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定球员实力水平、影响临场发挥的要素有哪些?(上)《乒乓感悟》

 xuebws 2017-03-15


决定球员实力水平、影响临场发挥的要素有哪些?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这话一点不假。昨天是公共假日,我们球友会照例举行内部友谊赛。球友小李异军突起,小组赛中接连战胜两位高手,以小组第一出线,让许多人大跌眼镜。要知道,个子矮小的小李来球馆时间不长,一年前还默默无闻,突然间如有神助,一下子超越许多人,进入了本会高手行列。


       看看身边的球友,相信这样的事不是个例。都是业余打球的人,为什么有的人打球进步快,三五年时间就能进入高手行列,有的人打了一二十年球,却总还是原地踏步?决定球员实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比赛场上,为什么有的人能打出平时的水平,有的人的水平却大打折扣?影响临场发挥、比赛胜负的因素又有哪些?研究一下这种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

下面分两部分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一些看法,其中一些比较有兴趣有心得的,再以专文进一步展开(可参阅《另一种较量  ——心理素质杂谈》、《适应能力:实力水平的重要构成和体现》等文)。

       先说说——决定球员实力水平的要素有哪些?


       一是身体条件。包括身高、体重、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神经类型等等。它主要来自父母的基因遗传,属先天因素多些(当然,与后天的开发锻炼也有很大关系)。人与人在运动天赋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身体条件决定的,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条件各要素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乒乓球属技巧性强的竞技项目,因其复杂、不易掌握,对身体灵活性、协调性的要求相对会高一些,当然,对力量体能的要求也不低。张继科的父亲原先是希望儿子踢足球的,因崇拜巴西的“白贝利”济科而按谐音给儿子取名。蔡猛说,这是以踢足球的体能来打乒乓球,身体条件显然不同凡响。


       当然,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选择什么运动项目,主要取决于兴趣爱好,一般不会考虑自身身体条件。但如果选定乒乓球并且希望打出点名堂的话,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就要有个客观评估分析,掂量一下优劣长短,比如反应是否灵敏,步伐是否灵活,摆速是否够快,身高体能如何,力量爆发力如何等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打法。


       有的人身材矮小,绝对力量相对不足,但反应快,脚步移动灵活,以速度为主的快攻打法显然比较合适;有的人刚好相反,个高体壮,爆发力强,但步伐相对迟缓,选择以力量旋转见长的弧圈球打法更有利。有的球友年纪大了改打长胶,这是根据身体状况作出的明智调整,有利于延长运动寿命。而有的人力量、体能一般,打的却是很耗费体力的全台跑动连续拉攻的打法,体能上很难做到可持续,遇上单打比赛连续闯关,最后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体力上。我自己做过统计,平时打计分赛最后一场输球的概率最高,主要原因就是体力不支;打比赛则是越往后对手越难打,又偏偏因为体力下降难以打出正常水平而落败。因此,根据自己的体力、年龄来选择、调整打法很重要,已经定型又难以为继的,不妨考虑转型。

       二是训练水平。包括开始接受训练的年龄、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个人投入程度等等。对一个从小学球并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来说,训练水平高低取决于教练员水平、课程系统性、以及个人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程度,最后表现出来的,是他对球的认识理解和技战术掌握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悟性。


       对完全靠自学的业余选手来说,可以把他日常的对练、对抗看作自我训练的过程。训练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能否在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上持续投入,以及他的学习领悟能力和钻研精神。身体条件好、学习能力强并且能专心投入、有一定悟性的,即使缺乏专业性系统性训练,但熟能生巧,磨杵成针,技战术水平还是可以达到相当的高度的。


       这里有一个前提非常重要:不管什么人,接受训练或学球的时间越早越好。对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来说,人的学习接受能力和他的年龄都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学习掌握技术的成效越大,年龄越大,成效则越小。学球时间早,可以比较轻松正确地掌握乒乓球各项技战术要领,基础比较牢靠扎实。成年人勤奋学球,加上一定的天赋,有可能成为业余高手,但很难具备从小训练练就的“童子功”,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有限的。我们必须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


