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宫出土的【唐代封泥】

 历史探奇 2017-03-15
 
 


  唐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小者长3.4厘米、宽3.1厘米,大者长9.3厘米、宽4.5厘米

  这批封泥计160余块,为白石灰质,大都破碎不全。封泥表面抹光,上有墨书题记和红色印文。印文完整的有“云南安抚使印”、“潭州都督府印”及“歙州府印”共3块。墨书题记的内容是进贡的时间、地点、物品名称及进奉人的官衔、姓名等。由于长期浸蚀,墨字已多脱落,加之封泥太破碎,故题记很少保留完整。有纪年的仅有穆宗“长庆”、文宗“大和”、宣宗“大中”等三种。进贡的物品能看出有“进蜜”、“进酒”和“木瓜”等数种。封泥背面多有筐笼印痕。

  封泥是各道、州、府地方官员给皇帝进贡时用来封闭土特产品的包装的。从上述纪年看,这些封泥可能是在穆宗、文宗及宣宗(即公元821-859年)时期所用。另外,这批封泥出土于大明宫西夹城内的房址居住面上层扰土中以及房址附近的扰乱坑内,发掘者根据有关记载推断这处房址很可能是右三军军营遗址的一部分。这些封泥也可能是当时皇帝赏赐给禁军的物品包装上所附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