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肠病证 >>泄泻

 願隨身 2017-03-14

泄泻

 

定义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释义
       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
       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分类
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
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
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

[历史沿革]
《内经》称本病为“鹜溏”、“飧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曰:“寒之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医学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也为临床所证实。


        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病位在大、小肠
       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举痛论》)
       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5.清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日臻完善,病因强调湿邪致病的机制,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提出久患泄泻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木安土之法。


[范围]
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甚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

常兼有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

暴泻多起病急,变化快,泻下急迫,泻下量多,多为外邪所致。久泻则起病缓,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


[病因病机]
泄泻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寒、暑、湿、热→脾胃失调→泄泻
       生理——脾喜燥恶湿
       病理——外感湿邪→易困脾土→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泄泻
       “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
       寒邪兼湿——寒湿→寒湿泄泻
       暑邪兼湿——暑湿→暑湿泄泻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与湿者也。”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 寒湿
       咨食辛辣肥甘→湿热内蕴 → 湿热 → 运化失职 →清浊不分→泄泻
       过食生冷→寒邪伤中 食滞 升降失调
       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损伤脾胃
       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郁结→横逆克脾
       忧思伤脾→土虚木贼 → 脾失健运 → 泄泻
       素体脾虚湿盛,逢怒时进食→脾伤失运 升降失调
       4.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
       劳倦内伤 →脾胃受损→ 脾失温煦 → 水谷不化 →水反为湿 →泄泻
       饥饱无常 日久伤肾 运化失职 积谷为滞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素体脾胃虚弱 →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泄泻
       6.命门火衰
       年老体弱,肾气不足

       久病之后,肾阳受损 →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五更泄(或洞泄)
       房室过度,命门火衰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
       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

       2.病理因素——湿邪,病机关键——脾虚湿盛
       
 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故以脾为主要矛盾。
       《医宗必读泄泻》:“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
       《罗氏会约医镜泄泻》:“泻由脾湿,湿由脾虚”。
       故脾之健运正常,则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能司其分清泌浊之功,大肠能承受传导燥化之职,大便自能正常。
       湿邪也可夹寒、夹热、夹滞。
       3.病位在肠,关键病变脏腑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
       大小肠——分清别浊,传化物而不藏
       生理 ——主疏泄,调节脾运
       ——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病理 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其他脏腑只 有影响到脾胃得健运,才能导致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失其传导之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杂,混合而下,发为泄泻。
       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肾阳亏虚,命门火衰,则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致久泄不愈,或滑脱不禁。

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其他诸多外邪只有与湿邪相兼,方能致泻。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肠,大小肠的分清别浊和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胃为泄泻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当中又以脾为主,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自可成泻,其他诸如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肾等脏腑所致的泄泻,都只有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时才能引起泄泻。同时,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常相互影响,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易生湿,互为因果。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临床表现】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


[诊断]
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完谷不化。
2.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4.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鉴别诊断]

 w    泄  泻       痢  疾
 病 位中焦脾胃下焦肠
 腹 痛腹痛肠鸣、便后痛减痛利交作,便后痛不减
 排 便通畅里急后重
 脓血便
 病 理脾虚湿盛邪客肠道与气血相搏结,脂膜血络受伤,化为脓血
 危 证少见易见

1.泄泻与痢疾
       共同点
——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均有腹痛
       泄泻 痢疾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痢下赤白脓血便,或纯下鲜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或纯为白冻
       腹痛 伴肠鸣 里急后重
       病机 脾虚湿盛 时邪疫毒结于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大肠传化失司
2.泄泻与霍乱
       共同点
——均有大便稀溏,便次增多
       霍乱——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吐泻交作,有挥霍撩乱乱之势,常见腹中绞痛,转筋,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
       泄泻——大便稀溏,次数增多,无剧烈呕吐,传变较少,预后好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起病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多属实证
       
病程较长,腹痛较缓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 ——多属虚证
       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 多属寒湿证
       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
       
 2.辨证候特征
       
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脾虚
       
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肝郁乘脾
       
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肾阳不足
       3.辨轻重缓急
       
泄泻而饮食如常——脾胃未败——轻证——预后良好
       泻而不能食,形体消瘦
       暑湿化火,暴泄无度 ——均为重症
       
久泻滑脱不禁
       急性泄泻——发病急,病程短,以湿盛为主
       慢性泄泻——发病缓,病程长,以脾虚为主,或脾肾阳虚
       4.辨泻下之物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腥秽——寒湿
       大便稀溏,粪色黄褐,气味秽臭——湿热
       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伤食
       5.辨脾、肝、肾
       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        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        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治疗原则] 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基本治则——运脾化湿

       急性泄泻——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参以淡渗
       
 寒湿——温化寒湿 夹表邪——疏解表邪
       湿热——清化湿热 夹暑邪——佐以清暑
       兼伤食——佐以消导
       慢性泄泻——脾虚为主——健脾为主
       
 肝郁乘脾——抑肝扶脾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 兼以收敛固涩
       中气下陷——益气升提
       注意事项
       
 1.暴泄—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们留寇
       
 但久泻者亦未必无实邪,只要湿热未尽,或夹寒、热、痰、瘀、郁、食等病变,不可忙于补涩。
       2.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伤阴液。泄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指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惟有分利水湿,从前阴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故适用于暴泻。久泻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虽有水湿,乃久积而成,非顷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以化之,重者宜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
       3.寒热错杂,或虚实并见者——当温清并用,虚实兼顾
       久泻原因复杂,在病程中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者常常有之,临证宜于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把握辨证关键,辨明何者为标,何者为本,治疗应掌握先后缓急,如辛开苦降、调和肝脾等法乃为此类病证而设。乌梅丸、诸泻心汤、连理汤、柴芍二君汤、黄连汤等可随证选用。
       4.“健脾”与“运脾”灵活运用
       
