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电影应运而生的时候,拍的都是幼儿多动症式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这就是电影的原罪。所以后人要拍一部编辑和作家的电影,像他们折腾的纸张一样安静,那肯定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天才捕手》顶风作案,就拍了,必须赞一个,我们得以抽出90分钟,怀念还有大作家跟大编辑的时代,他们之间惺惺相惜、一个钉子一个眼。 《天才捕手》电影海报 中国也有大编辑,冯友兰先生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教师,其实他也是中国第一个编辑,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从他手上过。虽然下手太狠,把“古者诗三千余篇”,删成三百零几篇,而且里面的福利,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桑间濮上,郑卫之声”,被老夫子断为“淫靡、衰德、乱国”之音,一刀剪掉。中国第一个编辑,也成了中国第一把剪刀手。 左:中国第一个编辑、第一把剪刀手孔子 右:孔子剪剩的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 大编辑最重要的功夫,不是剪刀手,而是捕手。民国老年间中国文坛的叶圣陶先生,就有一双这样的手。1920年代,后来的大作家巴金在巴黎,写出了恐怖主义主题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就是叶圣陶发现并在当时名刊《小说月报》推出的,从此巴金就成了作家;巴金又把这种捕手传统一手接过,1934年他编《文学季刊》,发表清华大学学生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从此,这个剧成了一代名剧并上演至今。 左:巴金《灭亡》(商务印书馆 1935) 右:曹禺《雷雨》(文化生活 1948) 就像叶圣陶“捕捉”巴金,巴金“捕捉”曹禺,《天才捕手》拍的是美国大编辑珀金斯“捕捉”美国小说家沃尔夫的故事。在此之前,从珀金斯手上过的,已经有两位美国大作家:一个是菲茨杰拉德,写过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是海明威,写过两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现在都说沃尔夫跟前两位齐名,但在铂金斯这三个文学教子中,跟老大菲茨、老二海明威相比,幺儿沃尔夫的成色和名气还是要差一箩筐。 三位作品的汉译本,早在1980年代就翻过来了,但运气相差太大:最先火起来的,是海明威,因为他的调性跟贫穷、年轻而浪漫的80年代一拍即合;当时我们身无分文,少年,未婚,拿起老是在写金钱呀、中产阶级庸俗婚姻生活的菲茨,根本读不下去,他还要等到30多年后,才在饱嗝连天、好车遍地的中国流行起来;而可怜的沃尔夫,在中国从来就没有火过,就看《天才捕手》公映之后,他的名声能不能像方正电机的股票一样涨点? 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 1983) 中: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上海泽文 1984) 右: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 1980)
沃尔夫来自从前还有黑奴的老南方北卡罗莱纳州,相当于我们中国的路遥,来自一直有羊肉泡馍的陕西。他的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写的也尽是路遙那种小镇青年进城,遭遇《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励志小说,并由此认为自己就是北卡小镇上的托尔斯泰或普鲁斯特,写的手稿重得要请棒棒才能挑去出版社。 这种写作极其伤身,他跟路遥都英年早逝:沃尔夫38岁因肺炎逝世,路遥43岁因肝硬化而去;两人都写了一本作家自述:他那本好像是《一部小说的故事》;路遥写的是《早晨从中午开始》。 左:沃尔夫《天使,望故乡》(三联 1987) 右:沃尔夫《时间与河流》(人民文 2011)
