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时期,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极为流行,作为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期的很多诗人,他的诗歌应时而生,带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着父亲居住在岭南。开元时期,他曾去长安求官,并于十八年(730)至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在边塞从军立功,但毫无结果。后来他因人举荐,中举做官,三年后,又辞官去做了歌舒翰的幕僚。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不离不弃的跟从唐玄宗辗转到蜀地,拜谏议大夫,自此以后官运亨通,最后进封为渤海县侯。 高适早年的的诗作里,包含了颇多怀才不遇的悲慨,如《宋中十首》中写到:“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适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最能体现他风格转变的一首诗是《燕歌行》:“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总之,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根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他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融为一体,苍凉悲壮中带有理智的深思。 殷璠曾高度称赞高适,说他“诗多胸臆语,兼有风骨。” 今天的文学小知识,小编就分享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