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智慧||“巧言令色”者先当成骗子来怀疑,可以让你避免大部分的欺骗,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昵称33542116 2017-03-15


管理视角看国学(118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

穆译:先生说:说好话,装出好面孔,搬动两脚,扮成一副恭敬的好样子,求取悦与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怨其人,藏匿不外露,仍与之为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是可耻。

 


这一段还是说直,前半段巧言令色足恭没有说对象,但一般来说应该是对或位高权重、或德高望重,或有求于对方,或希望为对方接纳、喜欢等,儒家主张礼,而且礼之用,和为贵,所以在待人接物上,应和颜悦色,但同时也主张吶于言而敏于行,行胜于言,所以其和颜悦色应是和气积中而英华发外,是内外一致的,而不是单在口头表面上做功夫。

 

    正面来说,仁人君子待人一般都会比较谦谨,恭敬,和颜悦色;但和颜悦色往前再进一步,就变成了“巧言令色”,而一般人不但无法区分“和颜悦色”与“巧言令色”的区别,甚至会认为“巧言令色”更好,就像“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而且,从圣人前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看,“巧言令色”者往往在和君子的竞争中会取得优势,而且“利口之覆邦家”的教训可以说罄竹难书,甚至到明清之际有愈来愈盛之势,这也是老子主张“绝仁弃义”的原因所在。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受害于“巧言令色”者也可以说是普遍现象,企业的广告上,宣传中,推销手段里大量都是“巧言令色”的元素,而且这样的公司往往还会更受欢迎,个人交往中,“嘴头甜”的也更容易被喜欢,某种程度上,“巧言令色”已经成为了文化潜意识,所以圣人要反复丁宁告诫也是出于这样的担心。


   “巧言令色”的推销,“巧言令色”的公司,“巧言令色”的股票,一般后面都埋着地雷。“巧言令色”只是用来吸引你上当的诱饵。


 而后半段反对匿怨而友其人,这个问题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说的更直接:或问: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实这也是儒家主张的爱有差等以德报德如父母的慈,就抱之以孝,知遇之恩就报之以鞠躬尽瘁。关键是以直报怨的直,直观来说,就是以牙还牙,针锋相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或者说,直就是公平正直,即以德报德其实对应于亲亲,是仁,而以直报怨对应于尊贤,是义。《易经·坤文言》解释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所以以直报怨可能就是敬义立之后的一种行事方式,不只是对怨而已,只是除德之外都是直道而行,这样来看,仁义之间又经常构成矛盾,如忠孝不能两全大义灭亲,勉强来说的话,就只能用权了。如孟子回答舜处理其弟弟的事情就近于诡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