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青县盘古寺碑记 (红字有注释) 屈子問天,曰邃古上下未形,昭冥未分,何由考其元始?《呂氏春秋》覽有始,言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經。《淮南子》亦記馮翼洞濁,謂天地渾沌。是先民求寰宇原始,其來尚矣。蒼穹何來,大塊焉成,疑異聚訟,而初不言盤古。《山海經》記上古神話,亦未涉之。至任昉《述異記》,有秦漢間俗說盤古云云,則述創世史詩,肇乎秦漢歟!此前墳典,無跡可尋也。今所見記盤古最早簡筴,為東吳徐整《三五曆紀》也。其文略曰:天地渾沌若雞子,中生盤古,萬八千歲。其人開闢洪荒,上啟陽清天,下成陰濁地;一日九變,神天聖地。閎廓乾坤,以此而悍然創成。又據典籍,盤古將死,化成風雲雷霆,作為日月四時,派生山川草木,隨後乃有天皇地皇人皇。天地萬物之始,華夏人文之宗,於是乎立焉。此誠偉哉壯哉!前此世人窮宙達幽,但見茫昧無垠;宇内漫漫,惟待開創巨神。終有盤古橫空出世,力劈天地氤氳。傳聞雖晚,而令人感奮。宜也乎,尊為萬有之祖、三才首君,後世述皇王大紀,必以盤古居首,良有以也。故代有詩文贊焉頌焉,又有祠廟崇焉禱焉。 九州盤古遺跡多矣,而視滄州青縣者為殊。其地有溝、溪、潭、里,墓、廟、井、亭,皆以盤古為名。《九域志》載乾寧軍有盤古溝、盤古墓,此宋代所記;《元史》載,修會川縣盤古王祠,祀之。此元世祖十五年事。清人《盤古傳略》亦記,盤古建功於斯,有盤古潭、盤古溝、盤古溪,又有盤古里,後曰盤古村。尤值一述者,元初官設古先王廟甚多,河東、山左,濟南、歴山,濮州、道州,立堯廟者所在屢見,而伏羲、女媧、舜、禹諸廟,遍設亦如之。唯盤古廟,僅置青縣一地,且名之以王,稱“盤古王祠”,或為御修祠廟歟?蓋欲宣示蒙元帝系,承自盤古以降歷代帝紀也。至清康熙三十六年,又御題“先天至尊”碑,推崇備至,此可見與皇家關聯之密也。 青縣盤古祠廟,由來久矣,迭經像毀殿焚;劫後再興,歷盡棟宇荒榛。明永樂、成化、弘治、萬曆、崇禎,至清康熙諸朝,皆相繼興土木。雖興廢相仍,而崇祀不輟。不意民國六年,九七合轍,遭回祿之厄,殿閣古柏,多成煨燼,僅存接引、三教兩殿。時住持釋本信,法號虔修,夙秉清虛,矢志修復。奔走化緣,得津商寧世福慨然相助,遂鳩工庀材,歷十祀而就。其弘法傳道之願,善莫大焉。惜乎,值戰亂頻仍,民國三十五年,廟再毀於兵燹。福地成墟,鄉梓遺恨。越四十年,里人同心,共議重建。數年間,盤古廟墓又成。其規制視舊時景觀,略狹小矣。然鄉人敬祖懷宗之心,昭然可見也。 東風暢時序,盛世迎甘霖。西元貳千零壹拾年,歲在庚寅,青縣主政者議決,於盤古廟故址重建古刹,盛邀果慈法師董其事。果慈字廣忍,法號騰照,於九華山百歲宮上慧下慶上人門下剃度;又於常州天寧寺,依上明下開上人受具足戒;後依止上雪下相、上淨下慧座下修禪。聞道悟空,深得佛法蓮華微妙。膺命建盤古寺,竭弘道摯誠,奮興復大志,傾力醵金募助,六七年間,竟宏宇稱鈞,規模初成。天地何其恒久,人生迅若晨昏。以有限之年,為崇高之業,如是邈行,必為絕倫。盤古開洪濛而為天地立心,啟萬物而為生民立命,厥功至偉,乃化軀為塵。盤古寺之復興也,實蘊盤古精神矣,忘我而積福業,行善而求本真。 有容乃大,海納百川。是廟三教並舉,輒有儒佛道之宸;致敬盤古,猶存釋老孔之尊。是廟又以佛法為宗,梵音與晨鳥齊奏,香煙共晚霞同雲;三世佛慈航渡人,大藏經傳道指引。