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关注泉藏世界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谢双提议我国应积极推进“无现金社会”,加强“互联网+金融”行动。“无现金社会”无论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还是资源节约等方面无疑都是一件大好事,但“无现金社会”推行还有哪些工作要做,我国离“无现金社会”又还有多远呢? 一、全民推广基础缺乏。我国是一个人口达14亿的农业大国,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即将面临的现实。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研究分析: 从2015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29%。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亿,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人口总量的1/2,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人。且农村人口占比高达60%以上,近2成的老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大部分没有接触和使用过银行卡和电脑、智能手机,同时“无现金社会”一般要求实名制,按银行现行规定,而16岁以下的公民又无法申请到银行卡,因此全国有35%左右的人不会或无法使用银行卡、支付宝等“无现金社会”的必备工具,“无现金社会”普及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 二、“无现金社会”技术条件不够成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呈现空前繁荣,商品交易十分活跃,现金流量巨大,近年来,银行转账、支付宝等结算工具较好地分流了巨大的现金流。据了解,我国银行卡人均持卡达到了4张,但持卡人群体的平均年龄在42岁左右,这部分人持卡量达到了12张/人,且交易量的70%以上群体所贡献。全国有35%以上的人没有持卡和发生交易。而采用现金交易的多达90%以上。因此,对于一个诺大的中国市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没有一个统一的、完善的支付手段是难以实现的。尽管支付宝、微信、财付通、银行卡等支付手段是“无现金社会”推行的理想载体,但由于网络覆盖、支付安全、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建立一个“无现金社会”可能仍然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三、现金交割的便捷难以取代。支付宝、微信、财付通、银行卡等支付方便、快捷,已被大众乐于接受,但一些个人对存在隐秘或不愿意透露的交易不可能接受通过可能留存交易记录的交易方式来进行,这部分人大都乐于以现金交割。试想一下,没有现金交易的将是怎样一种情形。因此,现阶段要实现“无现金社会”难度较大。 扫二维码关注泉藏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