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琼瑶阿姨脸书交代身后事 | 我们可以怎样面对生死?

 红耳儿 2017-03-16



1


著名作家琼瑶昨天在她的Facebook上发表了一封属于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内容是写给儿子儿媳的一封对于自己身后事的决定。

 

为什么这样私人、敏感又重大的决定要在网络上公开?琼瑶阿姨说,因为最近看了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身后事。她之所以对外公开自己的决定,是希望万一到了自己该离开的时候,不会因为后辈的孝心和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受到折磨,也希望叮咛儿子儿媳别被自己对于“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她“抱着正面思考”写下这封信,希望能够改变传统社会中牢不可破的生死观,也叮嘱她的身后事无须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火化后采取花葬方式,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更说不设灵堂,不要出殡,盼一切从简。


她在文中提到,能够为自己的离去方式做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在这封公开信中,琼瑶阿姨特别发出5点声明叮嘱儿子:

 

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

不动大手术

不送加护病房

绝不能插鼻胃管

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

一切,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她说自己即将迈入80岁门槛,活到这个年纪心里全是感恩,“没因战乱、意外、病痛等原因离开,一切都是上苍给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会笑看死亡”。


因为这封信,一位温和、独立而强大的女性形象跃然我眼前。


 

2


琼瑶阿姨在做一件很严肃的事,她身体力行这个观念:我们的死亡方式由自己来决定。相比较目前普遍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延续即将终结的生命的现状,她的决定是不做无效医疗或过度治疗,让身体在不遭受更多痛苦的情况下安然离去,保留生者最后的尊严。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决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七十六岁的老人独自在森林散步,不料被一条响尾蛇(毒蛇)咬了。

 

女婿发现后,机警地将老人与蛇送往医院。

 

“是剧毒的响尾蛇,得注射血清。”医师告诉家属,若不注射,老人可能四小时就会走了。

 

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后,最后的决定是不注射了。

 

因为老人是阿兹海默症患者,他在生前曾表达过,他痛恨这个病,希望未来能有自然死亡的机会。

 

老人的家人认为,这条蛇,是上帝派来给老人家的礼物……

 

据报道,台湾阳明大学医管所副教授杨秀仪,在台北市仁爱医院演讲时分享了这个美国例子。

 

他问,“如果你是这位医师?会不会帮病患注射?”在场医师举起手。

 

“如果你是这位病患?会不会希望医师帮你注射?”现场一片静默。

 

杨教授说,“寿终正寝,是每个人的期待,如果不出意外,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活到‘寿’的阶段,问题是我们的‘终’呢?现在老人的寿命大都延长了,健康却恶化了;病痛延长了,死亡缓慢了;寿命延长了,痴呆严重了。”

 

那条响尾蛇,犹如上帝派来的使者,提醒着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患者、家属和医生这三方思索生命的议题:活着的时候,我们该怎样面对死亡,迈向善终?

 

死亡,不该是文化中的禁忌与恐怖议题,而应该是我们面对生命的冷静省视与主动整理。

 

在善终服务方面,台湾走的比大陆更早更远些。但我们现在也有了一个同类机构,叫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他们正在推广这样一件事:在人们健康或意识清醒时签署一份嘱托协议,说明在Ta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尽管这份文件在我们国家还不具备法律效应,医院到时仍然需要征求家属签字,但至少在事情发生时,这份嘱托能够代表患者表达自己的意愿。


亲属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生死观念,情感因素,或者道德因素,无法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在2014年李小冉主演的电视剧《大丈夫》中,她的父亲做主为已经脑死亡的母亲拔掉维系生命的管子,李小冉赶来后大闹医院的那一段,正是现实情况的一个戏剧化了的缩影。

《大丈夫》剧照


尽管如此,关于死亡方式由谁决定的讨论已经展开。琼瑶阿姨的做法正是高空中一记响亮的声音,它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不要等到生死弥留之际,再去精疲力竭地维系生命,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


我们无法决定怎样来到这个世界,却可以决定想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3

莎士比亚说,“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一切怪事中,人类的贪生怕死是最奇怪的事情。”在万物循环中,花开花谢,枯萎凋零,被视为自然而然,唯独在人类社会中,死亡被视为恐惧与禁忌,不愿被提及。

 

中国文化一向对死亡格外避讳。死字最好不讲,遇到卖棺木或者寿衣的店要敲敲木头或者呸呸两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习俗都在表达对死亡的恐惧。谈论死亡,一直是不吉利的事。

 

可是,不提及就不存在吗?

 

一位40多岁的大姐曾经和我分享过她父亲的故事。


她的父亲从小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特别有反叛性的人,年轻时参军入党,带兵打仗,是一位很杰出的将领。他的性格非常坚毅,但对家人又特别细腻,甚至比母亲都要细心,把她和妹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在他生病之前,父亲一直是她和妹妹心中的偶像。直到她的父亲被确诊得了癌症。


生病后,老父亲马上为自己安排住院治疗,他要求家人一定要尝试各种方法各种新药为他治疗,哪怕砸锅卖铁都可以。他疑心医生不好好给他治,输的每一瓶液体都要亲自看过药名,吃的每一盒药都要亲自检查以免弄错;他要求大姐陪在自己身边照顾他,其他人他都信不过。整个过程持续了几年,这位大姐说那几年他的父亲仿佛变了一个人,像一个吸干人所有力量的黑洞,而她几乎成了一个神经病,整个人到了崩溃的边缘。

