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绣
故宫博物院藏有织绣文物13万余件,包括服饰、材料、陈设用织绣品和织绣书画四大类。其中服饰类有成衣、冠帽、冠杂、靴鞋袜、佩饰、佛衣和活计等;材料类有锦、缎、绫、罗、绸、纱、绢、绒、缂丝和棉布等;陈设用织绣品有铺垫、坐褥、靠垫、迎手、椅披、门帘、帐子、围幔、被子、枕头、炕单、炕席、桌围等;织绣书画是以书画、诗文作品为蓝本,运用织、绣等工艺技法加以艺术再现的欣赏性艺术品,装帧形式有轴、卷、册、条屏、屏风、扇面、镜心等。
故宫博物院的织绣藏品绝大多数为清代皇宫用品。这些织绣品几乎都产自江南的江宁(今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官营织造局(统称江南三织造)。江南三织造规模庞大,资力雄厚,分工细致,管理严格,工艺精湛,代表了清代丝织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织绣藏品数量多、品种繁、规格高、质量精、保存好,在国内及世界博物馆同类藏品中首屈一指,对于研究清代服饰制度、清代丝织品织造技术水平、丝织业发展状况,以及清代的历史文化、宫廷生活、艺术审美和思想观念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清代7
1. 石青色缎绣平金云鹤纹袷大坎肩
石青色缎绣平金云鹤纹袷大坎肩,清道光,身长132cm,肩宽33cm,下摆宽119cm,后开裾长70cm,左右开裾长79cm,垂带长80cm,垂带宽3-5cm。清宫旧藏。
坎肩圆领,对襟,无袖,左右及后开裾。开裾处垂带各二,下广而锐。坎肩在石青色缎地上以二色晕法运用平金、缉线、钉线、平绣等针法绣制云鹤纹样。衣缘为石青织金花缎,并以月白丝加金线蕾丝缀边。坎肩内衬月白色缠枝暗花绫里。领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对襟缀石青织金花缎扣袢二,内缀月白色缠枝暗花绫盘花扣一。
此坎肩为后妃便服。其工艺考究,且不局限于传统刺绣的晕色方法,用混色线和孔雀羽对仙鹤的眼睑等处进行装饰,风格新颖,更显其珍贵。
领口系墨书黄纸签书,一面书:“道光八年十月十九日收,敬事房呈”,另面书:“览石青缎片金边绣鹤褂拉(襴)一件”。





2. 石青色绸绣缉米珠云龙双喜字纹绵朝褂
石青色绸绣缉米珠云龙双喜字纹绵朝褂,清道光,身长139cm,肩宽40cm,下摆宽122cm,左右开裾长83cm。清宫旧藏。
朝褂圆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后背垂明黄绦饰珊瑚珍珠喜字纹背云。此朝褂在石青色绸地上以二至四色晕,兼用串米珠工艺和套针、平针、打籽、平金等针法缉绣彩云白龙双喜字蝙蝠及海水江崖等纹样。褂内衬红色四合如意云团龙寿字纹织金绸里,内薄施丝绵。襟缘饰石青色团龙杂宝纹织金缎,内缀金捶鍱折枝花嵌翡翠、红宝石金板,中间以珍珠、珊瑚排珠相连,缀铜鎏金錾花扣五。
此为皇后礼服。朝褂打破了清代传统用缉线绣勾边的装饰手法,对龙身轮廓施以打籽绣加以表现,其层次厚重的质感增强了纹样的艺术表现力。此褂是清乾隆朝以外故宫现仅存的一件金板嵌宝石珠绣服饰,为清道光朝织造。


3. 石青地缂金纹一品补服
石青地缂金文一品补服,清道光,身长117cm,两袖通长166cm,袖口宽29cm,下摆宽106cm,左右裾长70cm。清宫旧藏。
补服圆领,对襟,平袖端,裾左右开。前胸后背饰缂金方补,月白色小朵暗花绫里。左右开裾上端铜镀金錾花扣各1枚,后裾下部扣鼻2枚,便于骑坐时掀起衣襟。补服为石青色地,在前胸后背用三色圆金线缂织仙鹤,云水回纹边。三色金线捻制极细,织造细密。
此为清朝文一品官员补服。附黄条,上墨书:“绣石青实地纱补褂一件。”与实物不符。



4. 大红色缂丝彩绘八团梅兰竹菊袷袍
大红色缂丝彩绘八团梅兰竹菊袷袍,清道光,身长138cm,两袖通长204cm,袖口宽42cm,下摆宽122cm,左右裾长83cm,前胸后背团直径30cm,两肩及下摆前后团直径29cm。清宫旧藏。
袷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大红色缂丝面,内饰月白色实地纱里,石青色地缂丝梅兰竹菊领、袖边,外沿万字蝙蝠花卉织金缎,缀铜鎏金錾花扣四。
这件袷袍在大红色平纹地上运用平缂、搭缂等技法缂织海水江崖纹,而八团梅兰竹菊纹样则用笔进行描绘。此袍设色丰富,晕色和谐,缂工细腻精湛,彩绘逼真生动。另外,袖口肥硕夸张是道光一朝服装的独特标志,其袖口宽度为清代历朝之最。
领口系黄条,上墨书:“大红缂丝八团花卉有水袷袍一件”、“道光二十一年又三月初七日收,鞥可交”。
此为吉服。





