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预报长治、晋城大到暴雨,犹豫至8:00出发。长治市区西南一工地,有座新塔。
这是复建的六府塔,十五层檐,六层阁楼。据称,高91.5米,按照原塔的形制和体量设计。
原六府塔位于西侧,仅存塔座和第一层。结构可见,为实心密檐式砖塔。

资料称:此地曾有隋宝雨寺,六府塔也称宝雨寺塔。始建于隋,为隋113州舍利塔之一。现遗存为后唐重建;历代修缮。1958年塔基出土了石椁、石棺、金棺、银棺,石函、白瓷罐、金瓶。金瓶内发现千余粒舍利。
奇特的是塔座外形,虽为常见的八面八角,立面却如覆钵塔曲线凸收。想必是历代加固的结果。

一层塔正常,仿木砖雕斗拱叠涩塔檐。
拱下嵌狮、象、麒麟、羚羊等瑞兽,以及祥云花草雕饰,古朴生动。

西南看新旧塔。

8:50,长治南收费站上高速,657公里。雨没有想象的大,一天基本中雨规模。
沿晋城西环高速,转阳城高速。10:15,北留高速出口,773公里,38元。

北转3公里,路西出现一座城堡,是郭峪村,明清建筑群。

北行一公里,路东就是另一座城堡,皇城相府。120元/人,《旅游护照》免1人票,停车10元。
皇城相府,为明清官宦陈氏家族的宅居建筑群,由明建内城“斗筑居”、清建外城“中道庄”组成。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而名“皇城”,因康熙名臣陈廷敬而称“相府”。
御书楼是景区大门,陈廷敬三子陈壮履建。楼上“午亭山村”,康熙赐名御书。午亭,陈廷敬晚年的号。

城墙正门,“天恩世德”,正是陈氏家族的写照。
检票入口。

门内主道两端,立有大小两座石牌坊。
展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历史。

大牌坊,四柱三楼。康熙三十八(1699)年,陈廷敬奉旨而建。
“冢宰”,宰相;“总宪”,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廷敬先后任四部尚书,入阁拜相,一代名臣。两侧“一门衔泽”、“五世承恩”。为陈廷敬及后五代的官职。

幼狮嬉戏。

里侧。

小牌坊,两柱一楼,记载明嘉靖到清顺治,陈廷敬前辈所授官职。
其后为明代所建内城“斗筑居”。小门,上题有“斗筑可居”。说是“斗筑”,实际不是一般规模。

可见,这里出个陈廷敬,不是偶然。下方“陈敬”就是“陈廷敬”,中进士时,因有重名,增加“廷”;其上“陈昌期”为陈敬廷父亲。
明清两朝,陈氏家族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6人入翰林。

基本按照导游图推荐路线。
先去主道北侧的清建外城“中道庄”。

外城,在大牌坊北侧,坐北朝南,又称“大学士第”、“总宪府”。为康熙时,陈廷敬入阁拜相后所建。

大门正对麒麟影壁。

转东(右),影壁为八字折墙。

二门居中。

东侧影壁砖雕,栩栩如生。

门内设木质屏风,开左右中三门,通文武院。

正北为前堂,
“点翰堂”、“博文约里”、“龙飞凤舞”牌匾为康熙御笔,屏风宝座也为康熙御赐,表现了皇帝对陈敬廷的器重和褒奖。两侧仪仗官牌为陈廷敬担任过的官职。
陈廷敬(1639―1712),康熙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顺治十四(1657)年中举,次年(1658)中进士,授庶吉士。康熙时,历任国子监司业、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会试总裁、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作为帝师重臣,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主持编篡《明史》、《大清一统志》、《康熙字典》等。