是故視此廟也,見華夏文明源流,恰六合之內江河同奔;神州風華聚合,織八荒之外雲霞錦繡。 寺占地三十畝,居中依序列天王殿、盤古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兩側鐘鼓樓、觀音地藏殿,另有寮房井亭。盤古殿面闊七間,重檐廡殿頂,金黃琉璃瓦,雕龍石廊柱,規制極高。盤古坐像,拙樸豪放,手托日月,傲然鴻荒之氣。大雄寶殿亦面闊七間,佛祖高大莊嚴,法相神聖,示慈悲喜舍無量之心。觀層構屹然,翹脊指天,信矣,謂鳳翥軒昂,飛龍騰雲。輪兮華殿巍巍,奐兮回廊囷囷;美兮瓊樓翼翼,盛兮鐘鼓賁賁。環顧其地,寺外有溪流,倒映寺廟紅牆黃頂;周邊梨樹成林,掩映盤古冢墓石亭。歴經風雨,千載遺風,乃一方再現。邑人祈望既久,欣見其成,豈不快哉! 巨觀告成,功德宜泐石一述焉。予友農筆耕君,廣西馬山人,嘗為建寺運籌獻策,囑予為文紀之。予謂是可傳之來裔,播之遐邇也,乃不事多讓,欣然秉筆。且為之銘曰: 開闢天地,剖分陰陽。人文之祖,萬類之皇。崇堂屹屹,鐘鼓將將。禋神靡替,晨暮高香。法音潤物,普渡慈航。昭昭靈煦,振振慨慷。履彼聖跡,光耀家邦。 宜春陳益民撰文,某地某某某書丹。時維西元貳千零壹拾柒年,歲在丁酉。 【注释】 屈子:即屈原。他写《天问》,开篇即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多?冯冯惟像,何以识之?”问的是远古天地未分,阴阳浑沌,有谁说得清天地如何形成演化的呢?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吕不韦主编,其中“有始览”一篇中说:“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探讨天地形成,说天虚空而生万物,地阴实而能承受,二者和合生成天地万物。 《淮南子》:汉初刘安主编。其中“天文训”一篇中说:“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浊浊。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疑滞而为地。”意为天地未分,浑沌无形。虚空中形成道,道派生出宇宙,形成天地。冯翼洞浊均指浑沌状态。可见在汉以前,人们说天地形成,尚无巨人开辟传说。 大块:大地,世界。《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曰风。” 坟典:即三坟五典,为古籍的泛称。古人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为“五典”。 简筴:由竹简编连而成的简册,指史籍、典籍。 三才:指天地人。 乾宁军:唐五代设置,治所在永安(宋改称乾宁),即今青县。 会川县:金代改乾宁县为会川县,元代因之。即今青县。 《盘古传略》:清代戴养心于康熙三十九年所撰。 九七:易学认为,七赤为先天火数,九紫为后天火星,皆为火的征兆。 回禄:古代火神。 灵煦:神灵赐予恩惠。 【译文】 屈原曾对天发问,说远古天地未成形,也没有日夜明暗之别,怎么知道它后来是如何产生的呢?《吕氏春秋·有始览》论万物起源,说天空虚而能包容,地沉实而能载物,天地相协调,这就是生成万物的道理。《淮南子·天文训》也记述了迷迷朦朦、浑浑溟溟,说天地最初是浑沌状态。由此看来,先民探寻天地起源,非常久远了。