5. 大红绸暗花夔龙牡丹纹衬衣
大红绸暗花夔龙牡丹纹衬衣,清道光,身长137cm,两袖通长180cm,袖口宽22cm,下摆宽119cm。清宫旧藏。
此衣圆领,右衽大襟,平袖,无开裾,身长过膝。以大红色暗花绸为面料,无里衬。通身织暗花纹样,以团夔龙为主体花纹,周围环绕缠枝牡丹纹。此衣织造细密精巧,提花十分清晰,是一件反映清代道光时期织造工艺水平的代表作品。
附黄条,上墨书:“大红绸单衬衣一件”、“道光十四年五月十四日收张和交”。
此衣是清代后妃春秋季穿用的便服。





6. 石青缎平金彩绣金龙夹朝袍
石青缎平金彩绣金龙夹朝袍,清道光,身长145cm,两袖通长200cm,袖口宽19cm,下摆宽142cm,左右裾长74cm。清宫旧藏。
朝袍为上衣下裳式,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缺披领、背云,裾左右开。周身以石青色织金缎镶边,衬里为月白色暗花绸。
朝袍面以石青色缎为地,两肩、前胸、后背用金线绣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衽正龙一,裳行龙八,袖端正龙各一,间以五彩丝线绣云蝠朵花海水纹。针法多样,采用了平金、斜缠针、缉线、套针、打籽针、正戗针、接针等技法绣成,与前朝相比,绣线劈绒较粗,圆金线光泽度暗,但绣工细致,仍不失为一件精品。
附黄条,上墨书:“绣石青缎夹朝袍一件,咸丰四年十月初三日收韩来玉交”、“绣石青缎夹朝袍一件”。



7. 月白色团荷花暗花绸女衬衣
月白色团荷花暗花绸女衬衣,清道光,身长138cm,两袖通长180cm,袖口宽24cm,下摆宽117cm。清宫旧藏。
衬衣圆领,大襟右衽,平直袖口,石青色素绸镶领边,不开裾。袖口衬里为白色四季花暗花绸,其余部分为粉红色素绸衬里。
衬衣面用月白色团荷花暗花绸做成,每个花纹单位直径39cm,团花中几片荷叶衬托着一朵盛开的荷花,给人以清新靓丽之感。此衣织工极其精细,利用纬线浮长显花的特点使团花显得清晰、生动、写实,在清代晚期的服装中非常少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附黄条,上墨书:“月白绸夹衬衣一件(残断),道光十三年七月初三日收(残断)”。




8. 红色缎绣花卉高底鞋
红色缎绣花卉高底鞋,清道光,高17cm,长19.5cm。清宫旧藏。
清代后妃用鞋。鞋面为红色缎,五彩丝线以齐针绣各种花卉,绿色缎及小花绦带做装饰,颜色鲜艳,鞋样漂亮。受清代满族削木为履风俗的影响,鞋跟为木质,外裱一层白色棉布,鞋缝百纳布鞋底,鞋帮与鞋跟之间压棕色棉布条一道。

9. 月白直径地纳纱花卉单衣
月白直径地纳纱花卉单衣,清咸丰,内务府造办处,身长138cm,两袖通长190cm,袖口宽30cm,下摆宽116cm,左右开裾各长80cm。清宫旧藏。
此衣丝质,是清代后妃夏日穿着的一种直身常式服,其式为:圆领,大衿右衽,平式挽折袖,内衬白色暗八仙实地纱,外翻及肘作多层状,裾左右开,缀铜鎏金錾水纹扣四。领口处系墨书黄纸签二,其一为“月白直纱绣花卉单衣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其二为“月白直径地纳纱花卉衣一件”。
此衣采取多种彩色丝线,用“正二丝串”针法纳绣。在月白色直径纱地上,以牡丹、菊花、石竹、茶花、梅花、佛手、月季、飞蝶等用对称形式作主体装饰,纹样生动、自然、和谐。沿领口至下摆两侧镶石青色直径纱边,上用同种针法绣一至三元变形花,依次重叠,错落分布,色地鲜明,花纹突出,极类现代工艺装饰手法。间饰丝织小花绦,沿领口及下摆镶滚,作卷云状交于腋下。
此衣系由内务府造办处衣作绣制而成,做工精细考究,纹样繁而不乱,配色艳而不俗,是清咸丰年具有代表性的纳绣服装。