 “湿”为泄泻之主因,临床治疗久泻应注意两个方面:
       (1)健脾化湿: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之类。
       (2)运脾化湿: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浊不分,故应以运脾胜湿为务。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者是也。临床因脾虚致泻者——健脾,因湿困脾者——运脾。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须振奋脾气,宜加入升阳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少少与之,轻可去实。



证治分类

        (一)暴泻
       
 1.寒湿泄泻
       症状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寒湿困脾,清浊不分
       腹痛肠鸣—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
       脘闷食少—脾阳被遏,健运失司
       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风寒外束
       苔白腻,脉濡缓—寒湿内盛之征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既可解表和中散寒,又能理气化湿,除满健脾,适用于外感寒邪,内伤湿滞的泻下清稀,腹痛肠鸣,恶寒头痛之证
       常用药——藿香—散寒化湿,芳香化浊
       紫苏、白芷—解表散寒
       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燥湿——木香
       半夏、苍术、陈皮—理气化湿
       茯苓、泽泻、白术—健脾畅中,利小便以实大便
       备选方——
纯阳正气丸:适用于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
来源《中药成方配本》
【制法用量】
官桂30克 公丁香30克 青木香30克 生苍朮30克 生白朮30克 广皮30克 制半夏30克 白茯苓30克 广藿香30克 花椒15克 红灵丹12克
上药除红灵丹、花椒外,其馀生晒,各取净末,将红灵丹加入一并和匀,用花椒煎汤代水泛丸,如椒目大,约成丸270克。或轧片,每片0.75克,每用6克,分二次开水吞服;小儿减半。
【功效】辟秽温中,化湿宣浊。
【主治】暑月感寒,腹痛吐泻,四肢厥冷者。

胃苓汤: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
胃苓汤 来源 朱丹溪心法
【制法用量】
苍朮 厚朴 陈皮 白朮 茯苓 泽泻 猪苓 甘草 肉桂 生姜 大枣 
【功效】燥湿健脾、化气利水、理气导滞。
【主治】中暑伤湿、停饮挟食、腹痛泄泻、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而厚、脉浮滑或濡缓。
【方义】
本方系平胃散与五苓散之合方故名。方中平胃散,燥湿健脾,消食导滞;五苓散利水祛湿止泻。二方相合,适用更广,脾胃调和,饮食不积,则诸病悉瘉。
【辨證要点】
腹痛泄泻(水泻)。尿少。苔白腻厚。脉浮滑或濡缓。
【加减】
暑湿泄泻:加藿香、佩兰、木瓜。
湿浊挟热:加黄连、滑石、香薷。
寒湿内盛肢冷:加附子、乾姜。
内有积滞:合调胃承气汤。
外感风寒:加芍药、柴胡。
泄泻腹痛:加香附、砂仁。
【现代应用】
急性肠胃炎、腹泻、病毒性肠炎、霍乱、痢疾、肾炎、卵巢囊肿、幽门梗阻、肝硬化腹水、中暑、不服水土、中湿、腹中冷痛。

       加减——
①表寒重者—加荆芥、防风
②湿邪重—重用厚朴、藿香、大腹皮、茯苓、泽泻(10-15g)
       临证备要——
①本证治疗要点重在芳香化湿,湿邪得除,泄泻自止。且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品
②除服药外,尚宜服热米粥以助药力,并注意腹部保暖如病情较重,泄泻次数较频,可每隔4-6小时服药1次
 ③分清泄浊治泄泻(郗霈龄) 脾胃为运化水湿之枢纽,而“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广(广肠、大肠),泌别其清浊”(《医学入门》)。凡经胃腐熟的水谷,由小肠承受,进而消化、吸收其中之“清”,排除其中之“浊”,而为二便。故在治疗时,根据其诱发因素,利其小水,以促进小肠泌别清浊之功。然在具体应用时,又要根据病情,注意主辅佐使,先后缓急,严密配合,方能恰到好处。常用的清化分利的药物: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苡仁、木通、赤茯苓、扁蓄、瞿脉、通草、石苇、甘草稍等。上述药物偏予归小肠、膀胱、肺、肾等。肺为水之上源,肾(膀胱)为水之下源,脾为运化水湿之枢纽,小肠为分清别浊之腑,相互协调输泻,水气分消。
       采用利水之法,“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宜详辨之”(《景岳全书》)。可利——“暴注新病,可利”;“形气强者,可利”;“实热闭涩者,可利”“小腹胀满,水道痛急者,可利”。不可利——“病久者”、“阴不足者”“脉证多寒”、“形寒气弱”、“口干非渴、不喜冷者”。
祛风胜湿治泄泻(王佩明) 《内经》:“湿盛则濡泻”。对于湿盛久泻,常药少效者,加入风药以祛风胜湿,常收良效。
       常用药物—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
       作用——
(1)凡泻皆兼湿,湿为长夏之气,与脾脏相应。而与脾以膜相连,一阳一阴,胃恶燥喜湿,脾恶湿喜燥,脾升胃降,共同完成腐熟运化之职。若脾胃功能失职,则清浊不分,并走肠间。今用风药,风药多燥,湿为土病,风以胜湿,以助脾胃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乃治病求本也。
(2)肺居上焦,职司肃降,性喜清肃,为水之上源。在水湿代谢中,与脾密切相关。今用风药,皆为轻清透表之功,以宣肺疏表,驱邪外出。

