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教给我的幸福秘笈

 李涣 2017-03-15



我好读书,不求甚解,对任何一个领域的书籍都涉猎不够深入,哲学也是一样。在我有限的东西方哲学知识的积累中,叔本华的这一本探讨怎样寻找幸福的《人生的智慧》,是我标注最多,也是思考最多的一本书。

 


为什么呢?因为对比起佛学,心学的圆融统一之大智慧;黑塞的过分洒脱,不论多么入世,最后的落脚点依旧是要出世的理论;尼采的疯狂不羁,神经兮兮,形似来自异次元的话语,还有犬儒派的放浪形骸,叔本华显得是那么中规中矩,入世半出世,就像一位可以触碰到的邻家叔叔跟你聊聊天。而实践叔本华的哲学,既没有佛学心学对研习者天分与自制力的极高要求,也没有上面提到的其他几种哲学体系里面艰深的不易在正常社会体系中实践的思想内涵。

 

正如荣格所说,叔本华是第一个提到痛苦的人。而更有趣的是,叔本华把痛苦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叔本华认为幸福是虚幻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所以如果人生想要得到幸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规避痛苦,“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全书,就是围绕着怎样规避痛苦展开的。

 

在我看来,叔本华的思想体系是这样的,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只在自己的内在,外物(钱财,名声,别人的看法)都与幸福感没有关系。与佛学强调人的天性可以得到改良,修为可以提高,因而得到救赎不同,叔本华强调天性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反倒是智力可以随着经历和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甚至不主张人们通过太多的涉猎而获得外在的性格(比如一些修行心法),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天性的强烈反弹。人类的一切悲剧,都是由自己的天性造成的,并没有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如此,得到内心的安宁,享受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带来的愉悦并尽可能规避痛苦,便是幸福的秘笈。

 

那怎样达到精神宁静的状态并且有效地规避痛苦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幸福从何而来,人要如何自处,要怎样与他人相处。

 

 

认识幸福的来处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内在,而不是自身之外。对于人来说,存在和发生的一切事情总是直接存在和发生在他的意识里面,所以,很明显,人的意识构成是首要关键。”

 

我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

 

在《人生的智慧》之后的内容里,叔本华论述了身外之物,以及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两项内容相对于人的自身的不重要性。

 

对人的自身来说,归纳起来就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能方法获取快乐,人类有三种基本能力,自然也就对应三类快乐的源泉。一个人比较喜欢享受某类快乐,就说明他相对应的基本能力更强势。

 

1.为维持生命的力量所带来的乐趣: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


2.活动身体的乐趣:这些包括步行、跳跃、击剑、骑马、舞蹈、狩猎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甚至打斗和战争也包括在内。


3.施展情感能力方面的乐趣:这些包括观察、思考、感觉、阅读、写作、学习、发明、弹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

 

叔本华认为,情感力比另外两种能力处在更优势的地位。这种优势是人远胜于动物的优势,而其他两种能力在动物身上也具备。

 

因此,情感力才是获取快乐的最关键的因素。拥有丰富的情感力,便不再需要特别多的身外刺激也可以感受到愉悦,比如一些天才级别的哲学家和画家等等。

天才的条件就是具备超越常人的神经力量亦即超常的感受能力。

 

可是天才未必是好事,因为不过,拥有卓越的精神思想所带来的一个确切的不便之处,就是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力也伴随着他的智慧而增强了;在那些智力优越的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级。


 


关于身外之物


- 财富

彼德尼斯说过,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决定了这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既然财富是我们在他人心中的价值,那么财富与我们的幸福感还有关系吗?

 

- 名声与荣誉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

 

虽然并不在意对我不重要的人的看法,但我却并不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最有收获的部分是叔本华对别人看法对生活影响的精确剖析,不仅说明了别人的看法不应该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的原因(在别人意识里,与我何干),更说明了这种影响的结果(降低幸福度),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意识到这世界上大部分人禀赋不足,且看法都带有偏见,是不完整的)

 

 


关于嫉妒


但个性发挥的作用却永远不可以消除。因此,对于他人自身优越的嫉妒是最难消除的;所以这种嫉妒会被很小心、谨慎地掩藏起来。

 

“嫉妒之情对于人来说是自然的,但与此同时,它既是一种罪恶,又是一桩不幸。”


当发现所有这些身外之物并不对自己的幸福感造成影响时,嫉妒之心理应被消除很多。而对于对他人自身优越的这一最难消除的嫉妒,有效的办法是把这种嫉妒转化成欣赏。因为很明显,他人自身的优越性,是我们自身的身外之物,那便没有任何值得被嫉妒的理由。而且用他人自身的优越性折磨自己的心,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可是转化成欣赏便会使他人的优越性成为一件我们眼中的艺术品,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幸福感受与精神的愉悦,既不需要受到嫉妒的折磨,又可以提升自己。


 


关于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关于人是否幸福的提问,我想最严谨的问法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吗?

