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组建联合国的主要分歧——创始成员国的资格问题和未来核心机构安理会的否决权问题获得共识。当常任理事国为争端当事方时,如决议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则不得行使否决权。而凡在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或1945年3月前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均为创始成员国。 6月26日,联合国成立的签字仪式在美国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举行,共51国为创始成员国(波兰新政府6月28日方改组成功,故未参会,而是会后补签)。
雅尔塔会议时,苏联抛出白乌两者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英国首相丘吉尔予以支持,以期使大英帝国的某些尚未独立的自治领,如印度获得代表权。英方的表态使罗斯福陷入孤立,加之寄希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故只得妥协,但亦为美国争取到了增加两个席位的对等权利。后因不知如何分配而搁置,如今美方依然声称拥有“在适当时候增加两个联合国代表席位的权利”。苏联为白乌两者争取代表权可谓理直气壮: 1)给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地位,表现了国际社会对他们为战胜轴心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认可。惨烈的卫国战争使苏联丧失了2000余万的人口,莫斯科和伏尔加河以西的1710座城镇、3.18万个工矿企业、6.5万公里铁路被毁,30%左右的国家财富化为灰烬。而主战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自然首当其冲,白俄罗斯损失1/4人口,乌克兰的物质损失则占全苏联的40%。
旧金山制宪会议中,乌克兰代表团团长乌国际事务人民委员曼努伊尔斯基曾负责撰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部分,对联合国的诞生颇有贡献。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使乌克兰、白俄罗斯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等投票中(乌克兰在1948?49年及1984?85年两度当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并未出现同苏联不一致的情况。
|
|
来自: 西江红月 > 《文史卷四--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