天是怎样的来源,地是如何形成的,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而其中没有提到盘古。《山海经》一书专论上古时代的神话,里面也没涉及到盘古。到梁朝任昉写《述异志》,里面有了“秦汉间民间说到盘古”之类的记述。这样的话,开创世界的盘古史诗,大约形成于秦汉时期吧。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记述盘古事迹的典籍,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徐整写的《三五历纪》,该书大约地记述说:天地最初是浑浑沌沌的,像个鸡蛋,中间产生出了盘古,他经历了一万八千年。他打破了那浑沌的状态,上面开出了阳清的天,下面劈成了阴浊的地;他一天中会发生许多次变化,从而成为与天一般齐的神、与地一样厚的圣。博大辽阔的乾坤,由此而雄浑开创。史籍又记载,盘古将死时,身上的各部分化成了风云雷霆,形成了日月和四时,还化生出了山河草木,在这以后,才有了天皇、地皇和人皇。天地万物开始之神,中华大地人文之祖,因此而出现了。这真是太伟大太壮观了!此前人们探究古今直达幽微,所见还是无边的茫然不清;宇宙迷蒙,只等待开创天地的巨神产生。终于有盘古横空出世,劈开了天地的浑沌。这个传说虽然时代偏晚,但它非常催人奋进。因此,盘古足可尊为万物之祖和天地人之首。后代记述帝王世系,总是把盘古排在第一位,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因而,历代会有很多诗文赞颂它,有大量祠庙敬奉和祭祀他。 中国的盘古遗迹很多,而以沧州青县的遗址最特殊。这个地方有沟、溪、潭、里、墓、庙、井、亭等,都曾用盘古命名。《元丰九域志》记载,乾宁军有盘古沟、盘古墓,这是宋代的记述;《元史》也记载:“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这是元世祖十五年时的事情。清朝人写的《盘古传略》也记述说,盘古在这个地方留下了功业,因而这里有盘古潭、盘古沟、盘古溪,还有盘古里——后改名盘古村。尤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初年,官府设的远古先王之庙很多,山西、河北,山东的济南、历山,河南濮州,湖南道州,都立了很多尧庙,而伏羲、女娲、舜、禹诸王之庙,也像尧庙一样在各地广为设置。唯独盘古庙,只在青县一地设置,并且用“王”命名,称作“盘古王祠”,这是不是皇家修建的祠庙呢?大约是为了表示建立元朝的蒙古人的帝王世系,是与盘古以来历代帝王的世系一脉相承的吧。到清朝康熙三十六年,皇帝又御题“先天至尊”,刻成石碑,真是极度地推崇,由此可见该庙与皇家是有密切关联的。 青县盘古祠庙,由来已经很久了,屡次遭遇神像被毁殿宇被焚;劫难之后又总被修复,历经了荒芜废墟与高大殿阁的变迁。后代经历了许多次的兴废起落。明代永乐、成化、弘治、万历、崇祯年间,还有清代康熙时期,都曾对该庙进行修建。虽然兴建与毁灭相继发生,但对盘古的祭祀却一直没断。没想到在民国六年,正值易发生火灾的时期,寺庙遭到了火神带来的厄运,殿堂楼阁、古老松柏,多被烧成灰烬,仅存接引殿、三教殿残存下来。当时的住持是释本信,他法号虔修,一向有清静博大修行,决心要将祠庙重新修复。于是四处奔走去化缘,并得到了天津商人宁世福慷慨相助,得以聚集工人、备齐建筑材料,历时十年,将庙修成。他那种弘法传道的精神,真展示了博大的慈善。