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评傅青主中医学术境界与制方之道(1)

 健康专家whr 2017-03-15
简评傅青主中医学术境界与制方之道(1)
 关于傅青主,我在八十年代初学中医背诵方歌(生化汤、完带汤、易黄汤、固本止崩汤、定经汤等)时就知道其人,年轻时读武侠小说也经常能够遇到其人轶事。近年来在网上常有中医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仙医”、“医圣”者,人们尤对其所创处方特别有效而对其敬服有加。

   今年暑假期间闲来把《傅青主男女科》一书借来研读,并浏览知网(cnki.net)上相关研究论文几近千篇,初步对傅青主其人其事其学其方略知一二。相关文献中对傅青主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探讨已经很多。本文试图换个角度来解读一下傅青主之于中医,尤其是其“制方”思路方面,或有益于同道。

   1、傅青主其人:学贯书画医文哲侠

   名医学术思想的形成,往往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术渊源甚至其性格或人品如何等背景有关。一张处方往往能够反映出开方之人除方药本身外的其他更多信息。临证如何把握和取舍补虚祛邪、轻重缓急全在乎于在医者个人的因素,所谓“用药如用兵”,面对同样局面的战争前状态,同样是熟读过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但不同阅历、德行、品性、性格、经验和能力的指挥者会选用不同的谋略、计策一样。我想,欲解读傅青主为医之学术思想和“制方”之道,不应忽略于此。

   首先看国医大师何任老早年对其的一段评价:“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石道人、朱衣道人,山西太原人,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工书画、医学,为当时著名医学家。博学而尚气节,少年时聪慧而善记忆、喜花草、性嗜酒、任侠。曾上书使袁继咸冤案得以昭雪,名扬天下。明亡入清后,隐居崛山以医为事。主于医道至精,且以儒字义理用于医学研究。不拘学派,应手而效。家有禁方,常资以活人,名重一时”。何老的这段评价在其他许多文献中都能得到佐证

   傅青主与顾炎武是互相比肩的思想家,二人都是名垂青史的文化名人之一,但其友人曾这样评价:“世人都知青主的字好,岂不知他的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而医又不如人”,显示傅青主“德才兼蓄、医儒皆精”。

   儒之与医本为一源两途,古代文人多是先儒后医,儒医兼修,成人后有以儒学为主走上仕途者有以医学为主以医为生者。除非家有医传或遭受亲人疾病变故,但凡有机会走上仕途者一般不再会以医为业,当然既走上仕途且医术也精者也不在少数。张仲景之为长沙太守自不必说,他如朱丹溪之通理学(理学老师是朱熹徒孙,丹溪44岁才拜师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喻嘉言之通儒学、薛生白之诗医俱通、徐灵胎更是多才兼备等。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范仲淹尝言:“不为良医,便为良相”。宰相狄仁杰断案期间也经常施展中医技艺,历史上的太医工作之所以难为,很大程度上也有治病的对象——皇帝们也对中医略知二三!

   儒家历来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几个境界。古代教育历来以读书为上——正如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启蒙教育,但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有机会当上良相,也就是无以去治国平天下,那就只能退一步修身、齐家了。况且,古人面对自己父母亲人疾病时,如果自己无能为力也被认为是不孝之举,历代许多名中医包括近代的岳美中老等大家都是为了亲人的逝去和自己因疾病困扰而走上学医之路的。儒家何以非要兼学中医,一方面,中医经典如《周易》、《黄帝内经》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另一方面,诚如仲景《伤寒论.序》所说:“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儒家兼修医学以保全亲人及自己生命健康是其又一重要的因素。可惜世人“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此说诚是!想当年吴鞠通先修儒学至19岁时因父病为医家所误而“愧恨难明”,又被仲景所言触动,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并有机会去北京参加校验《四库全书》而获得博览众书机缘,加之勤于临床,所谓“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