10.石青色团龙妆花缎袷朝裙
石青色团龙妆花缎袷朝裙,清咸丰,身长143cm,肩宽30cm,下摆180cm。清宫旧藏。
朝裙面料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浅绿色团龙圆寿字暗花缎,中部为红色云龙圆寿字织金缎,下部为石青色团龙妆花缎,裙边镶银、赤、黄三色金边和石青片金勾莲纹缎边各一道。朝裙内衬粉红色云蝠纹实地纱和折枝暗花绸里。
此朝裙为清代后妃穿用的朝裙。
附黄条,墨书:“片金边袷朝裙一件,咸丰十年四月初四日收金环交。”



11.石青缎平金彩绣金龙袷朝褂
石青缎平金彩绣金龙袷朝褂,清咸丰,身长144cm,肩宽39cm,下摆123cm,裾长83cm。清宫旧藏。
朝褂为无袖对襟式,左右开裾。褂用石青色素缎做面,内衬大红色四合如意云纹团龙团寿织金缎里。通身以五彩丝线和金线绣制纹饰,前后身绣立龙各二,周围点缀五色云,下幅饰八宝平水。褂边镶三色金边和石青色团龙杂宝纹织金缎边各一道。
此褂是清代后妃穿用的礼服。
附二黄条,墨书:“石青缎袷朝褂一件”、“咸丰十年四月初四日收金环交”。




12.明黄色纱双面绣万字地云龙单袍
明黄色纱双面绣万字地云龙纹单袍,清咸丰,身长147cm,两袖通长173cm,袖口宽20cm,下摆宽126cm,左右开裾长82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袍在明黄色纱地上以平针、套针、正戗、钉线、平金等针法正反两面绣制万字地彩云蓝龙及十二章中的六章(日、月、黼、黻、华虫、宗彝)等,纹样采取二至五色晕装饰法,局部作着笔处理。袍以月白色暗团龙纹实地纱做袖衬,缀铜鎏金錾花扣四。领、袖边饰石青花卉织金缎及二色平金边。
此为清代皇后吉服。袍绣工细致,针迹整齐,晕色大胆协调。袍又以绒线满绣万字地作背景,使主题纹样更加突出。
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鹅黄纱绣五彩龙单蟒袍一件”,背面书:“咸丰三年正月二十日,布呼交”。





13.金黄纱平金彩绣金龙袷朝袍
金黄纱平金彩绣金龙袷朝袍,清咸丰,身长148cm,两袖通长172cm,袖口宽20cm,下摆宽122cm,后裾长68cm,披领33-89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右衽,马蹄袖,裾后开。袍面料为金黄色暗团龙纹实地纱,平金绣正龙、行龙各4条,并饰五彩云及寿山福海纹。绣工以平针、套针、平金、钉针、缉线为主。袍通身镶织金缎缘。石青色实地纱素接袖。肩缘、披领、马蹄袖饰石青实地纱平金绣行龙纹。有金黄绦背云。袍内衬月白色团龙暗八仙实地纱里。襟缀铜镀金錾花扣5枚,披领上另有2枚。
此为清代贵妃礼服,针法简洁平整,晕色以三晕为主,自然大方。
附黄条,墨书:“咸丰十年四月初四日收金环交金黄实地纱袷朝袍一件”。




14.明黄色缎妆花彩云金龙绵龙袍
明黄色缎妆花彩云金龙绵龙袍,清咸丰,身长141cm,两袖通长169cm,袖口宽17cm,下摆宽122cm,左右裾长78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右衽,马蹄袖端,裾左右开。领、袖端饰石青片金缘,石青素缎袖。湖色素纺绸里,絮薄绵。铜镀金錾花扣4枚。
龙袍面料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地为明黄色缎织淡圆金万字曲水,上面用五彩丝线及赤圆金线织正龙4条,行龙5条,间饰八宝流云、寿山福海,构图饱满,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提花清晰。织造非常精致,晕色自然,富丽华美。面料的织造年代应为清乾隆时期。
此为清朝皇后吉服。附黄条,上墨书:“咸丰三年正月二十日收呼布交鹅黄缎织五彩棉蟒袍一件。”黄条所书与实物略有出入。




15.东珠朝珠
东珠朝珠,清咸丰,周长139cm,清宫旧藏。
此为咸丰皇帝使用的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组成,间以红珊瑚佛头四。佛头两侧分别有两颗蓝晶石珠;顶端佛头下连缀一红珊瑚佛头塔,塔下以明黄色绦带系椭圆形金累丝嵌红宝石及珍珠背云,上下各有珊瑚蝙蝠形结一,垂金累丝点翠托翡翠坠角。松石记念三串,下垂金累丝点翠托红、蓝宝石、碧玺坠角各一。整盘朝珠放于黑色漆屉内,附黄条,其上墨书:“文宗显皇帝”,上盖黄色单袱。
东珠产自满族的发祥地东北,根据其大小、圆润成色可分为五等,这盘朝珠的东珠直径均在1cm以上,大小均匀,当为一等。东珠朝珠在所有朝珠中最为珍贵,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