可惜,在那战乱相继的年代,民国三十五年,庙宇再次毁于战火。一个福地成了废墟,留给本地无限的遗恨。又过了四十多年,本地乡人有了共同心愿,一起商议重建庙宇。仅仅数年,盘古庙、盘古墓就修复了。其新建的庙,在规模上比过去的旧庙,略显得狭小了些。然而乡里人崇敬远祖、怀念本源之心,是显而易见的。 东风在新时期劲吹,盛世迎来了甘雨。公元二○一○年,农历庚寅年,青县主政的官员决定,在盘古庙的遗址上重建古刹,并且盛情邀请果慈法师来主持这事。果慈字广忍,法号腾照,曾在九华山百岁宫的上慧下庆上人门下剃度;后又到常州天宁寺,依从上明下开上人接受具足戒;再后来还跟从上雪下相、上净下慧两大法师修习禅学。他听讲道行,感悟色空,深得佛法的莲花妙境。接受重建盘古寺的大任后,他竭尽弘道的挚诚,奋发复兴的大志,倾全力募集资金寻求相助,仅仅六七年间,便建成高大匀称的殿堂,使寺庙初成规模。天地永久无尽,人生短促如朝暮。用有限的生命,做成崇高的功业,这样的高远德行,必定是非同寻常的。盘古开劈洪荒迷蒙是为天地树立了道德之心,派生万物是为人民生存赐福。他的功绩如此伟大,而他却将自己化作了一缕轻尘。盘古寺的复兴,其实也蕴含了盘古的精神,即忘我奋斗以积下功德,广做善事以达到人的真诚本性。 能包容才能变得广大,大海能容纳万川之水。这座庙中三教同处,有儒佛道之殿;敬奉盘古,也尊崇佛祖老子孔子。这座庙尤重佛教,佛法之音与鸟鸣声相交集,香火轻烟与夕照霞光相辉映。三世佛普渡众生,大藏经解惑指南。所以看此庙,可见中华文明的源流,恰如四方的江河共同奔腾于一处;可见中国之美,也吸纳了海外各处的文化精华。 该寺占地三十亩,中线上依次排列天王殿、盘古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两侧有钟楼、鼓楼和观音殿、地藏殿,另有寮房、井亭。盘古殿面阔七间,为重檐庑殿顶,覆盖金黄色琉璃瓦,有雕龙石廊柱,显出了极高的规格。盘古的坐像,古朴而豪放,双手托着日月,透着傲然的远古洪荒之气。大雄宝殿也是面阔七间,殿内佛像高大庄严,造像非常神圣,透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看着这高高的殿堂,屋脊朝天高翘,真可以相信,那是凤凰展翅,又是飞龙腾云。巍然壮丽的宫殿,曲折回环的回廊,如飞起的玉楼,还有钟鼓贲贲的击响。环顾这里,寺庙的外面还有溪流,倒映着寺庙的红墙黄顶;周边有成片的梨树林,掩映着盘古墓、盘古亭。经历过风风雨雨,千年盘古庙的遗风,在这一方土地上再现。本地人对此盼望已久,见这成就,岂有不痛快的吗! 宏大的寺庙景观已成,有必要将这一功德刻在石碑上。我的朋友农笔耕君,广西马山人,曾为建这座寺庙建言献策,他建议我写篇文章记录这事。我觉得这是件可以传扬后世、影响远近的事情,于是没过于谦让,很高兴地执笔书写。而且写了如下的赞颂铭文: 开辟了天地,分别了阴阳。做这事是人文之祖,是产生万物的本源。高耸的庙堂巍然屹立,寺里的钟鼓锵锵鸣响。祭神未曾中止,早晚常点高香。在弘法的声音中万物受到滋润,仁慈的航程让无数众生救恕。神灵赐予了光明的恩德,激发了人们奋发向上的志愿。踏着神灵留下的圣迹,努力为故乡为国家争光。 宜春陈益民撰文,某地某某某书丹。时维公元二○一七年,农历丁酉年。
盘古寺大雄宝殿中的三世佛
盘古寺中栋宇相连
有亭翼然,那是盘古亭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