 

直到父亲离去,她依然无法理解原来那个天不怕地不怕、英武细腻的男人,为什么在死亡面前变成了一个全家人完全认不出来的,如此惧怕死亡的人。

 

我一直记得这个故事,也一直试图在脑海里勾勒这位父亲的画面。我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了家人眼中的陌生人,我猜,或许是因为对死亡的陌生甚至漠视吧。他成功而自信,也许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死去,会失去对生命的掌控,会失去所有曾经引以为豪的能力,躺在病床上成为一个“弱者”;他所营造的一切都会留在那里,什么也带不走。或许,就是这一份终将失去,终将一无所是的事实,让他在最后两三年的日子里,变成了一个疯狂的抓取者,拼命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只要活着。

 

4

有人说,因为你从未好好活过,所以如此惧怕死亡。但真是这样吗?上面这个故事里的老父亲,似乎已经拥有了非常成功非常志得意满的人生,但他依然如此惧怕死亡。反而,许多偏远山村里的老人,过着看起来十分卑微渺小的生活,但他们在死亡面前反而从容得多,接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事实,乐天知命。

 

人啊,越把自己看得重,越难告别舞台。


这是一个人人都说“我很重要”的年代,是的,从建立独立、完整的内心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但这也是个吊诡的命题,因为自信不等于唯我独尊。事实上,我们内心越独立越自信,心理上反而越可以把自己看得很轻,越能将个体生活融入自然,行动上做出有价值的事,又能把个人得失看得很轻。

 

我相信比起生活上的精彩,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探索与完整更为重要,唯此,人才有可能在离去时安详且从容。

 

在《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中,罹患肌萎缩症的莫里教授这样说,“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那么,去面对死亡,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终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莫里的这段话给我了启示。

 

原来,我们从未学习过“死亡”,也从未认真探寻生命的真相。从诞生到长大,围绕着我们的是一大堆被赋予的概念和价值观,以及别人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模板。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知道努力读书,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努力积累物质和名气……我们一直在很费劲地学习如何在台上演出,朝着一个看似正确无误的目标进军,却没有回过头看看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荒谬,更没有学习如何在落幕的那一刻,从容优雅地告别舞台。要知道,戏总会结束的呀。而生死的议题,恐怕才是生命中除了吃饭最重要的事。


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几乎没有人讲这门课:死亡。死亡意味着变得“无用”,而这是个被“有用”主导的系统。可人人终究走向“无用”。

 

不如,提前把“无用”带入日常生活。人常说,生死之外无大事,那么,对于死亡这件大事,我们是否过于知之甚少呢?

 

而了解死亡,意味着了解我们的整个生命,必然会带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该怎样活着”这类哲学命题。几乎每个年轻人都问过“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这问题,不是吗?那,我们是否找到了这个答案呢?

 

生命数载,必定会经历无数挫折与挑战,痛苦和伤害。在痛苦面前,很多人逐渐变得麻木,习以为常。我们拿出毕生的时间去解决生活中具体的难题,却很少人持之以恒面对内在的苦痛与无助,似乎我们的心灵是无关紧要的事。然而生活常常跟我们证明:心若不安,紧握在手的一切东西都不会令我们真正安详、放松、快乐。

 

唯有如实面对内心的困境,才能在活着的每一天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务实地说,我们需要在生命中引入“让每一天都死去”的观念,如此才能轻松地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出。


让身上的背包更轻一些,尝试什么都不带上路,充分感知毫无负担的生活。迎来送往的每个人、事、物,都只是和我们有缘暂时相遇而已,来时欢迎,别时祝福。以一个生命的服务者和保管员的心态做事、待人,我想,即便什么东西失去了,似乎也不会成为多大的执着。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万物一体,活着,死去,不都在这个不停流转的时空中吗?


 

5

古印度文化对人的生命做了四个阶段的划分:


假设人可以活到100岁(古印度人的寿命很长的哟)


1-25岁是成长和求学期,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以学习为主,不是学书本知识,是学习生活的技能和生命的各种知识;


26-50岁,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庭,结婚生子,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职责,认真工作,照顾家庭;


51-75岁,渐渐从社会舞台和家庭中心中淡出,借助过去50年所学习到的智慧和经验,成为家庭中提供咨询和指引的智者;


76-100岁,是人的灵性生活期。人可以选择归隐山林或者独自栖居,冥想、独行,探索生命的真谛,为离去做好准备。

 

所以整个生命过程,是一个入世到出世的过程,从青涩到高峰再到平静。


在印度传统文化中,死亡并非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我们的一生都在为死亡做准备,几十年的学习、探索、建功、完结,这一切最终是为了人的灵魂能够迈进下一阶段,实现生命真正的升华。死亡是生命最重要的华彩乐章。因此,活在这样传统中的人,在死亡到来之际,反而内心会有一种郑重、宁静、感恩出来。生命和死亡是一体的,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是不是很有智慧?

 

6


关于生命的学习,永无止境。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生命如此浩瀚而广阔,生活也总在给我们各种提醒和暗示。我们是否在自以为是中,错过了探秘的各种时刻呢?

 

就像琼瑶阿姨说的,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这是琼瑶一生的信条,也为每个提及死亡而惴惴不安的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做一个平凡的人,尽情爱,尽情笑,用心提供服务,当离去的信号来临时,就别再贪恋这繁华红尘,投身向另一个世界吧。

 

我们的灵魂,始终是自由的。我们的心,始终在平安中。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