16.刺绣柏菊八哥图轴
刺绣柏菊八哥图轴,清同治,纵159cm,横50cm。
此图以蓝色素缎为地,绣柏树、菊花、八哥等,展现晚秋美丽的景象。面料的选择和物象的图案化表明此幅绣品具有晚清花鸟画的风格。
图中柏树叶绣法独特,用打籽针法层层绕圈绣制,由浅入深,达到晕色的目的,其针法匀齐,籽粒饱满圆润,使树叶有似云若叶的图案化效果。树干、菊花、山石、八哥则以套针、缠针、齐针、滚针、施毛针、扎针、抢针等针法绣制,根据物象的需要变换针法与色丝,使深色地子上的花卉更为亮丽,飞禽愈显生动。
清中期以后,选择深色绫、缎为本的织绣画的增加是因为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但由于织绣画是用丝线敷彩,其丝质的光泽和质感有翰墨所不能比拟之妙。

17.石青色纱绣水仙团寿纹袷坎肩
石青色纱绣水仙团寿纹袷坎肩,清同治,身长138cm,肩宽44cm,下摆宽117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长款,圆立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衣缘饰绦边二重。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四枚。衣内衬明黄色素纺丝绸里。
这件大坎肩在石青色纱地上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运用平针、缠针、套针、平金等刺绣针法绣制整枝水仙及金团寿纹样。装饰对称繁复,大量使用的绦边反映出清末后妃服饰华丽的装饰风格。
大坎肩为清代后妃平时穿用的便服之一,它与小坎肩一样,通常套穿在氅衣、衬衣或便袍之外,既实用方便又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18.石青色缎绣三蓝花蝶袷大坎肩
石青色缎绣三蓝花蝶袷坎肩,清同治,身长141cm,肩宽40cm,下摆宽108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长款,圆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领、襟饰本色织鹿鸟纹和蓝色小花图案绦边各一重,外沿饰石青色素缎边。缀铜鎏金錾花扣四枚。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石青缎绣花卉袷褂襴一件”;背面书:“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衣内衬明黄色牡丹菊花纹暗花绫里。这件大坎肩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在石青色缎地上运用平针、缠针、套针等刺绣技法,绣制三蓝蝴蝶和兰花纹样。构图生动写实,设色素洁淡雅,绣工精巧细腻。这种三蓝的用色方法在清代末年后妃服饰中非常流行。



19.黄色葫芦双喜纹织金绸绵衣
黄色葫芦双喜纹织金绸绵衣,清同治,身长134cm,两袖通长122cm,袖口宽26cm,下摆宽115cm,左右裾长76cm。清宫旧藏。
此衣圆领,右衽大襟,平袖,左右开裾至腋下。黄色葫芦卍字双喜纹织金绸面,月白色素纺丝绸里,钉铜镀金錾花扣四枚。衣通身纹饰由葫芦、卍字、藤蔓和双喜纹组成,寓意“子孙万代”。领边、袖边、腋下两侧和下摆边均镶蓝色万字曲水纹织金缎边、黑色葫芦双喜纹织金缎边和万字曲水纹绦带边各一道,这是晚清女装常用的多道镶滚装饰手法,具有富丽华贵的装饰效果,也反映了晚清女装的流行风尚。
此件为清代后妃穿用的便服。


20.杏黄团花卉暗花绸女衬衣
杏黄团花卉暗花绸女衬衣,清同治,身长139cm,两袖通长182cm,袖口宽30cm,下摆宽115cm。清宫旧藏。
衬衣圆领,大襟右衽,平直袖口,用花绦带和黑缎镶边,不开裾。月白色牡丹纹暗花绫衬里,袖口衬里为白色素绸。
衬衣面用杏黄色绸做成,通身织暗团花,团花内为四季花卉。衬衣应是穿在外衣里面的服装,后逐渐演变,也与衣一样可作为外衣穿用。
附黄条,上墨书:“杏黄绸夹衬衣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时年同治皇帝时年仅7岁。这件杏黄团花卉暗花绸女衬衣做工精细,图案漂亮,似为前朝妃子所穿用。




21.明黄实地纱绣绿竹枝女单衣
明黄实地纱绣绿竹枝女单衣,清同治,身长140cm,两袖通长112cm,袖口宽33cm,下摆宽116cm,左右裾长79cm。清宫旧藏。
衣圆领,大襟右衽,短平袖口,裾左右开。
衣以明黄色实地纱为地,其上用二晕色的绿色丝线绣竹枝纹。周身加石青色绣竹实地纱和二道绦带做边饰,并在两腋下饰如意云头,开裾高至腋下。衣以正戗针、钉线、斜缠针法绣竹枝,绣工匀细。绿竹纹与明黄色地形成色调反差,对比鲜明。
此为清代同治皇后日常所穿用的便服。