[针灸治疗]  可选用合谷、列缺、天枢、阴陵泉、上巨虚穴,用平补平泻法,可灸。


       2.湿热伤中证
       症状
——泄泻腹痛—湿热蕴结,伤及脾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湿热下迫大肠,即“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均为湿热熏灼之象
       身热烦渴—热伤津液
       小便短赤—湿热下注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偏盛之征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本方解表清里,升清止泻,用于胃肠湿热,表邪未解,以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口渴为主证者
       常用药——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
       黄芩、黄连—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公英、连翘
       木香—顺气畅中
       甘草—调和药物
       加车前草、苦参—清热除湿,利水止泻
       加减——
①有风热表证者(发热,头痛,脉浮)—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②湿邪偏盛者—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灯心草、六一散
③盛夏之季腹泻较重者—清暑化湿法:加香薷、佩兰、荷叶、扁豆,或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后方最好温汤调服,每次10g,每日3次。
       其清暑利湿,解渴止泻的功效更佳。因为滑石的首功是治疗“身热泄辟”并能“荡涤胃中(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积聚寒热”(《神 农本草经》)丹溪谓滑石能“燥湿利水道,实大肠,补脾胃,降心火”
       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
       临证备要——
       ①葛根芩连汤意在清热、利湿、解毒,有具有坚阴厚肠胃的作用。故苦寒燥湿而无伤脾之虑。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或过久。葛根升清止泻、清热解肌、透邪外出,可重用至20-30g,黄芩、黄连常用5-10g,苦参6-9g为宜
       ②注意区分热重或湿重,调整清热药与化湿药的剂量
       ③伪膜性肠炎(郗霈龄) 其病机为湿热内蕴,复感外邪,又阴调治失宜,致湿热胶结,蕴于肠腑而成。“湿盛则濡泻”。热盛则“暴注下迫”,故见泄泻频作;湿热阻滞中焦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如湿热阻滞中焦,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不能循其常道,脏腑受损,而化物失常,以致受盛失职,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暴注下迫。若湿热如于营血,则见高热神昏或迫血妄行。若倾肠而泻,一日夜数十遍者,则变证四起。故本病关键在于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清浊不分。
       (1)毒热炽盛,清浊不分(高热、烦渴、衄血、尿短赤、腹痛、腹泻,蛋花样或海兰色水稀便。重则舌质红绛,四肢厥冷,神志昏迷)——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公英、败酱草、黄芩、黄连、栀子、大青叶、紫花地丁、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2)热盛阴耗,清浊不分(高热不退,或日晡潮热,口干欲饮或不欲饮,颧红或五心烦热、舌红脉数)——养阴益气,清热解毒,佐以分利清浊:玄参、麦冬、鲜生地黄、石斛、划分、鳖甲、白芍、熟地、白茅根、西洋参。
       ④谈银花止泻(李祖培) 银花其性寒凉,多用之清热解毒以治疮疡,或疏散清宣上焦风热,但鲜有以之止泻者。余临证中,凡见泻下,毋分久暂,加用银花,每获良效。
       银花有收敛止泻之功,其用量15-30g。于辨证方中加之,有画龙点睛之妙。对湿热夹有脓血,且感下坠者,可配大黄碳10g,黄连6-10g;便溏而腹痛甚者,加槟榔10g、内金;久泻不止,脾虚者,可用四君子汤。
       银花非但有寒凉清热之功,更有收敛止泻之力,对有湿热者,可用之清热止泻,无湿热者,用之则能收敛止泻。
    
[针灸治疗]  可选用天枢、曲池、阴陵泉、内庭、上巨虚(泻)穴,用泻法。


       3.食滞肠胃证
       症状
——腹痛肠鸣,脘腹胀满—食滞肠胃,传化失常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宿食腐败下注
       泻后痛减—腐浊外排
       嗳腐吞酸—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宿食停滞,新食难化,合污下注
       不思饮食—饮食难消,运化失职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宿食内停之征
       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本方消积和胃,清热利湿,治疗食滞内停之泻下大便臭如败卵,腹胀嗳腐之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除积——谷麦芽、鸡内金
       半夏、茯苓、陈皮—和胃理气,除湿降逆
       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
       ①食积较重,脘腹胀满——通因通用:枳实导滞丸
       ②食积化热—加黄连
       ③兼脾虚—加白术、扁豆
       临证备要——
       ①食泻重在消食,食消则脾胃复常,其泻亦自止
       ②如为食物中毒所引起者,应立即阻断致病因素,洗胃导泻,还要加用解毒药物,甚至给予吐法、泻法,使邪有出路