       三是运动智商。所谓智商,一般指一个人先天拥有的智力水平。运动智商呢?词典和网上查不到这个概念,但我以为是成立的,即指一个人从事某项特定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与生俱来的感觉,换言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赋。每个人的智商有高低,对不同领域事物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有的研究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则具有运动天赋。在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中,一个人所表现的运动智商也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对这项运动比较“有感觉”,能悟到真谛,对另一项运动就比较迟钝,悟不出什么道道。所以,对乒乓球爱好者来说,是不是具有乒乓球运动智商很重要。


       运动智商与后天的开发训练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先天因素起作用。一个人在学习掌握基本技术、战术时,有相应智商作为支撑,就能学得快学得好。具备一定实力后,能继续向上走多远,走多快,又与他对乒乓球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分不开。有资深教练指出,小孩学球,选材首先看身体条件,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得看他对球的悟性了。教练员都喜欢理解能力强、爱琢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即使不那么勤奋,有时偷点懒,训练水平也不会低。这一点,对我们业余爱好者是个启示。


       在乒乓球实战对抗中,既要斗勇,也要斗智,对球员智商要求是很高的。不仅学习掌握技战术需要智力支持,在比赛过程中、在处理困难复杂局面时,更需要用到智力脑力。人们常说对球的“直觉”很重要,这个直觉,就体现着一个人敏锐、正确的感觉和判断,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智商表现。开发乒乓球运动智商,多用头脑打球,应当是我们打球人崇尚追求的一个境界。


       智商与文化水平的关联度不是太大。文化程度低但悟性不低的人同样可以打得一手好球,他不一定说得出球要怎么打,但他会知道这么打是对的,那么打就是错的,靠的就是与生俱来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受教育程度高,就更容易从理论上、原理上认清事物本质,充分理解、接受所学事物的内在要求,并将学到的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运动实践中,表现出文化人固有的智慧和谋略。在身体条件、训练水平差不多的前提下,智商高、文化程度也高的人的提升空间会更大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聪明人球都打得好的。除去其他要素有所欠缺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针对这项特定运动,他的运动智商可能不是太高,改行从事另一项适合的运动就显出天赋来了。其二,他的运动智商可能还没有得到很好开发,还没有转化成手上功夫。有的人总觉得打乒乓就是个体力活,就是要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职业作个调节,还费那么多脑筋干嘛?有的人主观上也想提高水平,但打球时并没有很深入细致去观察思考,没有经常去琢磨“想”球。运动智商开发不充分,我总觉得无异于资源浪费,是很可惜的。


       在中国,从小学打乒乓球的青少年何止千千万,能打到国家队进入顶尖选手行列的,个个天赋异禀,智商水平当然非常人所及。他们退役后,大都能在自己擅长或相关领域继续施展才华,当教练的如刘国梁、孔令辉、王涛就不用说了,给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刘伟。她在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后,又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北大体育教研部副教授,不管教学科研,还是经营乒超俱乐部,都做得非常出色,就是客串赛事解说,对场上形势的判断、对运动员技术、心理的分析以及遣词用句都非常到位,是少有的由运动员转型为学者的典范。

       四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严格地说,这两者并不直接构成一个人的实力水平,但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好的球员,能保证自己在比赛中水平稳定发挥乃至超水平发挥。球场上,当两个人水平相差悬殊时,它的作用通常不那么明显;而当双方旗鼓相当时,意志是否坚强,心理是否稳定,就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因素。乒坛前辈张燮林指出:一场比赛的胜负50%是技战术,50%是临场的战斗作风。这个“战斗作风”,我理解就是精神上的强势和心理上的稳定。认为“战斗作风”的作用占到一场比赛胜负的一半,或许有些夸张,但从中不难看出前辈们对它重要性的体会之深。