22.酱色江绸钉绫梨花蝶镶领边女夹坎肩
酱色江绸钉绫梨花蝶镶领边女夹坎肩,清同治,身长72cm,下摆宽64cm,左右裾长15cm,后裾长20cm。清宫旧藏。
坎肩圆领,对襟,裾左右及后开,短身无袖。酱色暗团龙江绸面,明黄色绸衬里。钉绫是根据花纹图案将绫剪成所需的形状,再将其钉缀在一起组成纹样。这件坎肩以白色绫钉成梨花,再用丝线以打籽针法绣花蕊,枝、叶则用深浅不同的绿色绫钉缀而成,其上以接针和钉线绣叶脉,形成折枝梨花。
坎肩用石青色绣梅花缎和二道绦带镶衣边,并作如意云头装饰。坎肩纹样以钉绫和刺绣相结合,设计新颖,绣工平匀,凸起的折枝花和飞动的蝴蝶,给人以美的享受。
坎肩附黄条,上墨书:“酱色绸花卉夹紧身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





23.石青色缎平金百蝶大襟夹大坎肩
石青色缎平金百蝶大襟夹大坎肩,清同治,身长138cm,肩宽36cm,下摆宽73cm ,左右开裾长80cm。清宫旧藏。
大坎肩又称为“褂襕”,是清代后妃春秋季节穿着在衬衣外面的便服。圆领、大襟右衽,无袖,身长及踝,左右开裾,直身式。内衬粉色四合如意缠枝花卉暗花绫里,缀铜镀金錾花扣四枚。领口系墨书黄纸签二,一书“石青绸绣百蝶夹褂襕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一书“石青绸绣百蝶夹褂襕一件”。面料为元青色素斜纹绸,平金绣百蝶纹。蝴蝶图案左右对称,规矩工整,使用平金技法绣蝴蝶,用银线勾边,尤显得端庄稳重,华贵大方。边饰为白地长寿字蝴蝶纹绦,香色小朵花绦,元青绸五彩绣百蝶边,与面料祝福长寿的主题相呼应。其中元青绸五彩绣百蝶采用丝线彩绣技法,与面料有所不同,针法既工整又有变化给主题增加了活力。
这件大坎肩是年长的后、妃穿用的便服,因此在细节上没有附和晚清宫廷服饰流行的繁缛装饰的时尚,腋下盘饰的如意头较小,衣襟边饰较窄,花纹工整大方,使面料图案主题与坎肩整体设计成为和谐的一体。




24.石青色缎绣牡丹蝶女夹坎肩
石青色缎绣牡丹蝶女夹坎肩,清同治,身长67cm,肩宽35.50cm,下摆71cm,左右开裾长14.50cm,后开裾长15.50cm。清宫旧藏。
圆领,右衽琵琶襟,无袖,左右及后开裾。明黄色四季花卉暗花绫里,缀铜镀金錾花扣五枚。领口系黄纸签,其上墨书:“石青缎绣花卉夹紧身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沈魁交。”石青色素缎面,彩绣牡丹蝴蝶纹。纹样构图错落有致,色彩艳丽华美。镶饰多重繁复的边饰,分别是香色朵花窄绦、白色缠枝花卉绦、元青缎绣三蓝兰花边和元青素缎窄边。







25.杏黄色菊蝶纹实地纱画虎皮小单袍
杏黄色菊蝶纹实地纱画虎皮小单袍,清同治,身长57 cm,两袖通长72 cm,下摆54 cm,袖口11 cm,左右开裾15cm。清宫旧藏。
此为同治皇帝幼年时夏季便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开裾、直身式袍。杏黄色菊蝶纹实地纱面料,上绘虎皮纹,实地纱织造平滑细腻,纱孔规矩通透,穿着透气凉爽。


26.红色缎串珠绣葫芦活计
红色缎串珠绣葫芦活计,清同治,御用日常服装佩饰。全套六件,包括荷包一对、烟荷包、褡裢、表套、扇套。红色素缎地,绣传统“葫芦万代”图案。装饰明黄色绦带。采用串米珠绣葫芦和朵花,使之凸浮于图案表面,呈现立体效果。用拉锁绣技法绣葫芦枝蔓、叶,体现绵长不断的设计主题。活计中葫芦形槟榔袋上装饰盘长结也是这个主题的反映,整套活计的刺绣技法、装饰手法与图案设计思想相呼应,成为完美的一体。活计包括了刺绣工艺、串珠工艺、盘结工艺等多种手工艺品种,工艺的精致说明清代宫廷活计已完全失去了游牧民族生活实用品的功能,演变成精工细绣的工艺装饰品。

