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食之爱,爱在不随意

 飞天西游浪子s8 2017-03-14
播放GIF

面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充当着太过重要的角色,但也因为普遍存在,令人忽略了它的魅力。“随便吃碗面吧。”这样的想法和话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一只包子如果卖到一片比萨的价格,更被视作“违规”。这次,我们特意找到三位面食达人,只为告诉你:面食,并不随意。

一枚考究的上海烧卖

华妈妈和女儿

和宣传照上时髦的贵妇形象不同,我们第一次见到“烧卖皇后”华夫人(我们更喜欢叫她华妈妈)的时候,她穿着一件普通的深紫色毛衣,烫着标准上海阿姨的过肩中长发,用着洋泾浜的普通话,向八九位年轻妈妈们教授手工制作烧卖的技巧。

从她第一次开始做烧卖到现在,大约已经有30年了。华妈妈回忆说,自己的母亲曾是酒店里的点心师,为了帮补家用,她会在休息的时候推着小车,到学校门口贩卖手工制作的包子和烧卖。因为物资匮乏,当时的烧卖不过是包裹在面粉皮里的酱油猪油拌饭,却能够让小学生们吃得津津有味。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童年记忆,华妈妈在长大成家后也开始为自己的老公和女儿制作烧卖。“我是比较喜欢做做弄弄的,而且也喜欢钻在一件事里面。”于是,这烧卖一做,就是二十几年。从母亲的酱油猪油拌饭开始改良,她在馅料中添加了肉糜、香菇,通过各种不同配比的试验以及家人们的反馈,改进烧卖馅料的口感。

但是和所有嘴巴被养刁的上海小囡一样,华妈妈的女儿虽然喜欢吃她包的烧卖,却总是嫌烧卖皮太厚,不是把靠近顶部的那一块扔掉,就是只吃馅料不吃皮。“那我就只好想办法把皮变薄。”华妈妈说,传统烧卖皮的直径约为10厘米,但重量要达到15克,但现在她所做的烧卖皮,直径为12厘米,重量只有9克。

因此她的烧卖有两大特点:1.需要蒸的时间比传统烧卖短,新鲜制作的只要3分钟,冷冻的也只需12分钟,因为皮薄,时间长了反而容易塌;2.蒸完的烧卖犹如虾饺、燕饺,有着晶莹视觉效果,隐约可看馅料里颗粒感十足的糯米、香菇和肉丁。

从去年3月至今,华妈妈一直在与一米市集研发既有怀旧风味,又能保证优质食材的烧卖。从自己的家庭手作到一天约2万只的生产量,华妈妈在近一年里反复带着自己制作的烧卖到工厂进行对比,直到符合她的口味。

自己在家蒸华妈妈的烧卖,随着蒸汽的升腾增加的是满心的期待。掀开锅盖,半透明的烧卖皮和浅棕色的糯米馅料呈现在眼前,它的颜色比传统烧卖来得浅,但口味并没有显得寡淡,特别是就着香菇和猪肉的那一口,散发出浓郁的酱油香气和油分所用下的醇滑丰满;细腻的烧卖皮,更是让每一口都变得有意思。有人说,这是20年前的传统上海味道,但其实,它在保留精髓的同时,让烧卖变得更加挺括和考究。

一只宝

40年功力的酱肉包

有人在传统中创新,也有人坚持着或将逝去的传统。

来自成都的张良顺,是一位样貌清瘦但声音洪亮、极其精神的老爷子。从18岁入行,师从中国川菜名厨蒋学云,他在白案上工作了超过40年,其中不乏成都“龙抄手”总店等大名鼎鼎的餐厅,在他如今工作的五厨火锅店,大家都尊敬地称他为“张师爷”。

张师爷的拿手绝活,是他的包子;老面,又是这个包子的关键。所谓老面,就是每一次做包子时留下的一小块面团,称为酵头,把它扔在面缸里保存,作为下一次制作包子时用以发酵面团的引子。这种做法,在古今中外的传统发酵技术上,都是关键。