·[针灸治疗 可选用中脘、璇机、天枢、足三里、气海、曲池穴,用泻法。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迁延反复—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浊不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脾失健运,胃不受纳
       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虚弱之象
       证机概要——僻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本方补气健脾,渗湿和胃,适用于脾虚神疲、倦怠纳少、大便溏烂者
参苓白朮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法用量】
扁豆9克  人参12克  白朮12克  茯苓12克  甘草12克  山药12克  莲子6克  薏苡仁6克  桔梗6克  砂仁6克  大枣3枚  服用本方,禁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物。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渗湿。
【主治】脾胃气虚夹湿證。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义】
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生津保肺的常用方。方中人参、白朮、茯苓、甘草乃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和中渗湿;山药、莲肉助四君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健脾渗湿;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胸;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借肺气之布津而养全身;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以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两和脾胃虚热,则诸症自瘉。
【辨證要点】
脘胀食少。浮肿便溏。舌淡苔白腻。脉虚弱。
【加减】
湿热腹泻:加木香、黄连。
湿重:加藿香、厚朴、苍朮。
纳差:加山查、鸡内金。
咳嗽:加紫菀、杏仁。
食积吐泻:合平胃散。
【现代应用】
本方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止泻。用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消化不良、带下、贫血、食欲不振、病后肠胃调理。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草——健脾益气
       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
       砂仁、陈皮—和胃理脾,开胃消食
       桔梗—升提清气,增强止泻之功
       备选方——理中丸:适用于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者。加吴茱萸、附子、肉桂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
       临证备要——
       慢性腹泻证治随笔(张育轩) 慢性泄泻治本在于脾虚,其中以脾气虚或脾阳虚最为常见,少数为脾肾阳虚。然纯虚者少,挟实者多。实邪以湿为主,可兼寒或热,甚至寒热相兼,或兼食滞,有时兼有肝气淤滞。
       健脾益气——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莲子、苡仁、芡实
       温运脾阳——干姜3-5g,不宜大量,以免上火,必要时配黄连
       祛湿——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草(淡渗利湿)苔腻纳差—
       藿香、佩兰、砂仁、蔻仁(芳香化湿)兼腹胀—加厚朴、陈皮
       湿热——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茵陈蒿
       腹泻较甚或滑脱—乌梅、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陈皮碳、炮碳、黄芩碳;金樱子、石莲子、米壳
       参桂芍药汤治疗慢性腹泻(柯梦笔) 慢性腹泻始则因泻伤脾,及则以脾虚为中心,涉及肝肾。治疗应从补脾为主,辅以温肾,佐以抑肝,使脾土复运,腹泻自愈。方中党参、白术—健脾;干姜—温中散寒;肉桂—温阳补肾;白芍—敛肝;佐白术抑肝扶脾,伍甘草缓急止痛;木香—理气(不宜多用,以其易伤真气),助茯苓健脾运脾。
·[针灸治疗 可选用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关元俞穴,宜补法、可灸。

       2.肾阳虚衰证
       症状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黎明之前,阳气未复,
       阴寒较盛,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泻后则安—腑气得以通利
       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失于温煦
       舌淡苔白,脉沉细—肾阳虚衰之征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本方温肾暖脾,固涩止泻。适用于命门火衰,泻下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之征
       常用药——补骨脂—温补肾阳、固涩止泻(“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脾土温和,中焦自治”)
       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
       五味子—收敛止泻
       附子、炮姜—温脾散寒
       备选方——
       附子理肿汤:用于脐腹冷痛
       真人养脏汤:用于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
       乌梅丸:用于寒热错杂者(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粘冻 )
       加减——中气下陷(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加黄芪、党参、升麻、术
       临证备要——
       ①升阳法治疗晨泄(丁光迪) 晨泄即五更泄、肾泄,一般认为病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独盛所致,因此前人治疗,每用椒附丸、五味子散、四神丸。在实践中用上述方法治疗效者固多,不效者亦复不少。其故何在?李东垣《脾胃论》认为湿病、脾虚者,是“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亦是“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故改用升阳方法,并多加风药以升清,大显功效。无论病程久暂,凡属脾虚湿盛,清阳下陷的病情,近期远期,疗效均佳。常用羌活胜湿汤加味为基本,加白芷、升麻、葛根、苍术、白术、白芍等。如泄泻水多,小便涩者,为湿盛而气化不行,用泽泻、猪苓、桂枝、陈皮、神曲、益智仁等1-3味,升降脾胃而上下分消其湿。如大便夹有黏液,腹中痛而便后仍不舒者,是兼有事积阻滞气机、虚中夹实之证,略参升阳益胃之意,选用黄连、白芍、陈皮、半夏、木香、吴茱萸佐之,苦辛通降,以除湿积。
       ②晨泄不独肾阳虚(张树田) 本病属肾泄者,有典型肾阳虚的临床表现者,运用温阳涩肠方法,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临床上较多见的是脾虚湿盛的证候,如五更泄的同时伴有面色萎黄、体倦乏力、神疲、劳则气短汗出、身重肢沉、苔腻脉濡等,还有症状体征不明显者。
       余在临床上常用健脾祛湿法治疗本证,不论病程长短,每获良效。常用药物:党参、苍术、白蔻、茯苓、陈皮、猪苓、泽泻、苡仁。并据《脾胃论》“下者举之,阳气升腾而愈”及“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之训,佐以升阳祛风之品:柴胡、升麻、葛根、防风。
       ③六神丸治疗五更泻(刘玉坤) 组成:人参15g白术15g炮姜10g细辛2.5g吴茱萸10g补骨脂25g。加减:腰痛重者—加杜仲、菟丝子;泄泻重—加芡实、肉豆蔻。余治疗本病,着重强调脾与肾,方用六神汤温脾土,补命火,绝其阴寒内生之源,复其脾土命火之阳,使水得正化,元气得复,大肠自固 ,其泻可止。
·[针灸治疗 可选用肾俞、命门、关元、中脘、天枢、足三里,用补法或灸法。


