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漫征途说估值(七):短期估值

 昵称40573513 2017-03-15

上一章写了长期估值,看到很多朋友的不同观点,其实也属正常,也早在预料之中,不过有几位是没有认真读文章就直接下结论的,还有自诩为师而不是纯粹争鸣的,这就与己有害了,不过大家各取所需就好。

前面几章很多内容都是和价值投资有丝丝缕缕的关联,但是我本是绝不是一个纯正的价值投资者,尽管价值投资的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吸收的,但是我并不会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框框里。我既不是架子投资者,也不是纯粹的投机分子,我只是来赚钱的。

股市尤其是我大A股市场,是一个带有巨大不确定性的系统,号称架子投资者的你赚了钱,他却赔了钱,你怎么就确定人家是学习不精,你不是仅仅因为幸运而已呢?人嘛,太聪明,很容易就从乐观主义走向过度自信。那是不是我就要否定我自己前面几篇里说的内容呢?当然不是,只是还没说完,工作的模式千千万,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合法的大概率赚到钱。所以这一篇就讲讲和投机有关的短期估值。

格雷厄姆说:“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市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

这句话相当精辟,我深以为然,也被许多价值投资者奉为信仰基础,可他们都忽略了前面半句,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前半句分量蛮重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大概率在投票中胜出。

既然是投票,那就和价值几何没关系,谁能把握相关群体的的情绪谁就能胜出,如同特朗普和希拉里,你说希拉里再是政治老狐狸,也还是败了,不是这一届群众不行,而是她没明白这一届群众的情绪点在哪儿。所以短期估值的研究重点不是企业如何,而是其他投资者的情绪走向会引起怎样的投票结果,并以此获利。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这里说的是短期估值,很多时候整个过程也是要持续数月之久的,我本人并不歧视任何投资者,但是我确实看不出来天天像个孩子似的看图说话最终怎么让幸运女神围绕着你。所以,即使是短期估值,其中大部分都和看图说话关系不是太密切,只是其中价格与成交量紧密相关的部分由于反映了群体心理而显示出一定价值。

如果你认同上面的观点,那么很容易看出来,短期估值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心理学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所以我们就从心理学的部分开始。

心理学是一门庞杂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学问,其中的门类很多,总体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部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增多,社会心理学得到蓬勃发展,细分的分支很多,可惜的是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大家很多都出自于美国以及主要的欧洲国家,这与他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和竞选活动发达有很大关系,如果留心观察,美国竞选背后的各类调查与测验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家的斗法,其资金运用、语言组织、姿态和策略调整的精细安排超出常人想象。我们目前能够读到的心理学著作大多数也是来自资本主义国家。而在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分支中,经济心理学是与股票市场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我们所熟知的丹尼尔 卡尼曼和理查德 塞勒都是这一领域的大师。虽然主战场是经济心理学,但是大的研究方向上还是涉及了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这里我们使用心理学中的一些典型现象来作为短期估值分析的依据。

奇幻性思维:奇幻性思维在股市是指投资者认定某种行为或者模式将会达到某种效果,而奇怪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现象出现的理论解释抑或没有逻辑基础。这是一种对表面的因果关系的心理暗示,但实际上缺乏逻辑关系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被广泛传播的图形砖家总结的各种范式和各种神秘论,而且还反复学习。因为受众极广,所以形成的群体也就足够大,其效果就是经常性被证伪,原因就是在图形自我演化的过程中,与群体预期不一致,导致很多时候图形提前自我消亡,最终只能事后倒推。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有时可以反向利用图形,即通过群体认同的趋势走坏后心理崩溃的节点进行短期获利。比如所谓底部红三兵图形,大资金就很乐意在取筹时画出完美的图形然后再制造恐慌,反复折磨图形砖家们,直到交出筹码。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它恰好是你也看好的标的,那么也是可以反向同步取得低价筹码的。

另一个可以重复获利的案例就是高送转,戏码每年都上演,完全可以利用。既然我们知道了这种普遍的奇幻性思维,自然可以每次都从中获利,可是为什么这么明显的机会有人还是赔钱呢?就是缺乏对人性的了解,人类的记忆很有意思,6-9月份,新的记忆取代高送转神经元联系,只有到了10月份高送转才会开始被大面积激活,而到了年底至2、3月份,高送转的炒作就有了风险,因为投资者各种被骗、被套逐渐出现导致思维的转变。所以对于高送转的高概率获利区间及短期估值不在于最后是否真的送了,而在于你要比别人提前激活高送转脑区,提前进入,提前获利兑现。当你意识到满大街都是炒高送转的文章时,实际上已经过了低风险获利的时段,风险已经加大,则短期估值失效。