堂东侧,精美的院门,通东花园。

东花园可见,远处内城的河山楼。

中院为书房起居。

后院,两层楼围成寝院。

曾为康熙行宫。两侧康熙赐诗。

皇帝起居用。

这是陈氏无上荣耀。

西侧为小姐院,闺楼。

院南为西花园。

花园登外城墙。
外城墙建于康熙,南北分别与内城墙相接,下为小姐院。

城墙,南过主门楼东转。

过门楼,城墙连通内城。
下望大小牌坊、主道。

走过的相府大门。

东侧为小牌坊和内城主门。

内外城墙连接处。

登上内城城墙,下部对陈氏宗祠。
“斗筑居”内城,近长方形,依山随势,大于外城,为陈家明代修建。东部主要有御史府、世德居。

西侧最高的河山楼,成为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物。其他为荣山公府、麒麟院、树德居等。
介绍说,东墙上百座成排窑洞为“屯兵洞”。本人感觉称“附属窑洞”更妥,陈家既使为官,家里也不可能养那么多兵;窑洞是晋陕普通民居结构样式。

沿墙南去。
远山山顶文峰塔为新建。

角楼东转。

西南的御史府。
世德院。

东南角楼,为文昌阁。

供奉文昌帝君。

文昌阁南望。
墙外是陈家的南书院。远处是郭峪村的“豫楼”,与相府的“河山楼”南北呼应。

西望来路。西山有西山道院。

沿东墙北去。

东北角楼,称春秋阁。

供奉关帝。

南望。

沿墙西下。角楼处,城墙与外城相接。

西墙北望春秋阁,下面的树德居为字典博物馆。

拱辰门下楼。

来到麒麟院中,原为陈廷敬祖父居所。

院门,因门前麒麟得名。

麒麟。

西侧的拱辰门内侧。

南墙砖雕。

东上河山楼,七层,面南。

一层楼洞有《河山楼记》。抄录:
“余家本泽州(晋城)天户里(东山另侧)人,自上世祖徒于折城东乡,寄居中道庄。山水形势,颇属可佳,递传于余七世矣。余籍陵泉之气,赖祖宗之庇,以崇祯甲戌(1634)科成进士。其乡举则崇祯三(1630)年庚午科也。是年秦寇(高迎祥、李自成等)入晋,已四年有奇。所在焚杀掳掠,惨不堪闻。每一听之,殊为胆寒。
余乡僻处隅曲,户不满百,离城稍远,无险可恃,无人足守,日夜焦心,谋所以避之。爰尊老母命,与二三弟昌期(陈廷敬尚未出生,其父)、昌齐缔造一楼,其经始在壬申(1632)春王月,乃崇祯五年也。掘地为井,筑石为基。阔三丈四尺,厚二丈四尺,三间七节,高有十丈。石用三千,砖用三十万,为费颇奢。非先大人三十载心计节俭,稍有积赀,曷敢创是举。至工匠饮馔之需,老母辛勤于内,期弟拮据于外,数月无有宁晷。兴第儿以是年四月念七日降生,高堂虽辛勤劳瘁,而色喜倍常。
至七月砖工仅毕,卜十之六日立木。而十五日,忽报贼近矣。楼仅有门户,尚无棚板,仓皇备矢石、运粮米煤炭少许。一切囊物俱不及收拾,遂于是晚闭门以守,楼中所避大小男妇约八百余人。次日寅时立木,无一物可祭,衹焚香拜祝而已。拜甫毕,届辰时,贼果自大窑谷堆道上来。初犹零星数人,须臾间,赤衣遍野。计郭峪一镇,辄有万贼。到时节,劈门而入,掠抢金帛。因不能得志于楼,遂举火焚屋。余率壮丁百人,镇静坚守,日夕站立雨中。所需饮食,俱余家供给。即幼男弱妇辈,每日亦人给以数米充饥,凡此皆出高堂老母亲为料理。期弟昼夜巡视,以严投垛口,齐弟昼夜宿门,以谨锁錀。贼虽凶恶异常,仅远远围望,终不敢近楼前。
至十七日,期弟见其久围,恐有不虞,谋出楼往州求援。乘夜缘绳以下,忽腕力不胜从而坠地。余仰天泣曰:‘以十丈坠地,万无得生之理’,伊时心胆俱裂,悔恨无及,急命壮丁李忠,缘绳下去,赏银五两,将期弟用竹篓提上。问之尚能语,余抱首而哭,又不敢闻之老母,虑之惊惶不安。余昼夜上下楼中,一以御寇,一以视弟。过一二日,渐醒人事,四肢了无恙,面上微拭有血痕。余徼天之幸,曲保手足之全,此心稍稍方定。寇仍日夜盘踞以扰,至二十日午后方去。一时危险之状,焚劫之景,从古罕有。郭峪数千家,无不遭其毒手。余幸仗此一楼,完聚母子兄弟之伦,且活数百人性命,家虽破而心可慰也。
逡巡至八月间,无枝可棲。余奉老母暨家属始移濩城(?)。期弟以再生之身,独不入城,谆谆以竟楼工为事。至冬月而楼乃渐就绪,且置弓箭枪铳,备火药,积矢石。十月内贼连犯四次,将薪木陆续尽毁。期弟率人护守,毙贼于矢石下者多人。数次所全活者不啻万计。余复仰天叹曰:‘期弟所以获免堕地者,殆彼苍阴佑之,以全活兹多人也耶’。余因上公车,复奉老母暨家属如楼居。远游之子,庶可恃以无恐。即余今日甲第,想得力于此楼者实多。章句之文,夫何足云也。楼既成,余思所以名,而不得其字,图维久之。于癸酉(1633)中秋朔夜,梦会仙于楼上,因恳为题。仙环绕周视,题曰:‘河山为囿’。余再叩以‘囿’字之解。复曰:‘登斯楼而望河山,不宛宛一大苑囿乎?’余觉而异之。暨旦,登楼四望,果与所题之意肖而像,遂名为‘河山楼’,并记之。
崇祯七(1634)年甲戌中秋后一日修于石门,旅次时赴东溟适馆于此。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知乐亭(唐山)县事道庄主人陈昌言(陈廷敬伯父)记”。

