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宋词”的第七课 ▼ ◆ ◆ ◆ 词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山东历城人。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人称“词中之龙”。他文武双全,曾经率领几十个人在几万人的敌营中擒拿叛徒,名震天下。然而政治的残酷消磨了他的豪情壮志,最终没能完成他收复河山的志愿,只能凭借着写诗填词来抒发心中的不得志。 ◆ ◆ ◆ 词解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女子对于离别的感叹和对爱人的思念。词一般的开头都是写景,用景物来把读者带入一种氛围,这首词也不例外,首句是“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说的是傍晚的夕阳,寒鸦,就是乌鸦,为什么要把乌鸦叫做寒鸦呢?这就是中国文字精炼的地方了,如果作者直接写”晚日乌鸦一片愁“,虽然意思一样,但意境就不同了,在鸦的前面加一个寒字,给人一种冷冷的、肃杀的感觉,再配合上乌鸦本身的叫声,使人们一见到这种鸟就皱眉头。 果然见到了夕阳下飞过的寒鸦,就是“一片愁”了。 “柳塘新绿却温柔”,这一句出现在这里有点特别,本来第一句写得是一副肃杀愁苦的景象,这里一转,变成了初春的杨柳刚刚长出嫩芽,让人看着觉得“温柔”,就像春风拂面一样。把这两句看似矛盾的景物描写连起来看,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内心非常矛盾的女子,她先是看到了夕阳下寒鸦越飞越远,她的视线跟随者寒鸦望去,一直望到远方爱人的方向,直到寒鸦飞到了天际不见,她的思念还没有收回来,所以是一片愁苦景象。 而转头再一看,却看见杨柳长出了嫩芽,池塘的冰溶解,春天似乎慢慢来了。欧阳修的词说“东风本是开花信。”每年就跟约好了一样,只要东风一来,百花就开,这里的女子看到春天来了,是不是跟爱人离别时约定的时间就要到了呢?又或者是她想起了曾经在那些杨柳下面跟爱人一起的时光,总之,这个时候她目光里的愁苦没有了,变成了一片温柔。 所以,不管是一片愁还是却温柔,都是因为女子先有了思念之情,才触景生情。景物的感觉虽然矛盾,但却又写得如此真实。 女子就在这样矛盾的心情里被思念所煎熬,她看到愁苦的景色也想起爱人,看到欢快的景色还是想起爱人,这种离恨使她有了下面两句追问:“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如果说我眼下没有经历这种离恨,我肯定不会相信人间有因为思念而一夜白头的。 “肠已断,泪难收”,女子已经为这段感情肝肠寸断了,而流过的眼泪还能收得回来吗?就算能够从此狠心不再流泪,但是,曾经为此付出的青春还能收得回来吗?肠已经断了,心已经失望了一次又一次,如今再后悔当初还有用么?这六个字,“真乃千古伤心人语。” 但还是不甘心,或者只是习惯了去想念他,“相思重上小红楼”,注意这个“重”字。不是一次两次,是又一次重新登上了红楼,这种一次又一次登楼的行为仿佛是死心后又燃起希望的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登上红楼,再次遥望远方,李白的诗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要一直看着载着友人的小船消失在天际,还依依不舍地看着长江东流,代表感情的深厚,女子登楼远望,哪怕能一直望到爱人的方向都好,可是却被高山阻隔了视线。 只能怎样?“频倚栏干不自由”,频字代表一种不安、焦虑的状态,这里靠一下那里靠一下,不自由是说身体已经由不得自己,虽然知道等待是没有结果,爱人也不会回来,但还是要做一些事情来应付这种思念。这种状态应该很多人都有过吧?当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要么就出门走走,要么就吃东西,要么就看电影,我们总是用身体的忙碌来掩盖内心的虚无感,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也是“不自由”的。 辛弃疾在这篇小词的后面有备注是“代人赋”,就是帮别人把感情写出来,他属于豪放派词人,很少写这种以女子口吻来叙事抒情的小词。但其实词的传统往往都是通过女子的口吻和视角来写,因为词当时都是由歌女来唱的,如果写得太豪迈大气,从柔柔弱弱的歌女口中唱出来,就失了词特有的美感。直到后来苏轼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才出现需要有山东大汉手持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情景,对此李清照还批评苏轼,说他乱了词的规矩。 为什么这些男性词人要借女子的口来写词,学女人说话呢?那是因为诗这种文体太严肃,“诗以言志”,诗是用来抒发自己的想法的,身为男子,如果你写诗全是女子口气,很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而词就无所谓,都是歌宴酒席之间的文字游戏,写完就给歌女让歌女唱的,反而让这些男子放开了手脚去写,不敢在诗上写的话都倾注在了词里。 别看是文字游戏,词的感染力丝毫不亚于诗,因为人不敢表达的情感往往才是最真实的情感,就像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经历过离别的人,正在酒席上借酒消愁,忽然听到歌女婉转凄切地在唱“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感触呢?估计当场就“泪难收”了。 ▼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一起来听语文老师不会讲的宋词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