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就是扎针呗! 针灸就是以前说的干针嘛! 针灸就是扎上针通上电呀! 针灸就是扎上针用灯烤吧! 针灸就是扎上针用艾熏! 针灸就是......... .........
“其实在中医里,针和灸是两个概念,灸指的是艾灸,之所以针和灸常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在中医治疗上,二者本该结合使用,而不是各自为政。”——这是不久前贺喜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 针和灸不能分家! 简单的说“针灸就等于“针+灸”! 针和灸在一起运用,才叫针灸,单独用针没有艾的参加,应当就叫单纯的针刺,假如通上电,叫做电针。假如在针灸针上面放艾绒,或艾炷,或艾盒,或医者手持艾条熏烤患者的针刺部位,这才叫做针灸。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明明有两条好腿的人却只用一条腿走路,你肯定会想“这人是不是傻!” 可是,在中医针灸界“灸”这条腿却被无知无情的弃用了,上至大型医院针灸科,下至针灸门诊,几乎没有人在用艾灸。 “一个好的针灸诊所,一进门就应该有扑面而来的艾灸味儿”教授常常这样说。 “也正是因为医院诊所里没有灸法,由此民间应运而生了很多艾灸馆,但问题又来了,只有艾灸没有针,又缺了另一条腿”教授也常常这样说。 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和灸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疗病健身,千万不能偏废。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伟大先驱岐伯爷爷就在《灵枢.官能》里说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了灸法有其自身特殊疗效和适应范围,可以补针药之不及,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相须为用才是全面的治疗方法。 那么针和灸的各有所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贺喜教授在介绍三通法时讲到:“针刺主要用于调畅脏腑气机,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现代人的体质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兼备” 针刺可以泻实补虚,调理脏腑气机,以达到驱邪扶正的作用,适用于各类病证。 艾灸是温补,人体喜热而恶寒,邪遇寒而凝,遇温则散,症状得温而解,尤其适用于虚寒之人,可温经散寒、补中益气等。 在临床治症中,要根据患者症状加以辨证,做到针、灸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在充满着浓浓艾烟味儿的普仁明堂中医诊所,贺喜教授用针灸结合的方法治愈了一个又一个患者,我们每个的头发上、衣服上都飘着一股味儿,那是一个针灸医生应该有的味儿,艾的味儿! “灸”,久火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解释是上边的“久”象人形,代表一个人生病或睡觉时侧身躺卧的样子,下面是一堆火,用来温暖他。 灸法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用来治疗和缓解自身病痛的方法。早在17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用火。那时的古人,没医也没药,但一定有病痛。 在漫长的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一些病痛在火的热力作用下能够被缓解,虚弱受寒的身体尤其离不开火的温暖,慢慢的,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熏烤疼痛部位的时候,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用来治疗和缓解自身病痛的方法——灸法就正式宣告诞生了!
哦哦!我们明白了!这个艾灸啊!不就是烤吗!不就是热吗?只要是发热的东西都行嘛!你看现在医院诊所用的各种仪器,红外线啊,烤灯啊,发热贴啊等等,简单省力没味儿又洋气,还显得高大上,不也一样?”
呵呵!就知道你会这样问,赶紧收回你傲娇的小尾巴!我早已准备了七万二千字来告诉你:错!
中医所讲的“灸”专指艾灸,“艾”指艾蒿,指用艾蒿做成的艾绒、艾条。也就是说这个“久火”是因为点燃了艾绒、艾条所产生的火。三通法所提倡的灸法,亦是如此。 药的种类千万万,为什么偏偏是艾蒿呢?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很少提到药的《内经》也说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俗话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 ........... 关于艾的治疗作用,记录实在是太多,一一阐述实在篇幅有限。 端午节我国许多地方有插艾的习俗。人们将艾草挂于门口、厅堂或窗户上,以避邪驱毒、祈望安康吉祥。史籍也多有记载。南朝梁人 《梦岁日记》中说:“五月五,四民踏艾草,悬门户上。”《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可见艾草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一般,它不只是草,更是个宝啊。我们的祖先真是智慧无穷啊!
贺喜教授说:“艾燃烧的热量非常有渗透力,能达到机体深层,一旦身体被艾灰烫伤,也会伤的比较深。” 我之前听到倪海厦老师说过的:“艾,为纯阳之物。其热,性向下”,所谓的“性向下”以前有点不太理解,听了教授的一番话顿时茅塞顿开。 那么,艾灸治病的机理又是如何呢? 一、《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 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 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二、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 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三、综上所述,艾灸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虽然传统中医的认识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但他与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之所以针灸不能分家,是因为针灸兼顾了针刺与艾灸的“综合效应”。 从古代说到现代,这下大家真的明白了为什么艾是不能被取代的吧!人们为了治愈各种疾病还发明了隔蒜灸、隔姜灸、隔药灸,当然也都是在用艾的基础上进行的辅助治疗。 我们该怎样正确使用针、灸并用的治疗方法呢? 作为针灸医生,一定要在临床中多实践多观察,月明师姐总结的好: 昨天,在贺氏三通学习群里贺喜教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某女患者,舌红,苔黄腻,有妇科疾病”该怎样治疗? 很多学生认为妇科病多有寒证应该用灸法,然而并不是这样的,“舌红苔黄腻”代表有热证,所以在腹部施以灸法是不妥当的,那么应该灸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 最后教授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小伙伴们一定要牢记哦! 同时也提醒想要用艾灸保健养生的朋友们,一定要多多了解艾灸的正确使用方法哦! 本文学习要点:针刺及艾灸的作用及适应症 如何辨证施治 艾灸的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