27.杏黄缎虎头式棉风帽
杏黄缎虎头式棉风帽,清同治,纵50cm,横33cm,清宫旧藏。
虎头帽以杏黄缎制成,帽脸略呈长圆形,外观似小披风。帽上绣虎眉、虎目、皮鼻、虎口、虎须等纹饰及象征虎之威猛的“王”字。衬月白色绸里,内絮棉花。
虎头帽的形状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后成为寓意驱祸避邪的吉祥物。百姓以虎形为帽即祈盼小孩戴之能平安幸福、健康成长。小孩戴虎头帽不仅具有防寒保暖的实用性,而且还以其造型虎头虎脑惹人喜爱,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虎头帽是我国民间传统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特别在北方地区更为流行。一般多用青、蓝、粉红色布料,帽脸用硬布壳做成,并以五彩丝线施绣加以装饰。
这件清宫所藏小虎头帽用料精细,较之民间虎头小帽更为上乘,从清代服饰等级制度来看当是小皇子所戴。

28.黄缎钉金线虎头小袷鞋
黄缎钉金线虎头小袷鞋,清同治,长12cm,高4.7cm。清宫旧藏。
虎头鞋以杏黄色缎为鞋面,其上用绦带钉绣云纹及虎头纹,金色与黑色的搭配使得纹样生动亮丽,鞋的式样小巧可爱。
虎头鞋与虎头帽一样也是中国传统的儿童服饰,均具有驱祸避邪保平安之吉祥寓意。通常虎头鞋与虎头帽多同时穿用,且有男穿红、女穿绿之俗,而寓含其中的“无病无灾长大当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吉祥寓意则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因此,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人们都喜爱为孩子穿上美观大方的虎头鞋,以祝福孩子健康成长。
这件黄色钉金线虎头小袷鞋当是清代小皇子所穿。


29.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清同治,清宫旧藏。
清代满族习俗,特别喜爱在腰带或领襟之间的钮扣上佩挂各类日常随手可用的小杂品,如荷包、扇套、表套、搬指套、香囊、眼镜盒、褡裢、槟榔袋、钥匙袋、靴掖等,通称“活计”。这些活计既很实用,装饰性也很强,并往往根据节庆时令的变化而佩挂纹样形制不同的活计。
这套活计是端午节佩戴之物,共9件,其中荷包3件、烟荷包1件、表套1件、扇套1件、镜子1件、粉盒1件、名姓片套1件。每件的颜色和纹样相同,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五毒”为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配以“大吉”字样和葫芦纹样相组合,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
整套活计用色明快华丽,纹样生动逼真,绣工精美细巧,为佩挂者平添仪态之美,同时也寄托了佩挂者希冀籍此避邪趋吉的美好愿望。

30.红色菊花纹绉绸大襟小棉袄
红色菊花纹绉绸大襟小棉袄,清同治,身长46cm,两袖通长73cm,袖口20cm,下摆49cm。
此为清宫中公主婴儿时期冬季穿用的棉袄。红色荷花菊花纹暗花绸为面,月白色素绸为里,中絮丝绵。镶黑色地卍字花卉纹襟边,缀铜鎏金錾花空心扣4枚。袖口内镶小朵花纹绦边,里衬月白色暗花绫,挽出时可显露于外,既实用又富于装饰性。


31.香色四合铃杵纹暗花绉绸棉坎肩
香色四合铃杵纹暗花绉绸棉坎肩,清同治,身长24cm,肩宽23cm,下摆34cm。
此棉坎肩是清代同治皇帝幼年时的衣服,春秋穿着在便袍外面。款式为圆领,无袖,左右开裾,琵琶襟。坎肩以四合铃杵纹暗花绉绸为面,月白色素绫里,絮薄棉,使之穿着柔软舒适。缀铜质光素扣4枚。

32.桃红色暗花绸婴儿夹裤
桃红色暗花绸婴儿夹裤,清同治,长39cm,腰围46cm,裤口12cm。
此为清宫中公主婴儿时期穿用的连裆裤。桃红色暗花绸为面,月白色素绸为里,腰围镶白色细棉布,裤口镶黑色地蓝“卍”字花卉纹绦边和黄色小朵花纹绦边。具有穿用轻便舒适的特点。

33.杏黄色菊蝶纹实地纱画虎皮纹夹套裤
杏黄色菊蝶纹实地纱画虎皮纹夹套裤,清同治,裤长28cm,裤口10.5cm。
此为清宫中皇子幼年时所穿套裤。形式为两条裤腿,裤腿上端有环状布带和绳状布带各一条。穿时分别套于两腿,以布带拴系于腰带上固定。杏黄色菊蝶纹实地纱为面,月白色暗花纱为里,穿着透气舒爽。裤上绘虎皮纹,寓意为借虎威驱邪避害,保佑皇子健康平安地成长。