       举个例子。47届巴黎世乒赛上,小组赛王励勤对柳承敏一役,王励勤打出少有的霸气,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第一局失利的情况下,他奋力搏杀,以硬碰硬,以暴制暴,每打一个好球就攥拳大吼,一改原来文静腼腆的模样,从精神上气势上压垮对手,令人回肠荡气。有实力作后盾,打出气势就是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就是令人畏惧的杀伤力,就是舍我其谁的震慑力。打球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水平相当的双方一旦有一方打顺了,气势上来了,对方往往就会大比分落败,仿佛完全不是同一档次的。


       当然,要打出杀气霸气,可不是一得分就作势大吼几声能做到的,它一定是经过艰苦奋战压制对手,打出了酣畅淋漓的精彩好球;它一定是源于日常的磨练和积累,拥有坚持到底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内心。精神力量就有这样的神奇,不仅激发自己的斗志,而且极大打击对手士气,此长彼消,从而转化为战斗力,成为获胜的决定因素。改一句常用俗语:精神不是万能的,但精神上没有力量却是万万不能的。如果平时不重视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打球缺乏激情,松松垮垮,比分一落后或者感觉不对,就认定自己不行了,意志就垮了,到了赛场上会有怎样的表现就不难想见了。


       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同属精神方面的因素,又有所区别。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像汽车的避震器一样,能平衡心理,缓解临赛的紧张情绪,保证技战术的稳定发挥。领先时,不麻痹放松掉以轻心;落后时,不惊慌失措心烦气躁,能“咬得住”,能进行如鲁迅所说的“韧的战斗”,绝不轻易放弃认输。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可以从两方面看出来:是不是善打关键球,特别是大型比赛关键场次,有的人平时打得很好,一比赛就掉链子,关键时刻顶不住;是不是善打逆风球,比分落后能不能经常反先,局数落后能不能经常翻盘。最典型的例子当然莫过于46届世锦赛男团半决赛刘国正对金泽洙一战了,面对7个赛点,刘国正顽强拼搏,毫不手软,终于力挽狂澜赢得胜利,送中国队最终登上冠军领奖台。正是刘国正超强稳定的心理素质,才给世人留下一场精彩绝伦永载史册的比赛。


       一个人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有一定先天因素,但主要靠日常训练比赛在精神上灌输、在作风上养成进行培养。心理素质正好相反,一定程度上可以后天培养,但主要是先天因素起作用。专家认为,心理素质与一个人的神经类型有很大的关系,它的某些先天因素很难通过训练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心理素质方面的选材十分重要。心理素质好、意志品质强的选手一般以灵活型、安静型的居多,兴奋型、抑郁型的选手总体上发挥就不那么稳定,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选手平时打得好,比赛却发挥不出水平的原因。


       以上四要素中,属先天因素最多,包括身体条件、运动智商、心理素质三方面。一般来说,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后天努力虽然可以有一些改善,但余地不大。每个要素还可以再细分,各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比如身体条件中,有的人爆发力、耐力好一些,有的人协调性、灵活性好一些,有的人腿部力量好些,有的人则是上肢力量好些。又比如运动智商,有的人理解、接受、应用能力强一些,有的人观察、判断、适应能力强一些,有的人研究思考和创新能力强一些,有的人则是心手协调、转化能力强一些。这些先天因素,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基本条件和基础能力。


       属后天的因素较少,主要是训练水平一项,不过却是决定性的。在基本条件和基础能力大致相当的前提下,一个人实力强弱技术高低,就取决于训练水平了,越勤奋用功,长进就越快。反过来说,训练水平高,比如从小接受正规系统训练,或者业余常年坚持打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抵消先天条件的不足。世上的事物往往就是这样,相互交织,互为补充。


       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后天情况也不一样,如果能把一个人所具备的这四种要素量化成数值(估计很难),加起来的和就是代表这个人实力水平的分值,得分越高,实力水平就越高。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推行乒乓球积分赛,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做法。所谓积分,其实就是一个人综合水平的定量值,通过积分能知道自己乒乓球的真实水平,可以大大调动业余选手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厦门乒协

曾汉中

     

10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