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阳“野味香”与“老锦春”酱菜

 圆角望 2017-03-14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曰:“陆肴争及海肴鲜,鸡鸭鱼肉不值钱。冬日野凫春麦啄,尚和酒客结因缘。”说到“野味”,不能不提汉阳名馆“野味香”。该店1942年由汉阳人解华忠、王菊英夫妇创办于三里坡,当时的汉阳三里坡一带,湖汊遍布,苇林丛生,野生禽鸟甚多,当地有“九雁十八鸭,外找一对红爪爪”的俗谚。当地农民以狩猎野禽为生,常将猎获的野味卖给华忠的小店。华忠夫妇便以野味卤菜、野味卤面为专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闻名遐迩。

  1945年的一天,店中来了几位客人,店主不敢怠慢,端出上好酒菜相待。几日后,那几位客人又邀人来店吃饭,饭后,其中一位对华忠说:“你的野味卤制得极好,我给你起个店名如何?”华忠忙取来纸笔,客人挥毫写下“野味香”三个大字。次日,华忠便找人做成招牌,挂了出去。

  “野味香”卤野味的炊具,是一口常见的铁锅,湖北人称为“吊子”。吊子里的卤水为长年不换的“老汤”(高汤),只是不时添些清水,并加丁香、桂皮、八角、冰糖、红淀、精盐,以保持原味。据说,有一次店中失火,华忠一头钻进火中,只为抢出那口装满老卤的吊子。事后他说:“有了这口卤吊子,生意便不愁东山再起了。”

  “野味香”常年供应的野味有野猪、野兔、野雁、野鸡、竹鸡(又叫“山菌子”)等,做工讲究而精细。仅一只野雁,即可做出扒雁腿、爆雁丝、雁卷、雁掌汤等多个品种。“溜酿禾花雀”,取料是秋后长得肥大的禾花雀,经过厨师的妙手巧制,遂成一道外焦内酥的可口美味;“琵琶雁腿”,系用十只雁腿摆成,造型宛若琵琶,竟使人不忍下箸。

  当然,现在许多野生禽鸟和动物都受到保护,“野味香”已经没有往昔那么多原料来源了,不少真正的“野味”几乎再难尝到。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和饮食口味也随之改变,这是好事。但汉阳“野味香”的名声和余香,还留在人们的记忆和回味之中。

  老武汉人吃野味或荤油菜肴时,多佐以各种开胃酱菜,其中“老锦春”酱菜,是许多老武汉人一年四季不能离开的开胃小菜。老锦春酱园约在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前后,由江苏镇江丹徒县王姓人氏,在汉阳东门里显正街初创,后迁至汉口黄陂街,前店后场,专营各式酱菜和糕点,传至王远志时,已属“老锦春”第八代了。

  据王老先生回忆,“老锦春”的酱菜,特色品种有蓑衣萝卜、紫苏豆、甜晶头、藠头脯、酱瓜、腌蒜苗、腌大蒜头、酱海带、泡豆角、酱豆角、腌南丰菜、泡辣椒、酱油干子、臭面筋、青方、红方、糟方、糟鱼、糟野鸭、各色酱油、白醋、酱红白萝卜、元支、豆瓣酱等。其中有些酱菜十分讲究原料来源。如蓑衣萝卜,要用汉阳拦江堤产的“系马桩”萝卜,经过腌制、漂洗、切纹、糖渍多种工序酱腌而成,因其外形极似蓑衣上的花纹,故名“蓑衣萝卜”。蓑衣萝卜甜中带咸,外形美观,味美而生脆,是佐食佳品。

  紫苏豆是以颗粒整齐的黄豆为原料,蒸熟晒干保存,用时加酱油、白糖和适当的紫苏、茴香等,用文火相煮而成。远志的父亲是当时汉阳有名的中医,紫苏豆由他创制,寓药物疗效于食物之中,颇受老年食客喜欢。藠头脯要用鄂州梁子湖的酸藠头煮熟加工,色味极似甜汁蜜饯,柔软香甜,佐餐佐茶均可,顾客常购买小包当馈赠街坊友人的礼物。南丰菜要用当天出园的鲜嫩春菜腌制,每50公斤春菜可制成10公斤南丰菜,腌制工艺十分精细讲究,一般要经过切片、初腌、剁碎、再腌、初榨、复榨、转缸等工序,其成品呈翠绿色,几与鲜春菜色同,开缸后菜香扑鼻,色美嫩脆,为“老锦春”酱菜中的名品。

  沙湖咸鸭蛋也是“老锦春”端午节前后的名产。远志老先生回忆说,每年从阴历三月开始,沙湖的鸭蛋就船运到汉,酱园的采购人员先到码头看货,宁可出价高一倍,也要选择正宗的“朱砂黄”鸭蛋。因沙湖里的螺蛳多,鸭子吃了螺蛳产的蛋,才是“朱砂黄”。看货检验时,要用两个大碗,各打十个鸭蛋进去,其中“朱砂黄”达百分之九十,方可放心购买。腌制时,蛋、盐、黄泥各有定量,蛋尽泥完,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每枚鸭蛋的盐分不致咸淡不一。盐分略高一点,蛋黄才能出油。“老锦春”盐蛋不仅为本省市县食客所喜爱,每年还装入制有“老锦春”招牌广告的篾篓,运销南京和沪上。一个端午最多可销二十万枚。过了端午,蛋黄开始“硬芯”,就不再腌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