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名言,其实有不少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伟天英 2017-03-15

战国时候,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目的是证明他自己不好色,真正好色的是登徒子。宋玉写道: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矣有说乎?有说则可,无说则退。”

所谓名言,其实有不少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王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龇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阅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宋玉的这篇文章不但写得很有文采,而且论证方法也很有迷惑力。可是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宋玉的论证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的。因为宋玉的理由登徒子喜欢其貌丑的妻子,与结论登徒子好色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宋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管登徒子历来的道德品质如何,仅仅以登徒子同他的面貌丑陋的妻子关系很好为理由,加以夸大,而作出了登徒子好色的判断。

按照宋玉的逻辑,如果登徒子同妻子关系不好,就不算是好色了。这显然是荒唐的,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逻辑思维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之一,它的内容是:在论证和思维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为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充足理由律基本要求有三:一是要有理由;二是理由必须真实;三是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导出论题。违反了这三条要求,就会犯“毫无理由”、“理由虚假”、“推导不出”的错误。宋玉论证登徒子好色,就是犯了推倒不出的错误。

所谓名言,其实有不少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我们熟悉的不少名言都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如朱熹推崇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固然很大,但是孔子以外我国还有许多文化上的巨人。李贽就写信给朋友对这句话表示不满,他说,照朱熹的话说,孔子以前的人整天都要提着灯笼走路了。“商人重利轻离别”,是白居易的名句,后人都以此来形容商人的唯利是图。其实从“商人重利”并不能推导出“轻离别”,历史上有好多有情有义的商人,这句话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失之片面。这些话流传甚广,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不重形式逻辑的一面。

所谓名言,其实有不少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也时有发生。在某商店里,一售货员的态度不好,与一老年顾客发生了争吵,于是人们把经理找了来,要他评一评理。经理听了情况介绍后说道:“售货员先发火态度固然不好,但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认真也不好。”认真不认真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也是看对什么事而言的,跟一个人的年龄毫无关系,经理以老年顾客年龄大来批评他不该如此认真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