34.黄色缎钉线虎头小夹鞋
黄色缎钉线虎头小夹鞋,清同治,长11.5cm,宽5cm。
虎头鞋用黄色缎做成,上用绦带钉绣云纹及虎头纹。黄色、黑色的搭配使得纹样生动写实,式样小巧可爱。虎头鞋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受到人们喜爱,穿上它既美观大方,又是祈盼小孩健康成长的一种美好祝福。

35.红色竹梅纹暗花绉绸兜兜
红色竹梅纹暗花绉绸兜兜,清同治,长30cm,宽30cm,领口11cm。
这是婴孩穿用的服饰。兜兜面料是红色竹梅纹暗花绉绸,月白色细布里,非常适合婴孩细嫩的皮肤。形式为正四边形,一角为委角,饰青色菊花纹边、黄色朵花绦,相邻两角用浅绿色暗花绸腰带相连于腰后。兜兜用于婴孩前胸和腹部保暖,是婴孩必不可缺的服饰。
兜兜胸前装饰黄色“金锭”,寓意 “保定”,有祝福孩子长寿之意。

36.雪青缎地广绣百鸟朝凤纹紧身料
雪青缎地广绣百鸟朝凤纹紧身料,清光绪,广州绣制之贡品,纵889.7cm,横151.5cm。清宫旧藏。
此紧身料(亦称坎肩料)是以4幅宽77cm、长89.7cm的雪青缎所绣制,花纹按紧身样式设计,每两幅纹样对称,绣百鸟朝凤图案。图中凤凰昂首立于山石上,托庇于高大的梧桐树下,周围有孔雀、鸳鸯、仙鹤、绶带、鹭鸶、鹊、雉鸡、燕和黄鹂等飞禽共108只。百鸟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石边数丛菊花、秋葵色彩斑斓,竞相斗艳。绚丽华美的花鸟构图表现出欢快、吉祥的意趣,充分体现了广绣热烈、活泼和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特点。
紧身料的纹饰用彩绒线绣制,设色富丽考究,仅凤的配色就有金黄、鹅黄、杏黄、白、红、桃红、茶色、墨绿、水绿、翠蓝、深蓝、沉香、香色、棕色、藕荷、虾青、古铜色等32种,孔雀的设色则有15种。针法使用丰富,有插针、铺针、钉针、撕针、松针、勒针、扭针、直针、圆子针等10余种针法。此衣料为清朝光绪时代广绣的杰出作品。


37.白缎地广绣三阳开泰挂屏心
白缎地广绣三阳开泰挂屏心,清光绪,高67cm,宽52cm。
此挂屏心是在白色缎地上施五彩绣。画面中一轮红日高挂,草木葱郁,山石玲珑,3只羊嬉戏于湖边草地上,9只瑞鸟飞鸣栖息于花间树梢,展现出一派春光明媚、万物滋生的美好景象。作品采用了洒插针、辫子股针、扭针、刻鳞针、打籽针和风车针等针法,针工细密,有较强的立体感。三只羊形态各异,刻画逼真,羊身上用辫子股针绣成一圈圈凸起的圈线,颇具毛绒感。画面施以浅驼、驼、古铜、沉香、灰、驼黄、黄、绿、蓝、石青和大红等色,色彩艳而不俗,富于装饰性,充分体现了广绣独特的风格。
此挂屏心的主题以“羊”与“阳”的谐音寓意“三阳开泰”,作为新年伊始的祝福。此为广绣的杰作。

38.广绣竹石双凤图轴
广绣竹石双凤图轴,清光绪,纵50cm,横88cm。
此图轴在本色缎地上彩绣太阳、凤凰、竹林、湖石、灵芝、小草等纹样。作品采取二至六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施以平针、套针、缠针、滚针、钉线等多种针法绣制。纹样生动写实,其中尤以凤凰的尾羽和湖石的刻画最为成功。刺绣者运用了广绣设色鲜艳富丽、工于鸟兽的长技,精雕细琢,凤凰的羽脉使用马尾缠丝作勒线,使得纹样轮廓既自然工整而又华丽挺括。湖石则取色阶相近的六色丝线由浅入深、由明至暗反复晕染,把广绣的刺绣技法与设色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英国艺术家波谢尔(S.W.Busnell)评论:“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尤为特长”,表述十分准确。
此图轴构图丰满而富有活力,绣线疏朗有序,工中见巧,华美瑰丽。

