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海史话:邮政、电报本是亲兄弟

 自带杀气啊 2017-03-15

中国的现代邮政业务始于100多年前的天津,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的电报事业竟也前者系出同源,互为“亲兄弟”

邮币卡申购

1878年3月23日,天津海关书信馆开放收寄华洋公众邮件,拉开了近代邮政的序幕。已如前述。电信则需稍作介绍。

清代晚期,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华,战争频仍,海防吃紧。作为北京海上门户、战略要地的天津,加强战备成为当务之急。光绪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移驻津门,处理军事、外交等事务,文报往来频繁,深感驿递迟缓,贻误事机。他从防务紧急需要出发,一方面力促以天津为中心试办新式邮政,一方面率先在直隶总督衙门(今金刚桥西)至天津机器局(今贾家沽)之间试设同城电报短线。近代邮政试办的次年,即光绪五年四月(1879年5月),李鸿章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间建成津沽电报线。从此,以电报通军报,“号令各营,顷刻响应”,使有关各方初步体验到了现代技术的奇妙与快捷。津沽电报线是中国陆地自己修建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成为中国近代电信史的开端。

邮币卡贴吧资料显示,鉴于津沽电报线试设成功,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1880年9月16日),李鸿章上奏朝廷,请设南北洋电报。八月十四日奏准,“即着妥速筹办”。1880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东门内问津行馆(又称杨家花园)成立津沪电报总局。是为中国第一家电报局,也是第一个负责线路工程和组织电报通信的管理机构。李鸿章亲任总裁。光绪七年三月(1881年4月),津沪电报线分别从天津、上海两端同时动工,历时八个月建成。该线以天津紫竹林为起点,东至大沽口沿运河南下经临清、济宁、清江浦(今淮阴市),跨长江,越镇江、苏州抵上海,全长3075华里。该线经设于上海的丹麦大北、英国大东公司海缆接转,天津电报可通达欧洲各国。是年十一月八日(1881年12月28日),由军用催生的电报,率先在天津对公众开放,收发公私电报。使用莫尔斯人工报机,雷克斯湿地电池,每分钟28个中国字。此乃中国公众电报史上的里程碑。

“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津门杂记》咏电报诗)。然而,天津开通电报之初,却遭朝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被斥为“奇技淫巧”,不准进京。因此,各国致大清政府的电报,都须在上海接收后先传至天津落地,再由天津经骑差邮路转呈北京总理衙门。于是,一种专门向北京转呈电报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电报封”应运而生。这种电报与邮政接力传送方式,虽仅存在一年多时间(约从1882年1月到1883年6、7月间),却是邮与电结合乃至“邮电”行业(事业)的发端。新中国成立后,邮、电合一时断时续,邮电部存续几十年,原来“根”在这里。

总理衙门电报封为竖式红框,右列“第(  )号(  )局来报录封交津海关税务司由拨驷达递呈”,中间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钧禀”,左列“光绪(  )年(  )月(  )日(  )时(  )刻(  )分天津电报分局谨封”。据集邮家游乃器先生考证,目前已知存世的总理衙门实寄封共11件,有8件贴大龙邮票,其余3件不贴票,每件均有英文“天津海关邮件”椭圆型戳和中文竖形“信力已付  勿索勿给”方戳。目前,这11枚封中的5枚为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珍藏,两枚为天津邮政博物馆珍藏。

邮币通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