可知:河山楼的起因,同时记录了陈家渊源与关系。当时二弟陈昌期坠楼未死,否则,就没有陈敬廷了。
鉴于河山楼作用,陈家开始修建内城墙。《斗筑居记》记有:“余家徼天之幸,得以楼免。寇连犯五次,终不得志……楼之坚,足当一面,楼之宽可宽千口。然糗粮包裹不能多藏,至于牛马诸畜,无可躲遁,每遭杀掠。余日夜思图,思保障于万全,以为筑楼既有成效,则筑堡之效较然可知……爰于六(1633)年癸酉初秋念一日,举其工经营。量度周围约有百丈,高三丈,垛口二百,开西北两门,用铁包裹,门上各有楼”。
外梯二层进楼,供有关羽。左(西)下地下室,右登楼。

地下室挖有水井,备有碾磨等,并有暗道通外。

上三层的楼梯窄陡,设有关闸。

三层以上相近。北墙无窗,设神龛。

七层为木质阁楼,四面垛口女墙。
下望东侧。

下楼,去东北侧的树德居。
这是陈家早期建筑,现为“中华字典博物馆”。

二三层楼围成三个院落。

其中一本1881年的日本《康熙字典》。

北城墙下,陈廷敬及历代中华字典雕刻。
康熙四十九(1710)年,72岁的陈廷敬受命主持编纂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康熙字典》。尽管陈廷敬2年后去世,未见到《康熙字典》成书,但他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过河山楼,西去荣山公府。
荣山公陈天佑,明代嘉靖时期,陈家第一位进士。其府两层楼围成两进院落。

荣山公府院门东,就是陈氏宗祠。

宗祠石狮,西望内城“斗筑可居”主门。右为荣山公府院门。

祠堂。

堂廊檐下,立着顺治十一(1654)年的《陈氏祖茔》。

堂内供奉着陈氏先祖的牌位。

宗祠南为世德院,始建于明正德年间。陈廷敬出生于此。

主楼高达三层。

东院“酉山”。

下方(西侧)的御史府,陈廷敬伯父陈昌言的府居。
陈昌言,见《河山楼记》,后任明清的都察院浙江道监察御史。

院门“中和居”。

出南城墙,仿古街的西(右)为南书院。

陈家子弟学堂。分南北两院。

中堂挂陈廷敬中进士的“圣旨”。

南院。

西侧是优美的止园。

穿内城墙外的主道,去北门。

北门是景区出口。
北门外,高处为春秋阁。

篇幅太长。下午的陈廷敬墓、郭峪等另起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