错误舆论效应:错误舆论效应是指过度接收、认同与投资者自身意见相同的意见。这个效应我是利用其反面,比如你自己分析了一只股票,对于价格已经经过大致测算,比较合算,这个时候你在头条上发一篇文章,看到下面的评论围观者众,但是意见分歧很大,嘲讽者多有,那么多半你对于股价的短期估计是合理的,当然,文章嘛不一定要自己写,观察也是很好的,就是小心不要被忽悠进去,还记得2015年似乎有好几个大V集体看好$国投电力(SH600886)$ 和川投能源,里里外外算了个遍,讨论的热火朝天,后面追捧者众多,反而没有反对声,这种情况就要当心了,后来结果大家自然已经知道了。所以在我上周写$宇通客车(SH600066)$ 的文章时见到后面一片评论中,意见分歧巨大,马上第一时间买入,我知道短期无忧,因为“聪明人”都还在外面。这种心理上的分歧完全可以作为自己大致估值的基础上的辅助风向标。

周记里我支持几位老朋友把两只猪身上的获利兑现一部分也是来自于此,风渐起,开始看好,周末不知道有多少文章在鼓吹,很可能短期就有更加巨额的获利可以兑现。

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来的构思,最初指个体在缺乏客观辨识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后经不断补充修正,逐渐将这一理论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这里只是利用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觉察到社会行为发展的方向性,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这一点来进行判断短期进入时点以获得利润。说起来有点别扭,举个例子吧,投资标的受某些因素影响,大跌开始,聪明人第一批走,后知后觉者第二批走,严守止损纪律的第三批走,最后一批走的就是错误适用了社会比较理论的受害者,即认同趋势的发展而并不知道其所以然的无脑卖出者,通过卖出这一动作来获得自我认同并适应局部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投资者情绪崩溃的程度并配合以成交量的变化,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短期买入价,所以我们短期赚的钱大多数是从所谓趋势投资者身上得来的,而卖出时则多数是卖给了聪明人。这里提到的一些特征和勒庞观察到的群体性屈从是有交集的。

群体性屈从:这个在很早的文章里提到过,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具有鲜活的个性,尤其是在股票市场里,尽管再浅薄,但每一个投资决策的作出仍然是有意识的,当受到共同刺激条件时就可能产生一个群体。虽然这个群体是暂时的,但当群体的规模足够大,整个群体都会变成无意识的,也就是说群体的的力量可能非常强大,却是几乎没有理性的,表现在股票投资市场里就是“不善推理,急于行动”,而这种非理性往往来源于个体对于群体的无意识屈从。而这种无意识屈从又是人类自能站立行走开始一直追寻的行为方式,是深入骨髓的遗传基因,也是最早人类能够在万物中通过群体行为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主宰的必要条件,传到至今天的股票投资中,就是普通投资者迫切希望自己能够站到某个群体的队伍中,而这种希望往往是无意识的。每年A股都存在这一类群体性屈从产生的机会,比如一路一带、智能制造、军工等概念炒作,一次次形成短暂的群体。很多投资者在这一次次浪潮中不仅没赚到钱还收到了一万点伤害,就是做了群体中的无意识屈从的一份子,而不是充分利用群体的短视来获得利润。所以短期估值中,最理想的状态既不是始终远离群体,逆向投资,也不是一直躲在人群中,跟随趋势,而是充分把握具有明显特征的群体的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消散的变化过程,提前一步引领群体。

3月1号我写了《四部委<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解读》一文,这是一个明显的长期利好,但是第一时间没有发酵,如果你看到后马上进去潜伏,虽然已经不是最好的价格,但是仍然能够获利不菲。但是到了周末锂电池喊杀声四起,你才如梦方醒,那下周接盘的可能就是你了。长期看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短期估值角度看,你已经处于不利位置了,因为你已经成为傻瓜群体的一员。

对于短期估值,心理学里可以拿出来的武器很多,互有交叉,以上仅举几个典型的应用,提供一些线索,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寻找。

需要指出的是,短期估值的所有方法都是为投票机而准备的,而整体思维框架要限定在合理投机范围,尽量少的受到外界噪音影响。技术分析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清清楚楚知道其心理学层面对应的含义,否则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而不能自拔,成为图形学砖家,一旦处于此种境地,除非你超级幸运,否则整个投资生涯都会围绕技术分析打转,赚赚亏亏。

说了这么多,短期估值的角度很多,我只是从心理学出发进行了局部分析并提供了线索。实务操作中,短期估值切入点和长期估值切入点重合是最理想的结合,但是基本很少遇到,标的一直都在那,只是我们过于愚笨,发现的太晚,这也会是将来人工智能比人类高明的地方。而不论你使用什么方法,我认为在实际决策中只有两个词是最重要的,独立思考,先人一步。

@今日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