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了笑谈生死的时候,表明我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dawn的图书馆 2017-03-14

年轻人一般倒是不太忌讳谈论死亡话题的。因为他们觉得死亡离自己太遥远了。就像“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少年的愁往往如春风一般,来得快走得也很快。实际上,他们对于死亡的大部分感受与“愁滋味”差不多,文学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而中年人、老年人,尽管活过了人生部分、甚至大部分时光,应该说是已经有机会了解、领略死亡之于人生的意义了,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恰恰是忌讳谈论死亡的,甚至有某种所谓“不吉利”的俗见与偏见。

当然事情也并不尽然。

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曾经问过年迈的姥姥,人死了会去哪里?姥姥信佛,所以她相信人是可以转世。我的印象里姥姥是不怕死的,她会面带笑容地说自己身后事。

我自己一直有个观点就是,人只有亲身经历过自己亲人去世的考验,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成熟。看影视剧、看小说死亡情节的悲痛,与看别人丧失亲人的悲痛,是不一样的。那样的悲痛不会彻骨,就像阴天一样,雨过天就晴了。而只有自己的父母亲人,离开自己的时候,才可能有所谓悲恸欲绝的人生体验。

我自己是有过这样悲恸欲绝经历的。1993年母亲走后至少有三年的时间里,自己经常沉浸在悲痛中而不能自拔,一度几乎对于活着还有没有意义都产生了怀疑。最终疗伤的是时间,时间会让一切淡漠下去。

与父母诀别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另一道人生必修课就是自己与世界的告别了。我们不能决定自己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对如何走向人生的终点掌握一定的自主权。至少可以向我们的亲人表达心底的夙愿。

到了笑谈生死的时候,表明我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台湾作家 琼瑶)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前天(3月12日)公开了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透露她近来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身后事。琼瑶表示,万一到了该离开之际,希望不会因为后辈的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而受折磨,也借此叮咛儿子儿媳别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琼瑶的信,在网络上引起了诸多的讨论。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就是,我们是不是应当保留自己有尊严告别世界的权利。

事实上不止台湾地区,单就我们自己身边的情况看:每天有多少人濒临死亡仍然要遭受着各种“受刑”般的痛苦——而这又总是被冠以“人道”、“挽救生命”等崇高的名义。一般说来,大多数处于生命晚期的病人,由于强烈的求生欲望,会愿意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的——这样的情况,家属和病人也都是了解的——即所谓“死马当活马医”。 而至于生的尊严与死的尊严,都往往被放在一边极其不重要的位置了。

到了笑谈生死的时候,表明我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现代文豪 巴金)

我记得现代文豪巴金先生生前以植物人的生命状态在上海的华东医院住了好几年。尽管那些年里,人们都以为巴老活着,其实巴老并不知道自己还活着。当时,媒体上便有人士提出来允许巴老安乐死的说法。可惜,声音很快就消失了。因为,我们的法律是不承认也不允许安乐死的。

到了笑谈生死的时候,表明我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作家 文昕)

这几天来,由于琼瑶的公开信,再次让人们思考起了安乐死的问题。众所周知,社会中有相当部分人士,是支持安乐死的。包括不少专业医学人士都是支持的。我作为出品人的一本由北京女作家文昕女士生前撰写的《生死十二年》一书中,就有相关涉及安乐死的内容。当然,该书作者作为一名与癌症共处了十二年的患者,她也是一位安乐死的坚定支持者。

毋庸讳言,我自己也支持安乐死人士中的一分子。在我们无法继续我们生命的前提下,“安乐死”可能比万分痛苦的活着,更有尊严。其实恶劣状态下的生,比死亡更不人道——即所谓的“生不如死”。

而且,说不准到了我们笑谈生死的时候,也表明我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呢。

到了笑谈生死的时候,表明我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敬告):城密友、北京女作家、摄影家文昕的绝笔之作《生死十二年》已经在亚马逊网络书店上线。欢迎支持购买。

到了笑谈生死的时候,表明我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生死十二年》海天出版社2017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