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廊业的困境

 xianshanyuquan 2017-03-14


中国画廊业的困境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配图作品_郭晓林 写生作品

文章来源_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几十年间,中国画廊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画廊行业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目前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真正意义上的画廊还没有”。其初级特征被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的画廊业还没有走出传统业态,所谓的“画廊”多属于古董店铺性质,远未形成类似西式画廊的完善运作机制和行业规则。商业经营追求经济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因为画廊的独特功能是包装和推介新人,其运作必须是长期的、远瞻的,应该不同于作坊式画店的简单地以买卖获利。而现实的情形是,由于中国艺术市场是在长期压抑后骤然发达的,以致于许多画廊经营者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艺术是什么、画廊是什么”,更难具有明确的艺术理念、艺术趣味、艺术导向和长远规划。他们与艺术市场中的大部分经营者一样,只是将艺术品经营当成纯粹的商业行为。多数画廊业主重点关心的是钱的问题,想趁着艺术市场的火爆狠捞一把,至于如何支持画家,并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即便在北京的某些名画廊,仍然以经营中国近现代较有名气、且多已故去的画家为主,并未将推介有潜力的当代画家作为重要方向。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结果,要么是无视“代理”的职责,要么是倾向于“短期炒作”。


其二,在西方艺术市场模式中,画廊作为签约代理机构,与批评家、经纪人、拍卖行、博物馆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既是画家作品的后期“制作者”、又是藏家的顾问。这样,既可以使画家摆脱市场困扰,专注于创作,也可以使画廊自身获得稳定的作品资源。但是,因为国内画家取得市场成功的途径,除了接受画廊发掘包装,更重要的是在参展获奖后,通过拍卖一举成名。所以,尽管目前有很多名画家与国外及港台画廊签约,取得了稳定的代理关系,但是,多数国内画廊与青年画家的合作,还仅仅处于代卖阶段。实际上,国内许多画家关心的热点是画价、而不是艺术问题,他们更有兴趣和积极性的是拍卖会、而不是画廊。一些画家在经过画廊的运作有所起色后,也可能绕过画廊直接送拍,甚至直接与收藏者或收藏机构私下交易,本属于画廊的营业份额由此被大大挤占。由于画家的急功近利,与画廊合作的诚信基础遭到破坏,双方的代理关系名存实亡。


其三,本土画廊业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终端消费环节。长期以来,许多外资画廊一直习惯于将艺术品卖给国外购藏者,只是在最近几年,内陆藏家才发现当代艺术的收藏和投资价值。而且,在尚不成熟的中国藏家队伍中,多是企业家或者个体经营者,真正懂画的不多,其艺术收藏目的多在于以投资获取高额利润。所以,他们的购藏行为,往往不是依靠个人的审美眼光,而是主要集中于少数已有定论的名家。因为从拍卖会的公示性和火爆感中,更容易判断作品的社会确认程度,所以,购藏者买画更愿意去拍卖行而不是画廊。购藏者的急功近利,使收藏从艺术消费异化为艺术投机,中国画廊业争取不到藏家的充分信赖,肯定难以打造强大的产业规模和品牌。


画廊业的成熟,被认为是西方一级艺术市场成熟的关键,但是,在中国的数千家画廊中,被业内认可为“正规画廊”的只有几十家,其它大部分都被视作画店、画摊。因为国内参与画廊业的创作者、经营者、收藏者都没有注重市场的培育,使画廊反而成为“弱势群体”,真正的以代理制为主体的画廊业,在中国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小白

作品图版权_当代国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