 

这里面有两个主体,一个是,一个是世界。叔本华指出,一个人一定要清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并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发展下去。而由于事物处在发展与变化之间,太多的计划与规划并不好,反而容易使当下过得急急忙忙。人最终所达到的高度,总会比自己希望达到的高度低一点。


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总是想象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过于影响当下的决定,可见人类本性之中的非理性。

 

许多人太过沉迷于现在,这些是无忧无虑、漫不经心的人;也有的人则更多地活在将来,他们则是谨小慎微、忧心忡忡的杞人。人们很少能够在处理现在和将来两者当中把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尺度。

 

“一般来说,人们最常做的一件大蠢事就是过分地为生活未雨绸缪,无论这种绸缪准备是以何样的方式进行。”说这是蠢事的原因之一是计划总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原因之二是当计划完成的时候你可能已经不需要这些成果,或者无法胜任(职位)或者享受(财富)了,原因之三则是人都容易有人生很长的错觉。“因此,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高贵和卓越的人很快就会领会命运的教诲,顺应命运并且心存感激。”

 

怎样可以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呢,叔本华提到了节制的概念。

 

我们应该给我们的愿望规定一个限度,节制我们的欲望,控制我们的愤怒,时刻牢记着这一事实:在这世上有着许多令人羡慕的东西,但我们只能得到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许许多多的祸患却必然地降临在我们的头上。换句话说:放弃和忍受就是我们的准则。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视线,活动和接触的范围圈子越狭窄,我们就越幸福;范围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大。” 


所以,在不局限自我视野的情况下,必须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

 

叔本华也着重强调了人的性格对人的影响。由于性格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下意识的选择,都是由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只有当我们经历过一件事情并且回头去分析的时候,我们才更容易看到事情的全貌,了解到自己当时怎样处理会更好。当我们没有办法俯瞰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并依旧置身事件之中时,我们的行事只能总是遵循我们那固定不变的性格构成,受着动机的左右和我们能力的制约。


由此可见,我们的行事自始至终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在每一刻都做着我们在那一刻认为最合理和适当的事情。只有到时候的结果才能让我们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事情整体的回顾才使我们明白事情的如何和为什么

 

这样看来,每一次后悔,都是必然。因果也是由每一个人自己造成的。要想减少自己的遗憾,更多的做出正确的选择,似乎可以通过站在俯瞰视角经常回顾曾经发生的事情,其中的经验教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经验教训中找到自己性格(性格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动机)和能力上的不足,并积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修正。

 

 



关于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


叔本华着重强调了人的天性是不可改变的,这天性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

 

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知能力、长相脾性,等等。如果我们完全彻底地谴责一个人的本质,那么,这个人除了把我们视为他的仇敌,别无其他选择。因为我们只在这个人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与那永远不可改变的他截然不同的人的前提下,才肯承认这个人的生存权利。

 

如果我们足够了解一个人的本性,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他所做出的任何事情。如果对他所做出的事情感到失望或者生气,那么无异于是对着一块坚硬的石头生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能够取悦你的思维高度,会与你自己的思维高度一致。如果对方达不到和你一样的思维高度,那么你和对方交流的时候就不得不降到与对方思维高度一样的高度上。这也是人为了暂时脱离孤单而不得不委屈求全的事。

 

从这一点看起来,叔本华真的是个很有自己内心世界,俗称傲娇的人。他也确实有资本。

 


总结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叔本华的很多观点都不完全同意,他的逻辑有时也会前后矛盾,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智慧上做不到像佛陀那般圆融得体,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时甚至透着一点尖酸刻薄。比如说描写嫉妒心,比如提出对朋友不要太热情周到,彬彬有礼,因为一旦朋友觉得被需要,就会忘记基本礼仪,对我们疾言厉色,反而是稍微怠慢一点朋友,更容易引起朋友对我们的重视等等(我同意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这样,要因人而异),比如很多时候透露出的他对他自身精神能量高的优越性的自豪感,以及写作过程中对高精神能量的过度美化。

 

即使有些地方不同意,有些他身上的性格我并不是很喜欢,可叔本华厉害就厉害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他并不原谅或者开脱人所有的恶,愚蠢与不美好,也不幻想有任何手段可以救人类于丑恶与愚蠢之中,他承认这些不完美,也承认自己同样具有这些不完美,因此积极的去寻找克服和改善这些问题的良方,为了与自己也与他人愉快的相处。他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人生的智慧》里面还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有很多处事原则都值得借鉴且具有相当的可行性,是哲学里的成功学。

 

我想我可以在属于人的群体里,遇到叔本华。



图:Jean-Antoine WATTEAU 

编辑:和美



- END -


文 | 琉璃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