最近一段时间分子人类学很火,感觉讲谱系啊,讲家谱啊,不扯一下Y染色体,就跟落了伍似的。我这里说一下,分子人类学和谱牒学,其实没有直接的影响,更不能替代。特别是一个人谱牒的身份与分子人类学的身份,也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举个例子。复旦大学做爱新觉罗皇族的血样研究,找的几位皇族后裔,都是在“谱牒学”上过关的,他们的父亲或者祖父,都是在《玉牒》上列名的。在“谱牒学”上,自然认为他们拥有共同祖先。但是我们知道,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无法对我们祖上的“节操”负责,这里还不讨论是否有抱养等情况,所以“谱牒学”上过关的皇族后裔,经过检验,也发现了有几位在“分子人类学”上没能过关。 再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您的祖父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您是老二的儿子,这一家一直和和美美,团结一致。后来经过意外的机缘,发现老大的血样和另外两位兄弟是不同的,然后要怎么做?从此不把老大叫伯父?还是把他开除出家谱? 所以说,谱牒的身份认证,与y染色体的身份认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要混淆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