现在我们回到银幕,焦点所在,不能偏移。电影名叫《天才捕手》,但拍成“天才和捕手”了,有点失焦;要是拍成“天才的捕手”,可能更好,中国古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这个国家的桑间濮上,地下网上,自古以来到处都是被浪费的天才。 所以很可惜,珀金斯戏不够。在电影史上,这位捕手跟《心灵捕手》中那位罗宾威廉斯演的捕手相比,好像没得几扳手。但在这部电影中,只要有他的戏,电影马上就很好看。演珀金斯的柯林,演技一流,他住在大英帝国首都伦敦,长得倒有点像住在天朝帝都的“黄门宴”主人黄珂。 左:英国演员柯林 右:京城“黄门宴”主人黄珂 他带着刚到手的沃尔夫小说手稿《天使,望故乡》,坐短途火车回家,回到纽约近郊一幢南方庄园主式的大白房子(有点像沃尔夫他们老南方的首席小说家福克纳的故居),门口还站着一个黑人女仆。 一进家门,为了找一个安静的房间把手稿读下去,在不同房间碰到妻子和五个女儿,他的眼神都不一样;另一场戏,爵士酒吧,在沃尔夫的鼓捣下,他扭身回头看两个黑妹吧女的动作和眼神,比身上老派西装的领襟层次和沃尔夫一堆书稿的页数还多。 美国密西西比州牛津镇福克纳故居,电影里面珀金斯家的白房子与此同款 相比之下,演沃尔夫的裘德洛,早已胖得背叛了偶像派,但又没来得及投奔演技派。也许是为了反衬“捕手”的静态,他活生生把“天才”演成了台湾琼瑶文艺剧“咆哮帝”马景涛。尽管编剧最后给了他一个自赎的理由,让我们得知他脑子的病理状况,但这也大大降低了他前面咆哮的心理价值。妮可演的沃尔夫情妇,掏出小手枪跟珀金斯争夺沃尔夫,虽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处理,但也把我们很多五个一工程奖影片那种“爱情和事业的矛盾”,推到了极致。
剧照:珀金斯和沃尔夫在改稿 作家和编辑的生活确实不好拍,他们最大的动作,就是苦逼兮兮地在纸上划来划去。这时候,我就想,是不是作曲家的片子好拍一点?比如《莫扎特》,他也同样在纸上划来划去,但画外马上就响起他划出来的音乐。作家,作曲家,就差一个字,而且都在纸上划,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在电影中,珀金斯这位天才捕手回到家里,5个女儿和妻子就成了他的捕手。有一位珀金斯的诗人同事,从人类学的角度,妙解了珀金斯和他捧红的三个作家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变态的父爱:家里成天都有6个女生吵吵嚷嚷,他就成了这个娘子军班的党代表;憋得他在外认养三个文学教子,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补偿。 天才和捕手,陆续登场,又悄然退场。由珀金斯生发的文学F4,他年龄最大,比菲茨大12岁,菲茨又大海明威3岁,海明威只比最小的沃尔夫大1岁。沃尔夫最高,是一条两米大汉。珀金斯貌似教父,实为兄长。 电影里面,沃尔夫最先走,1938年,38岁;电影外面,两年以后,菲茨杰拉德退场,1940年死于酗酒引起的心梗,44岁;7年以后,1947年铂金斯退场,63岁;15年后,1961年,海明威挂了,62岁。四位之中,珀金斯活得最长,比最后用猎枪自杀的海明威多活了一岁。 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前面说珀金斯认养了几个文学教子,“认养”并不是比喻,他有时动用的是真金白银。他最先捧红的菲茨成名后,在以其短篇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命名的1920年代,年平均收入高达2万5千美元,而据说当时美国教师的平均年收入是1299美元。著名的《星期六晚邮报》可以为他一个短篇小说,付出3500美元的稿酬,但他挥金如土,最后还向珀金斯借钱,电影还原了这笔烂账的情景。 洛克威尔为1948年3月6日《星期六晚邮报》画的封面《闲话》 美国风俗画家洛克威尔多年画封面的《星期六晚邮报》,是一个文学大码头,普度文学江湖各路江南十八怪:从侦探小说开山祖师爱伦·坡,到无产阶级帅哥作家杰克·伦敦、从推理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到南方意识流小说大师福克纳,都在上面发过小说。沃尔夫曾羡慕地说,一篇故事如果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就可以去欧洲旅行一趟。 沃尔夫是一条两米大汉 海明威20岁那年还是一个文学青年,也给《星期六晚邮报》投过一篇小说,被退稿。但在1960年,他去世前一年,美国《体育画刊》为他写的一篇2000字短文,开出高达3万的稿费,一个字15美元,他终于刷新了菲茨当年的记录。从二脑壳的长度,到老婆的娘家是不是有钱,他都一直暗中和菲茨较劲。在珀金斯的F4中,他早年为各种硬汉秀透支太多,最后多种疾病缠身,走得最晚。 一年后,他把双筒猎枪的枪口对着下巴,用脚趾头扣动扳机,就像从前在非洲猎狮一样。一声枪响,珀金斯开创的那个大编辑和大作家的时代,应声落幕。死亡才是一切天才最后的捕手,就像比海明威晚一年去世的美国大诗人肯明斯那首伟大的小歌谣《水牛比尔》最后两行:
珀金斯在他办公室里面的样子 微信名:马拉打望 微信ID:malad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