39.绣线慈禧印松鹤图轴
绣线慈禧印松鹤图轴,清光绪,纵133cm,横65cm。清宫旧藏。
此图轴是在牙白色缎地上绣海中小岛一隅,上有流云飘浮,下有海水汹涌,岩崖上有苍松仙鹤。
右上角题“光绪戊戌仲夏下澣御笔”,并绣 “大雅斋”、“镜荣烛和” 大红双龙印和“承明受光”白文印。松树下用黑色丝线绣诗:“高柯百尺欲参天,严壑风霜不计年。招得仙禽来作伴,羽衣对舞自蹁跹。陆润庠敬题。”画面上方和左侧分别绣有“慈禧皇太后之宝”、“乐民之乐”朱文印。
光绪戊戌年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此图绣工极为精致,用淡绿、米色、深米色丝线以斜缠针刺绣而成的水波纹针法虽简单,但丝线的光泽和针脚的细腻使其看起来比绘画的色彩平涂效果更佳。此外,还以套针、戗针、盘针、施毛针等针法刺绣各种物象,各尽其妙。全图无着墨处,均以丝线绣成,针法简练而细腻,摹仿清代“院体”山水浅绛画法,即在水墨山水中间施赭石色,画作中以皴法描绘的山石和松树的纹理等皆以赭石色线绣出。
此件有光绪皇帝御笔、陆润庠题诗的绣品是清代晚期难得的刺绣精品。

40.堆绫项羽魏豹戏像册
堆绫项羽魏豹戏像册,清光绪,纵39cm,横33cm。清宫旧藏。
此册为项羽和魏豹的戏曲形象图册,二人分别被安排在对开的两页上。图册以蓝色缎为地,将缎、绫、绸、纸板等按照人物的形状剪裁后拼贴而成,内有填充物,使人物形象愈显丰满,衣服上镶嵌的亮片、冠帽上的绒球也使形象更为写实。人物面部用笔描绘,弥补了堆绫艺术效果之不足。此像册题材和手法十分新颖,不仅在堆绫作品中,即使在所有的织绣画中也很少见。


41.品蓝地斗鸡纹广缎
品蓝地斗鸡纹广缎,清光绪,幅宽73cm。
此件织物地组织为品蓝色八枚经面缎纹,以白、雪青、绛、玫瑰紫、果绿、金黄等彩色绒丝为纹纬通梭织成。织物的主体纹样为两只相斗的公鸡,辅以菱形花卉纹。纹样呈纬向连续交错排列。
广缎产于我国广东省,与著名的“粤绣”工艺作品一样,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广缎的表现手法独特,装饰效果极强,纹样的轮廓、线条工整清晰,配色鲜艳又繁而不乱。图案花形一般较为小巧、零碎,但花纹的轮廓、线条自然工整。在配色上通常采用反差强烈的对比色,造成光彩夺目而热烈的视觉效果。

42.雪灰色缎绣水仙金寿字纹袷衣
雪灰色缎绣水仙金寿字纹袷衣,清光绪,身长145cm, 两袖通长134cm,下摆宽132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在雪灰色缎地上运用平针、缠针、套针、平金、戗针等刺绣针法绣制水仙及金团寿纹样。构图规整对称,设色素洁淡雅,绣工纤巧细腻。领、袖处镶滚多道或织或绣的绦边,领、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白玉琢团寿纹扣四枚。衣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繁复夸张的镶缀更衬托出此衣的雍容与华贵。
氅衣为清代后妃平时穿用的便服之一,通常套穿在衬衣或便袍之外,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43.藕荷色缎绣牡丹团寿纹袷衣
藕荷色缎绣牡丹团寿纹袷衣,清光绪,身长137cm,两袖通长122cm,下摆宽118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领、袖处镶滚多条绦边,衣内衬湖色素纺丝绸里。面料为藕荷色缎,其上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运用平针、缠针、平金、套针等多种刺绣技法彩绣折枝牡丹和万字团寿纹样。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白玉琢团寿纹扣四枚。此衣构图生动写实,绣工精细,层次分明,“水路”清晰,为清代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作品。



44.月白色竹子纹织金缎小坎肩
月白色竹子纹织金缎小坎肩,清光绪,身长70cm,肩宽39cm,下摆宽86cm。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立领,对襟,无袖,左右及后开裾。衣内衬粉色素纺丝绸里。面料在月白色缎纹地上用圆金线作纹纬织金竹子纹样,缘饰多道织花及蕾丝绦边。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四枚。
清代的对襟坎肩对绦边的装饰独特而夸张,尤其是清代晚期,绦边的数量与面积几可覆盖主体纹样,因此这一时期服饰的装饰风格素有“十八镶”之说。它是清末宫廷妇女对服饰追求繁复奢华的真实写照。

45.雪青色绸绣枝梅纹衬衣
雪青色绸绣枝梅纹衬衣,清光绪,身长136cm,两袖通长135cm,下摆宽114cm。清宫旧藏。
此衬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双层,不开裾。衣缘饰绦边三重。衣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铜鎏金机制币式扣四枚。此件衬衣在雪青色平纹暗花春绸地上运用平针、缠针、打籽等刺绣针法绣制浅绛色折枝梅花纹,构图纯朴自然,纹样典雅秀丽,其独特的设色方法在清宫后妃服装中是十分少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