       3.肝气乘脾证
       症状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肝郁乘脾,运化失职
       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失健运
       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肝脾不和,气机不畅
       舌淡红,脉弦—肝旺脾虚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食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常用药——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健脾补虚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升清止泻
       加减——
       ①久泻不止—加乌梅、石榴、诃子肉、山楂、甘草
       ②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理气止痛)
       ③脾虚甚(神疲乏力,纳呆)—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
 痛泻要方   来源 刘草窗方
【制法用量】
白朮18克  白芍12克  陈皮9克  防风6克  
作散作丸均可,1次服10克,1日服3次;或以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剂。
【功效】补脾泻肝,祛湿止泻。
【方义】
本方所治之腹痛泄泻是由肝旺脾虚,木乘脾土,脾受克制,运化失常所致,治以疏肝补脾法。方中白朮健脾燥湿,白芍养血调肝、缓急止痛,共为主药;陈皮和中化湿,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共为佐使药。四药相配,补中寓疏,泻肝补脾,调和气机,则痛泻可止。
【现代应用】
现代医学认为本方调整肝脾功能,消炎止泻,止痛。主要用于:慢性结肠炎、结核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急性肠炎等病的土虚木乘之痛泻證,见肠鸣,腹痛,泄泻,腹痛必泻而泻后稍舒,苔薄白,脉弦者。
医方集解
痛泻,刘草窗
【主治】治痛泻不止(1)

 

  1. 脾虚故泻,肝实故痛,吴鹤皋曰:此与伤食不同,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也。戴氏曰:水泻腹不痛者,湿也。痛甚而泻,泻而痛减者,食积也。泻水腹痛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完谷不化者,气虚也。

【组成】白术土炒三两   白芍炒二两   陈皮炒两半   防风一两或煎或丸。

【加减】久泻加升麻。

【方义】

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 1),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1. 东垣曰: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备选方——四逆散合穹鞠散加味(气泄):
       柴胡、川芎—疏肝理气
       枳壳、青皮—升降气机
       芍药、甘草—柔肝缓急,抑土扶木
       神曲、山楂—和胃化滞
       车前子、泽泻—分清泄浊
       黄芩、黄连—泄肝而安肠胃
       临证备要——乌梅败酱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路志正) 乌梅12-15g败酱草12g黄连4.5-6g木香(后下)9g当归10g炒白芍12-15g炒枳实10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5g葛根12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适用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针灸治疗]  可选用中脘、天枢、阴陵泉、肝俞、行间、合谷穴,宜补泻兼施。

泄泻


       辨病专方治疗
        一、腹泻
        1.乌梅诃子饮 乌梅18-24诃子10-15焦山楂18-24焦地榆15白芍15米壳10-15。水煎服,日1剂。功用:涩肠止泻,缓急止痛。全方有涩肠、止泻、止血、消积、止痛、生津之功。药理:乌梅、诃子、白芍、地榆、山楂均有抑菌作用,诸酸相伍,使肠道PH值下降,不利细菌之生长繁殖,而有利于疾病痊愈。
       2.胃关汤 党参20扁豆15茯苓15白术10山药20泽泻12陈皮10木香6厚朴12干姜10黄连3白芍15补骨脂15五味子12,日1剂。功用:温肾健脾止泻。
       3.膈下逐瘀汤 五灵脂、当归、乌药、元胡、香附各10桃仁、川芎、丹皮、赤芍红花、枳壳各12 甘草6。水煎服,日1剂。功用:行气活血化瘀。药理:有改善肠壁血流量的作用,并有减少血管通透性,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的作用。川芎、红花的提出物和赤芍甙,还有解除平滑肌痉挛和镇痛作用。故本方对慢性泄泻引起的肠管病变可能有改善和修复的作用。
       二、溃疡性结肠炎
       1.乌梅败酱方 (见肝郁证)
       2.敛溃愈疡汤 黄芪30白术(土炒)20木香(面煨)12柴胡10三七粉(吞)3白芨12白矾(吞)1.5乌贼骨30赤石脂(一半入汤一半冲)24菟丝子30。煎两遍兑和,早晚分服。功用:健脾燥湿,理气导滞,敛疡止血。药理:黄芪、白术有明显的强壮作用,黄芪尚能抑制消化道溃疡的发生;木香所含的生物碱对组织胺引起的动物平滑肌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柴胡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有效成分柴胡甙,有对抗炎症渗出,抑制肉芽肿生长,能防止大鼠的应激性溃疡发生;菟丝子能抑制倡导蠕动起止泻作用;三七、白芍能缩短凝血酶元时间,有明显的止血功效;白芨的黏液质较多,在肠内形成一定厚度的粘状膜,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白矾的收敛作用对溃疡的愈合有重要意义,起其抗菌作用可抑制继发的细菌感染;乌贼骨内含有大量的磷酸钙、碳酸钙,参与拧血作用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赤石脂能吸收肠道内异常的发酵物和炎症渗出物,对发炎的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3.真人养脏汤基加减 人参、当归、木香各10白术、煨肉豆蔻、诃子各12肉桂、炙甘草、黄连各6白芍、罂粟壳各15。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功用:补益脾肾。
       4.灌肠方
        (1)土苦汤 土大黄、苦参各30白芨、地榆碳、杜仲碳个10。每剂浓煎100温度37-39以导尿管作插管插至20以上用100注射器缓缓推注,然后安静卧床。20天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2)白茶汤 白头翁、地榆、黄柏、儿茶粉(冲)各16。水煎取液150,保留灌肠,日1-2次。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谨防风寒湿邪侵袭
2.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适当服食山药、莲子、山楂、白扁豆、芡实等助消化食物。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3.急性泄泻——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炙博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应避免摄食。泄泻耗伤胃气者——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虚寒泄泻——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气,调和胃气。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临床上应注意与痢疾、霍乱相鉴别。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病位在脾胃肠。辨证要点以辨寒热虚实、泻下物和缓急为主。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

