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和微友们交流古董古玩,最怕别人问的问题就是,“你帮我看看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找人估价,每个人的认知和渠道都不同,碰到负责任的行内人会告诉你不估价!不负责的会瞎说忽悠,贬低他人卖自己的货!所以,小伙伴们,请别动不动就请人估价了,因为——古董古玩无价。 网上的论坛中最常见的一句话是“请估价”。日常的交流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我这件东西值多少钱?”遇到这样的情况,被询问的专家们常常感到很为难,无法直截了当地以一句“值XX元”来答复这些问题,因为——古玩无价。 当然,这里的“无价”指的是古玩的价值。文玩古身就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根据材质、工艺、审美角度,以及一种精神的“物化”承载,经由岁月的裹洗,因此每一件文玩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瞭望 可是当一件古玩进入了市场,要在市场上流通起来的时候,又确实要附加一个“价格”来衡量它,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矛盾。买家在入手前会先通过各种标准去衡量它的价格:真伪、产地、品相等等,虽略懂一二,但总觉得估价功力不够,还得请老师点拨一二”。 确实,这个问题给很多新老玩家带来相当的困扰。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综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衡量一件古玩的“价格”。 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 近年来,文玩杂项中砚台、古墨等文房四宝类藏品市价持续飙升,古墨价格甚至从上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手串、佛像、佛珠也逐渐走俏;古籍信札类也开始受到追捧。 最近市场上核桃、核雕、葫芦等文玩收藏品销量都不错。一串小小的菩提把玩,从几年前的十几元涨到现在的上千元,价格几倍几十倍地翻,小叶紫檀等材质的手串更是涨得一塌糊涂。对于文玩的价格有些人觉得略贵,而一些人却可随意购买。 古玩的价格在每个人眼里是不一样的,你觉得贵的东西,他觉得太便宜,因此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还是投资增值,玩古玩都需要有经济实力做后盾,所以玩古玩首先要正确估量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自身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地去寻找、收藏自己喜爱而又能买得起的玩品。一旦遇到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文物,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这样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也就不容易吃亏上当。 衡量市场的稀有程度 最近,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香港苏富比以9932万港元成交的明永乐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1.1052亿港元成交的明永乐青花锦纹如意耳扁壶,6460万港元成交的明成化青花瓜瓞绵绵纹宫碗,还有张大千《桃源图》最终以2.7068亿港元成交。体现了顶尖藏品对市场来说也是渴求的。古玩的稀有度,影响着市场的价格。 玩家们平时就要留心,仔细了解每一种古玩的市场流通数量,哪些多,哪些少,哪些是稀有的,这样当你遇到一件古玩的时候就能够很快地判断出它是否稀有品种而心中有数。 衡量文玩的文化积淀 真正的玩家就是要能够看到一件古玩其中包括的普通人看不到的内涵,善于发掘出它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并以此来使得一件不起眼的古玩身价百倍。 在日常的“寻宝”过程中,应该十分注意研究一件古玩所包含的文化、历史信息,解读别人不知道、不注意的细节,并以此来正确估量它的实际价格。事实上,由于目前国内的很多卖家本身的文化涵养并不高,在判定一件古玩的价格的时候相对较少地考虑它的文化历史价值,因此留下了相当大的价格空间给有心的买家,这也是玩家们真正能够“捡漏”的最后机会了。 衡量价格的浮动性 一位资深的玩家是这样谈论自己的定价体会的。他把一件古玩的价格分成两种,一种是市场平均价格,一种是自己愿意出的价格,根据自己对特定古玩的喜爱程度来调整。例如一件市场平均价是千元的古玩,要是很喜欢,不妨加上个20%-30%,只要自己喜欢,买到手就是胜利,就开心;如果不是很喜欢,或者没有太大的成交意愿,那就不妨减他个20%-30%,买到了也开心,因为捡了便宜货,买不到也不失望,因为本来也就不是很在意。 这种心态就很健康。事实证明那些他加价买回来的古玩本身肯定也包含了一些特定的因素的,而这些因素也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当时买贵一点的东西现在都涨价,早就物超所值了。 要有超前意识 近来好多玩家纷纷抱怨说在市场上看不到好的古玩,好东西都叫人高价买走了。其实,他们没有检讨一下自己的价格评估概念。这些玩家并不是没有钱,也不是出不起钱,可为什么总是让别人把好东西买走了呢? 问题就出在对一件古玩进行价格评估的时候没有超前意识上。有些买家太精明,总是能够正确把握市场价格,一旦探测到一件古玩的价格偏高,常常就会犹豫甚至放弃,生怕自己吃亏。结果就是好东西都流到愿意超前出价的玩家手上去了,等你清醒过来再要去追的时候,已经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