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选刊》创作谈 且行且珍惜 by 崔敏 我写小说,通常先有结尾,没有结尾,是不动笔的。怕信马由缰,乱了分寸,从而无法收拾。细细想来,题目也不容小觑。给小说起个好名字太重要了,它甚至会影响整体气氛,叙述的节奏。你惦记着这个名字,昼思夜想,直至瓜熟蒂落,坠入设计好的那个“窠”,蛮有趣的事。 我过去爱喝酒,朋友也多。其中一位酒友的哥哥蹲了大牢,出狱后,我请他吃饭,总是婉拒,怕花钱。抽烟的档次也低,跌过跟头的人,懂得细水长流。老哥哥倒是手巧,后来在家卖私房麻辣火锅,口口相传,去坐过几次,认识不少“道上”的朋友。他们往往上了几分年纪,在小圈子里徘徊,往事不堪回首。有挣扎,有无奈,想重新融入社会,敞敞亮亮的,难。 《突如其来的忧伤》,脱胎于前些年的一个短篇。倒不是冷饭热炒,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生活,对命运,有了新的认识,不吐不快。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增加了莫海诚、老曹这两个人物。虽说都在走“江湖”,但性格迥异,命运也就不同。包括小彪、春生、海英,细节更丰富了,才可能鲜活,跃然纸上。从单纯的讲故事,到境遇对人物的影响,种种不甘,是一个蜕变。我比较满意的还是结尾,由过去的欢欣诙谐,转为不可预测的危机四伏,一触即发。开放式的结尾,使作品有了多种可能性和回味的余地。 小说是遗憾的艺术,无非一种谦词。标准当然有,依我之观察,一是语言,二是意味。语言粗鄙,让人难以卒读;意味寡淡,则无法形成共鸣,浮云流水,倏忽湮灭。好的作品,除了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也必须汲取各种养料,斜逸旁出。读书要杂,交友亦如此,三教九流,各路货色。摊子铺大了,还得收,菁华总是一小撮,拈花微笑,往往在绝岭之上。收与放,既是矛盾,又是常态。如何拿捏,非过来人难以体会,可谓冷暖自知。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还是个未完稿。而雪芹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甚至居无定所,辗转于古刹废寺之间。想吃这碗饭,可要仔细。 故事没有讲好,又强调细节和内涵,直指人心,常常感到绝望。怎么写是技术问题,写什么说什么似乎更重要,发前人未发之覆,才可能有点出息。仅仅是可能。因为,这个世界如此喧嚣,要耐住寂寞,全神贯注,将每一个字都码放好,熨帖到位,谈何容易?卡夫卡早就说过,或许我们唯一缺乏的,就是耐心。诚哉斯言! 提示:如何订阅我们? 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开设淘宝店和微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