【文献摘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古今医鉴·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导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

《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医学入门·泄泻》:“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其间有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涩住,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渗,陷则升举,随证变用,又不拘于次序,与痢大同。且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亦不可太苦,苦则伤脾。每兼淡剂利窍为妙。”

【现代研究】

·泄泻的临床研究

北京市脾胃学组报告北京地区603例泄泻患者的调查结果:①男性泄泻患者多于女性,中老年患者最多,占1/3。②泄泻患者的临床症状除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外,最常见的症状依次是: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夭便臭秽,嗳腐酸臭,体倦乏力,口舌干燥,口苦口粘,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象弦滑或滑数。③泄泻的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节关系最大,占87.23%。④中医辨证分型,夏秋季以湿热证最多见,占49.42%。

其他较多见的证型依次为食滞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⑤西医诊断以急性肠炎最多,占62.19%,其他病症依次是: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北京中医1991;(3):12)。

成氏等用自拟中药复方制剂肠宁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104例,并与对照组104例进行了对比研究。肠宁胶囊由党参、白术、砂仁、枳壳、白芍、吴茱萸、黄连、甘草、炮姜、山茱萸、肉豆蔻等中药组成,每粒O.42g。对照组将复方黄连素片lOOmg,研碎加淀粉,装入与肠宁胶囊一样的肠溶胶囊中,外观包装及服用胶囊粒数与肠宁胶囊一样,均口服,每日3次,每次8粒,5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64例,无效8例,1年内复发18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41例,无效19例,1年内复发27例,总有效率81.7%。实验结果表明:肠宁胶囊能对抗寒药大黄的致泻作用,减少泄泻的稀粪点数;能降低小肠推进率,减慢小肠对炭乳的排空速度,并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还能增强小鼠的体质,具有显著的耐寒能力[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1):34)。

黄氏从肝论治肠道激惹综合征,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用调肝方(柴胡、白芍、枳壳、木香、防风、救必应、白术等)制成丸剂,治疗腹泻型肠道激惹综合征30例,并与外形、大小、色泽等一致的安慰剂对照。结果:30例患者在服调肝方期间,大便次数和性状明显改善,有效者28例,有效率为93.3%,而服安慰剂期间,只有9例有效,有效率为30%,两者对照P<0.01[中医杂志1990;(3):31]。

霍氏用苦参四君汤(苦参20g,党参、炒白术各12g,茯苓log,甘草5g)加减,治疗霉菌性肠炎32例,并设口服制霉菌素片16例为对照组,15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杂志1994;(10):569]。

刘氏等采用敷脐疗法治疗126例腹泻,疗效肯定。方法是先将黄芪、防已、吴茱萸、赤石脂、禹余粮各等份制成软膏,将王不留行子研末备用。治疗前先将王不留行子末和麝香末各少许掺人约0.5g软膏中搅匀,然后将搅匀后的软膏填塞人脐穴中,以胶布贴紧封闭脐穴,以防药物流出。每3天换药1次,9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和疗法。治疗结果:治愈122例,其中1天止泻者120例,显效3例,有效1例。肠鸣音频度计数(听诊)由治疗前16.5次土4.6次/min,1疗程后下降至6.5次土3.6次/min[中医药学报1997;(1):27]。

·泄泻的实验研究

刘氏将脾虚证分为泄泻组和非泄泻组,发现泄泻组全身机能低下症状的出现率显著高于非泄泻组,泄泻组的木糖吸收显著低于非泄泻组,提示脾虚泄泻者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程度较重,其全身机能低下程度也较无泄泻者为重。王氏发现脾虚泄泻病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各分型与正常人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型间的关系是脾气虚<脾虚挟湿<脾虚湿热,脾气虚与脾虚挟湿、脾虚湿热两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虚挟湿与脾虚湿热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4):40]。

黎氏等用放免法测定35例脾虚泄泻病人,发现脾虚泄泻组粪便SIGA较正常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其含量有如下顺序:脾虚组<脾虚湿热组<脾虚挟湿组,说明脾虚泄泻存在胃肠道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1):37]信翟氏报道脾虚泄泻患儿肠道局部免疫球蛋白(SIgn)明显降低(P<0.01),并认为肠道SIgA分泌减少,造成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是脾虚泄泻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中国医药学报1994;9(5):46)。

陈氏发现脾虚泄泻患者表现为锌(Zn)、铁(Pe)含量下降,铜(Cu)含量升高,认为锌参与体内多种酶及核酸、蛋白质合成,缺锌可致能量代谢障碍并影响胃肠粘膜修复而产生食欲下降,故缺锌是脾虚证的后果并是致纳差乏力的原因之一。缺锌使血浆蛋白下降,产生贫血,故锌的代谢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相关[辽宁中医杂志1993;(7):3]。

任氏对脾虚腹泻患者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对脾虚腹泻和非脾虚腹泻患者粪便中的8种常见厌氧菌和需氧菌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正常成人粪便菌群以厌氧菌为主,脾虚腹泻患者较非脾虚腹泻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认为中医脾在维持正常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杂志1992;(6):33]。


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饮食入胃下小肠,得气营运则清浊以分,水渗膀胱,谷趋大肠,二便调矣。何泄之有?若气不运化,水谷不分,归并大肠一路,则泻矣。而气之所以不运,则六淫七情种种之邪,皆得而滞之,略具如下。

或因于风。经曰∶春伤于风,夏为飧泄。言春时伤于风寒,由皮肤而经络,传入肠胃,腹胀肠鸣,(风气往来肠胃间,冲击作响也。)因而飧泄也。(泄出原食不化。)