   然而,明清两个时代儒医兼通者颇多,官居三品以上的名医也有,但毕竟有对医则半解而名者,如《温热经纬》有言:“搢绅先生(指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博览之余,往往涉猎岐黄家言,或笔之于书,或参赞亲友之病,世人因信其知儒,遂并信其知医,孰知纸上谈兵,误人不浅,吕晚村是其尤者也。安得如徐洄溪者,一一而砭之哉!”我以为:孟英此评甚是,古今情形一样,先有苏轼“误信圣散子之事”,后有吕晚村(字“留良”,是与傅青主同时代的文化名人)极力推荐赵献可《医贯》凡病皆用八味丸以温补造成流弊极多,为此,徐灵胎不仅在《医学源流论》专篇讨论“涉猎医书误人论”,更著有《医贯砭》,言多切中,可以垂戒。另如崔国因在《男科》中曾言:“黄元御、陈修园两家,儒医兼通,谠论辩才,其文之驰骋,足以使文人降心,试之于用,则不切,则医道之难言也”。尽管崔氏如是说,但黄元御、陈修圆两位对中医的贡献实际上不亚于傅青主。譬之如当今文化“公知”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一样。文化名人、行政长官(包括医院院长、处长之类也都有专家之职称)读过几本中医书、见过几个有效病例、交过或管理过一些专家,于是这些人也就可以进入专家库、写专著甚至在,媒体向公众大谈其治病经验了,就可以对中医科研中医学术发展方向与研究方法指手画脚了,事实是严重影响了和误导了大批公众、制约了中医科研与学术的发展。

   与苏轼、吕晚村等文化公知(苏、吕等人虽读过中医书但从未把主要精力或心思放在中医临床上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相比,傅青主同样属于那种智商、情商都极高的聪明人,其才智贯通书、画、文、医、哲、侠等各道之上乘水平,以其学识过人旁涉众多领域、人生境遇又如此复杂深邃广博,则鲜有人能够与之比肩了。有人评价其社会启蒙思想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倡导人性解放,批判宋明理学、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子学研究、强调经子不分”。

    我想,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傅青主能够在多方面都达到上乘,且皆非常人所能企及,这其中必有其奥秘可循。事实上,正因为其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境遇,反而有时间有精力和有必要将身心投入到中医临床实践救贫穷百姓于疾苦之中,确实救治了不少病患者,但相对于专职以中医为事业的其他中医大家而言,傅青主所读古医书和临证时间毕竟相对有限,但却得益于其擅于“学以致用”,其处方用药很少用经方,成方最喜李东垣补中益气、当归补血汤,更喜欢创制新方——最大特点是扶正重于祛邪、擅长委君药以重剂而不忘佐使之量小用大(这种组方经验深得北京名医岳美中老的高度评价!),这些新方确有疗效,是如此,造就了傅青主在中医历史上的较高学术地位,诚为中医史上极其特别的一位高人。

    2、傅青主之人格与思想:萧然物外,自得天机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先生称傅青主的人格与思想是“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引自许苏民.释“萧然物外, 自得天机”——顾炎武何以认为自己不如傅青主.文物世界,2007.6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是指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享乐和富贵利禄之追求、把对于真理和正义之追求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其中:

   “萧然物外”出自佛典《肇论》之“挺拔清虚,萧然物外”,萧然有寂寞、冷落之义,出家之人摈弃世事,屏绝情欲,与青山绿水、古佛青灯为侣,真可谓寂寞、冷落之至矣。这种境界诚能如此,要比孙思邈“大医精诚”之境界还要高出许多!也许,正是因为傅青主有此境界,后人才将之称为“仙医”的吧?

   “天机”出自《庄子》和佛典,是指天才的直觉、灵感的源泉,是直探本原的洞察力。同时,“天机”又指天地造化的奥秘,是人所追求的最高智慧。“自得天机”之于中医,其义当是能够领悟中医精髓者所为。一直以来,学习经方、搜集秘方、验方成了无数中医人提高临床水平着力追求之路。喻嘉言曾因此曾感叹:“迩来习医者众,医学愈荒,无方之书全不考究,有方之书奉为灵宝。人们喜欢读有方之书而对《灵》、《素》等无方之书全然不顾。

   为医者,如能“萧然物外”,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于“大医”之境界,岂还有学派之争、一偏之见、金钱名利至上、杀人不用刀的医生啊?医乃仁术,非有仁心无以致高远。古今医者若成名医大家,无一不是心揣菩萨心肠救民于病痛之中,绝非当今众多医生在写一张处方一瓶输液时时刻刻不离名利——葛兰素史克公司回扣黑幕背后的东西多至无底。傅青主以其“兴怀静远”之心而虽处乱世却以其满腹经纶救过救民救学术于水火疾病困苦之中。 一个中医要成才一般要潜心苦读多练几十年,这中间根本就无法得到更多的经济、社会价值回报,正所谓:“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在当今社会做医生要做到“萧然物外”的境界实在是困难得很!尽管此乃社会生存压力所致,但诚如我校经方家黄煌教授所云:“医乃大道。道,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人生的态度。医生这个职业,本来就是为看好病,为救人命。但后来,医生被当成挣钱的职业,但又挣不了大钱,于是,很多开方医生变成卖药的人。特别是市场化的时代,卖药人当然吃香,因为挣钱比开方人容易的多。所以,我觉得入门时,大家要想好,如为钱,应该去考商学院;如为兴趣,则去考医学院……”。

   为医者,如能“自得天机”,在临床实践中随证研制出新的传世名方实属必然,傅青主即是。当然,古今能“自得天机”者不独傅青主一人。固然,张仲景为“博采众方”之祖,但仲景更是“随证治之”、灵活加减众方之祖,所以,学习《伤寒杂病论》绝非背诵好经方或方证就能达到仲景那样水平。若论背功,今人无一比得上古人的!问题是,如何灵活应用这些古今有效验方、经方、时方?这就需要“自得天机”的境界了!