“这个老面,应该从旧社会就开始留下来咯。”张师爷边揉着面团边解释着我们的疑问,而更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面团制作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使用称量工具,靠的全是几十年的经验;发酵前的每一次揉捏,他都会拍打面团,使之发出洪亮的声响,他说,那是在检验面团是否“缺碱”;不仅如此,发酵后的面团也要经过反复的揉捏、上锅蒸、闻味,以检验面团是否发酵完全。

和大家分享老面包子制作过程中的几个亮点吧——在开始制作面团和2小时(根据季节变化)的发酵完成后,张师爷在揉面时均加入了少许白砂糖和猪油,目的让面团更加松软、白净;使用老面为引子发酵的面团,有着漂亮的、如同法棍切面一般的均匀气孔,这些气孔能在稍后充分吸收馅料的味道,令整体口感有着循序渐进的过渡。

只可惜,这些听来理所当然的、让包子变得更加美味的秘诀,却在省时、省力的现代发酵和精白面粉制作的包子前,面临即将失传的威胁。张师爷说,一年前他只身来到上海,虽没有正式收徒,但只要在厨房白案工作的,他都会将老面包子的技巧倾囊相授。

播放GIF

在成都的传统中,鲜肉包里有芽菜、酱肉包里有香葱。张师爷制作的“五厨酱肉包”保持着经典的口感,唯独把个头改小了一圈,因此即便是胃口不大的女生,照样可以毫无负担地在火锅后吃掉一整个包子,更有人把它当成下午茶的可口点心。

包子出锅。象牙色的面皮,充满了弹性和嚼劲,最难得的是浓郁的面粉香气和浸染了酱肉汁的湿润口感。一枚集40年功力的包子,果然不同凡响。

五厨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K11购物艺术中心3楼

021-6330 6887

面和汤的因缘

自从网红效应开始涉及美食界,讲求颜值的时髦面馆就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视觉现行的当下,社交化的食客们却往往忽略了面条的本身。开在静安嘉里中心里的金玡居,正是这些时髦面馆里的一员,如果不是深入了解,还真会被金碧辉煌的装潢抢去了面条的风头。

面馆的主创团队,是一群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台湾人。因为喜欢吃面,同时不甘心把吃面当作一件“随便”的事,就萌生了自己开家品质面馆的想法。翻开菜单,不过7种面条的选择,却隐藏着诸多玄机,除了邀请到台湾地区粤菜名家梁华生担当顾问,以粤式煲汤为基础的汤底,更是选择了三款不同质地的面条:细面、宽面、微卷的细面,搭配不同的汤底。

“对于面条的选择,和汤汁有很大的关系。”负责品牌运营的蔡芳玟副总说,团队在筹划期花了8个月来寻找合适的面条,经过上百种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三款。面条本身经过12道滚压和一道特殊的“水合”工序,并在公版面条的基础上依据特殊的配方进行定制。

用宽面搭配台湾牛肉面,似乎是大家的共识,却很少有人会想:为什么。“因为宽面更能吸收牛肉汤的汤汁,当你在吃面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牛肉的味道。”蔡女士说,“可是同样的面,如果搭配了鸡汤底,就会显得油腻。”

我们前去采访的那个下午,面馆的主创团队围坐在长桌旁,测试现有产品的品质和新产品的开发。“我们不希望一种面条打通关,如果有新的面汤,也会有新的面条来搭配它。”

于是,你会发现,面条和汤底的结合,就像是一场因缘,能让彼此找到更好的自己。

金玡居

上海静安区延安中路1238号静安嘉里中心南区2楼

021-5299 6568

普遍又似乎普通的面食,依旧散发着魅力、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记忆中带给你同样感受的那一份面食,是什么呢?

编辑、撰文、采访 - 飯飯

部分摄影 - 吴俊杰

以上内容来自:

mwicity

iTaste周末画报

或微信搜索“iTaste周末画报”关注我

懂品味 & 很美味·全球美食行动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