此风非汗不出,始为寒气,久则郁热。又肝木之气,亦名为风。春时肝气宜升,为邪所伤,郁而下陷,郁久成热,热久蒸化为湿,遂至飧泄,此宜升清除湿。二证皆肠鸣,(肝风内煽亦鸣响。)脉弦,泄时或闭而不下,下多白沫,辟辟有声,其气不甚臭秽,以完谷不化也。

夏以久言,勿泥。(或谓春木当令,虽不能升,亦不肯下趋,但郁成热,至夏热盛蒸湿,如云蒸而雨降,故至夏乃泄,亦通。)

或因于寒。盖寒则气凝,无以营运水谷,故泄也。寒气攻刺,腹中绵绵作痛,肠鸣,暴下无声,水谷不化,所下清冷,如鸭屎之溏,(大便如水,中有少粪也。)小便白,脉沉迟,身冷。脉细,(心虚。)皮寒,(肺虚。)气少,(肝虚。)前后泄利,(肾虚。)饮食不入,(脾虚。)为五虚,难治,用参术补剂早救之,迟则不能挽矣。

或因于热。盖火性急迫,逼其水谷下注,往往不及传化即出。勿因其完谷不化,误作虚寒。其脉洪数,小便赤涩,腹中痛刺,痛一阵泻一阵,口燥渴,粪出辟辟有声,肛门热痛。热泻固由火性急迫,亦有热气壅滞不行,不但寒不能运也,所下多垢粘,色黄赤,腹中闷痛。

或因于暑。与热泻同理。证则面垢,多汗,烦渴。

或因于湿。湿盛而小便不利,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腹不痛,脉沉缓,体重软弱。治湿宜利小便。若气虚下陷而利之,是降而又降也,当升其阳,所谓下者举之也。升阳用风药,风药又能胜湿。

或因于食。盖伤食则脾滞,不能营运水谷,故泄,噫气如败卵臭,腹中绞痛,痛一阵泻一阵,下过稍宽,少顷又痛,所下臭秽粘腻,(前食既滞,则后食继停,陈陈相因,久而乃出,故臭秽。)色黄。

或伤于酒。每天明时泻一二次。(酒质湿,夜气阴寒,不能久摄,故至明必泻。)

或因于饮。渴而饮,饮而泻,泻而复渴,复饮复泻也。

或因于痰。痰滞气不行,故水谷不分,腹中隐隐微痛,或觉冷,下如稠饮,时泻时不泻,或多或少,不食不饥,昔肥今瘦,脉滑。

有脾虚不能受食,食毕即肠鸣腹满,必泻出所食方快,不食则无事,名脾泻。

每天明时泻一二次,名肾泻。(肾火虚寒也。)

有肝气滞。两肋痛而泻者,名肝泄。

有患口舌糜烂而泻者,乃心脾二经之热,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其热上攻故糜烂。若移其热于胃与小肠,则运化失职,故泄也,名口糜泄。

久泻不已名滑泻,又名洞泄。大孔如竹筒,饮食入口,直出无禁,气将脱矣,饮食不进则无救矣。

治法∶风泻,升阳益胃汤(见恶寒)。寒泻,理中汤(见中寒)、浆水散。

热泻,益元散(见伤暑)加芩、连、灯心、竹叶。止泻汤去白术,加黄连、滑石、扁豆。热止在上膈,渴而引饮,水入胃中,胃本无热,不能行水,致泻,灸第一椎下陷中,五苓散(见伤湿)。

亦可。暑泻,青六丸、(见痢。)玉龙丸。湿泻,胃苓汤、五苓散、升阳除湿汤吞戊己丸、止泻汤。寒湿加姜、桂,热湿加黄连、葛根。食泻,平胃散(见伤饮食)加枳实。审其曾伤何物,仍烧此物存性,调服三五钱。形气实者下之。酒泻,理中汤(见中寒)加干葛,吞酒煮黄连丸(见伤暑),或葛花解酲汤(见伤饮食)。饮泻,实者神佑丸(见肿胀),虚者春泽汤(见伤湿)、白术调中汤。痰泻,止泻汤加半夏、海粉。实者吐之下之,虚者六君子汤。(见气。)

脾泻,快脾丸。肾泻,四神丸,早晚二服。肝泄,止泻汤加柴胡、青皮。若因肝气不敛,致脾气散而不运,加白芍。口糜泄,其证上发则下止,下泄则上愈。当口糜发时,用泻心导赤散,滚汤淬服。若当泄泻时,则早晚用参苓白术散,糯米汤服。

若小便少,利不止,乃水走大肠,用茯苓、车前子各等分,煎汤代茶。若服寒凉药,口疮不效,则为虚火上泛,理中汤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阳利水,阳降则口糜愈,水利则泄泻止。久泄,八柱散,或四君子(见气)加肉果、升麻。仲景云∶下利不止,以理中与之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丸主之。泻久不止,多变为痢,(详痢门。)实者以浓朴枳实汤预防之,虚寒者四神丸。收涩之剂,固肠丸、诃子散皆治热泻,扶脾丸、桃花丸、诃子丸、赤石脂禹余粮汤皆治寒滑。泄泻久不止,不可离甘草、芍药,为脾病也。不可离白术,为湿也。忌枳壳。为能宽肠也。

忌当归,为能滑肠也。(用补中益气者白芍代之。)泻已愈,至明年此月复发者,有积也。热积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虚者保和丸(见伤饮食)加三棱、蓬术之属。寒积备急丸。(见伤饮食。)