    汉唐医家、金元四家、张氏景岳等名医都曾创制新方若干流传后世,至今中医有名之方已多达十万首以上,但临床究竟能够用到多少如何应用则是一大难题。叶天士尝谓:“方愈多,治愈乱。自古医书以备,学者神而明之,临机应变,治病有余。若欲炫己长,排众论,创一说,变一方,适足以淆惑后人,鲜有不误人者。……神明于规矩,惟能神明于成法中,乃能变化于规矩之外 傅学渊也谓病变无常,方难执一,然无定之中,自有一定之法,此即中无定体,随时而在之道也。……至矜家秘而执成法,头痛医头,寻方觅药,一切无方之书置之高阁,此又孟浪之流,不足与语斯道者矣。”多识强记一些名方、验方固然是学医之必经之路,但若忽视医道医理,临证之际不也难也!?

   3、傅青主创制新方的思路是“法因证立 方随法出”

   中医临证需要“制方”,但张仲景“博采众方”更重要的是示人以“随证治之”的思路。所以说:真正的中医高手从不执方临证,而是随证制方,仲景如此,东垣如此,后世尤以叶天士最为擅于临证随机制方之名家高手观叶氏医案,其通常是随证随手既得一方,或用经方灵活变通、或用前人时方加减化裁、或随手因证制方,其“活泼泼”的水平直令常人眼花缭乱,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许多方药皆化裁于叶氏医案。叶天士本人却说强调认为临证之关键在于“识证、立法、用方”。近代蒲辅周老曾谓:“辨证论治的真谛是什么?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蒲老诚得天士之学!

   尽管傅青主平时非常注意搜集有效验方、秘方,但在临证之际同样是“自制方”居多,而少用经方、时方等现成方,此可反证,傅青主对于“识证”、“立法”二者也必然自有其心得之处,尽管《男女科》书中对中医理论的创新缺乏系统阐述,但《女科》中每一张新方的创立,都未违背“法因证立 方随法出”之大旨,仔细分析方前适应证候和立法理由,皆属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制原则。

   近代以来之学医者,论智商,远非同代人中的佼佼者,多年来高考状元们早已被清华北大所选择的,报考中医院校的大抵都是常人;论情商,现在人做医生再没有古人之为天下人为父母亲人之健康疾病问题而学医者的了,更多的只是把做医生作为赚钱谋生的一个职业,大小医院的中医专家们也不过是开药的工具——类似于药剂师工作的延伸而已;论境界,当今医院的医生忙于种种复杂事务而浮躁、功利而过度医疗,有病无病乱治一通,“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哪有“宁药架满尘,愿天下无病”为医情怀了?

   4、结语

   读完《傅青主男女科》一书,我以为,书中所展现的傅青主之医术、学术水平较之于其他大家之于中医的贡献度确有一定距离,尚不能把傅青主列为推动中医进程的中医大家范围。但其创新制方之道的确是超出前人许多,尽管书中不少地方内容略显粗糙或夸张,但丝毫没有掩盖其作为名医的亮点所在。昔贤王孟英说该书“文理粗鄙,剿袭甚多,误行刊印,玷辱青主而否认该书是傅青主之原著——我想这是王孟英对傅青主其人的敬重而言。北京钱超尘教授研究认为:从语言风格与而言《女科》并非傅青主所作但经考证傅青主的确是一位名医。比较《傅青主男女科》内容,我认为《女科》部分是傅青主所亲笔的可能性较大——常人难能有此佳作,而《男科》部分尤其是其下卷中的不足之处太多,与前人雷同者偏多独创点少,写作风格和学术思想与女科完全不同,系统性很差,《男科》最多是傅青主平时博采众方或临证病案记录——只是把患者名字去掉了而已,此说不知同道认可否?

   总之,傅青主的确堪称中医名家。尤其是《女科》部分的理法严谨,方药简效,辨证论治不落古人窠臼,制方用药之道独特而见新义,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值得我辈仔细品味学习。至于其究竟有哪些“制方用药”之道,另文再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