理中(见中寒)加茯苓、黄连,名连理汤,寒热杂合而泻者最宜。(如暑泻兼内伤生冷,或热邪已解,而泻仍不止,疑似之证,皆可服之。)凡泻,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赤涩,未可便作热论。(必初起即渴,即赤涩,乃为热。)阴阳已分,泻已止,而小便少者,此肺气虚不能生水,补中益气汤(见气)加麦冬、五味。或肾阴虚而水自涸,六味丸(见虚损)加麦冬、五味。或肾阳虚而阴无以化,八味丸。(见虚损。)若再行渗利,则小便益不行,而水入不消,肿胀之证反作矣。泻脉必沉,宜细小,不宜大数实。下泄,上吐痰,皆不已,为上下俱脱,死。腹大胀,手足厥,利不止,形脱,死。


           





泄泻
      细菌性的腹泻,只吃稀饭汤加点盐巴,清肠一天,第二天才慢慢进食,第三天才吃有油食物。

常见腹泻,有消化不良的脾虚症,和情绪有关的大肠急躁症,以及食物不洁引起下痢,还有清晨起床就腹痛肠鸣。泻肚子,中医称为“五更泻”。小儿的腹泻要注意保暖肚脐。

各类症状食疗方

1、小儿腹痛肠鸣水泻:用白胡椒粉敷肚脐,外贴纸胶布或纱布,用手轻轻揉摩肚脐四周。

2、小儿腹泻如水,或大便起泡泡带有腥臭味:新鲜鱼腥草加点糖冲开水喝。

3、小儿食后泻4~5次:煮糙米稀饭,取稀饭水加点盐,小口喝。

4、小儿腹泻如水,或泄出未消化食物:生姜微炒加水煎,当茶喝。

5、小儿腹泻不厉害,却经久不愈:山药、莲子煮粥。

6、感冒受风寒引起腹泻:大蒜头捣烂加开水冲服,或大蒜加点红糖和酒,煮水喝。

7、天冷腹寒引起轻微腹泻:茶叶、生姜煮水喝。

8、腹泻物为未消化的食物菜叶:黄瓜叶加点姜,配稀饭汤煮来喝;或黄瓜叶加红糖煮水喝。

9、夏天中暑腹泻:干萝卜叶2两煮水喝;或紫苏加点红糖煮水喝。

10、受风寒引起腹泻:将葱和食盐炒熟后,纳入布包内敷肚脐,或大蒜捣烂贴足心。

11、食物中毒引起泄水腹绞痛:乾马齿苋3~5两煎水喝;或新鲜凤尾草洗净,直接放入口中咬碎吃,或加水煮;或乌梅肉配稀饭水喝;或用韭菜茎叶煎蛋吃;或干枇杷叶3~5两煎水喝;或茶叶3两浸水30分钟去渣后,加大蒜3两、甘草3钱煮水喝。

12、细菌性的腹泻,勿止泻,杀菌为主,菌死泻止。若喝水,吃东西就泻,先盐巴塞肚脐,不论药或水,用头舌舔食,并煮糙米粥,只吃稀饭汤加点盐巴,清肠一天,第二天才慢慢进食,第三天才吃有油食物。如果肚子饿,吃苏打饼乾,用舔的,减少对肠胃刺激。一日腹泻5次以上,配合喝运动饮料加等量温开水;或甘蔗汁加温开水稀释,小口喝或用舌舔水。

13、常腹泻者可配合食物:白薏仁、乌梅、山药、莲子、茯苓、白扁豆、白朮、蘋果、芭乐。

            

  腹泻俗称“拉肚子”,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病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泄泻;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以致损伤脾胃而成泄泻。主要症状有大便次数增多变稀,甚至带黏液、脓血,常伴腹痛、里急后重等

  中医推荐--腹泻的食疗偏方
  腹泻时常选的食物

  炒薏仁、芡实子、莲子、百合、山药、大枣、菱、桂圆、石榴、柠檬、茴香、香菇、芫荽、生姜、熟藕、马铃薯、茭白、马齿苋、蒲公英、

  腹泻食疗偏方

  寒湿證

  1.莲子生姜粥:

  莲子50克,生姜30克,红糖30克,粳米100克。莲子、粳米先煮半小时,再放入姜、糖,煮10分钟食用。

  2.附子粥:

  炮附子(先煎1小时)10克,生姜30克,粳米100克。共煮1小时后成粥食用。

  3.杨梅酒:

  杨梅20枚,白酒500毫升,密封3天后可饮之。

  湿热證

  1.马齿苋绿豆汤:

  马齿苋200克,绿豆50克,大蒜5头,盐适量。共煮1小时饮用。

  2.苦瓜拌蒜泥:

  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头。苦瓜切丝,大蒜加工成泥,再加米醋、酱油、香油拌匀。

  3.马齿苋粥:

  鲜马齿苋100克,薏仁米3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食之。

  脾胃虚弱證

  1.芡实薏仁山药粥:

  芡实30克,炒薏仁30克,山药50克,糯米100克,砂糖30克。同煮成粥。

  2.莲子大枣粥:

  莲子30克,大枣10枚,山药30克,百合30克,糯米100克。同煮成粥食之。

  3.粳米姜茶:

  茶15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粳米30克,同煮成粥食之。

  伤食證

  1.山楂山药粥:

  山楂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煮粥食之。

  2.酸辣汤:

  焦山楂60克,胡椒粉6克,红糖30克。焦山楂水煎取汁,再加入胡椒粉、红糖搅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