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端】挑专业,要看其三到五年后的发展

 抱朴守拙169 2017-03-16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了解中科院年研究生招生政策,本刊邀请到中国科学院研招办主任高随祥教授,对中科院招生政策、就业趋势等情况进行了介绍,以下为访谈实录。

 

《求学·考研》:北大是自由的,清华是严谨的,中科院有怎样的气质?

高随祥: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北大一般喜欢问做什么,中科院一般喜欢问为什么,清华一般喜欢问怎么做。我觉得这个比喻虽不全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大喜欢提出问题,思维开阔,体现了自由、民主作风。清华的学生更注重付诸实践,动手做事。中科院的院训是唯实、求真、协力、创新,注重回答规律性、逻辑性、科学性的东西,探究真理,开拓自然和社会新疆界。(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中科院研究生院作为一所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科研院所,每年的报考、录取情况如何?

高随祥:中科院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报考人数接近2万人,博士的报考人数为1万人左右。2011年,中科院共招收硕士生7272人,博士生5520人。其中硕士生中有2683人是通过推免方式录取的。中科院的硕士生整体录取率大概是2.7∶1,个别热门的专业如心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其报名录取比要高一些,达到3∶1以上。地处西部地区的研究所如西安、云南、成都、贵州、兰州、新疆等地,报名录取比低于2∶1。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地区也有一部分研究所报名录取比不足2∶1,如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理化技术研究所、力学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天文台、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中科院的博士生整体报名录取比大概是2.1∶1。9。(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近年中科院的报考招生趋势如何?学校特点和就业趋势怎么样?

高随祥:下一个招生年度,中科院打算增加招收推免生的数量。往年每年接收2600名左右推免生。下年度开始中科院每年可面向全国从优秀推免生中招收1000名直博生。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区别在于硕博连读生先录取为硕士,然后中途通过转博考核转为博士生;直博生是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学制五年,不用做硕士论文,不需要进行硕士论文答辩。

中科院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有8000多人,平均一个导师指导不到一个硕士生和一个博士生,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很好地指导,这是中科院的一大优势。中科院严谨的学术氛围更适宜于研究生的学习和学术成长。就专业来说,中科院的每个研究所都是本专业一流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就业方面,中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实干能力强,在社会上供不应求,一些研究所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了。(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中科院的传统强势专业、热门专业都有哪些?下一年度您预估的热门专业会有哪些?

高随祥:中科院的强势专业和热门专业,按一级学科来说有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地理学、数学、心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按专业来说有化学工程、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生态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

在这些专业上,中科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科研项目和实验设备条件,招生数量也较大。上述学科专业,在未来几年仍将是中科院的强势专业和热门专业。此外,与能源、生态环境、通信网络、自动控制、新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有关的专业方向也将会成为热门专业。(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中科院有很多专业有实力有特色却不被外人所知,请您介绍一下?

高随祥:中科院的所有专业都欢迎学生报考,当然像一些我们有实力、但是报的学生比较少的专业则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来报考。

比如中科院的天文学、地质地球、空间科学等专业,我们有6个天文台和10多个与地质地球有关的研究所,每个都是国家顶级的天文台和地质地球研究机构。在本科生的印象中,天文是个老学科,地质地球是个艰苦学科,不好就业。其实这种看法不见得正确。

挑专业要看这个专业的前景,要看三到五年以后的发展。国家急需的、优先发展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这种专业我们可以叫做朝阳专业。这些专业目前可能暂时还处在低潮,报考人数少,竞争压力也比较小。但三五年后考生毕业之时,朝阳专业一旦发展成型,行业内人才稀缺,当年选择这些专业的考生就成了这个行业的先行者,毕业后不仅工作好找,待遇也会比较好。

依我个人来看,天文学和地质地球学,还有空间科学(包括遥感遥测等),这些专业国家正在加大投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核能核技术、清洁能源、海洋科学、医药健康、材料科学、网络技术等专业我认为都属于朝阳专业范畴。(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都说考中科院的研究生不会有学费上的压力,是不是我们的奖学金待遇非常好?中科院接收保送生的比例有多大?

高随祥:中科院除了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一部分专业学位硕士,以及定向和委托培养的研究生外,其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不收取学费。中科院给博士研究生的奖学金待遇每个月是2800元的标准,有些研究所可以给到3000多元。硕士生一般第一年是每月800元,第二年每月有1000元。除此之外,中科院还设有多种冠名奖学金。

保送主要是指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为硕士研究生。中科院自己没有推免生,推免接收的都是其他高校具有推免资格的优秀本科生。而且,不是只接收“985”和“211”院校的本科学生。只要有推免资格的院校的优秀学生都欢迎,都可以进行推免。到北京以外的研究所申请推荐免试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来说会小一些,具体的推免情况,大家可以查看各个研究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就您个人而言,您觉得自己人生最有意义的经历是哪一段?

高随祥:我觉得念硕士和博士期间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这段时间的锻炼对后来是非常有帮助的,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工作基础。那时候读研究生的人大多都是确确实实是想学东西,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专注于自己的专业。

我认为专业无所谓好坏,学任何一个专业只要你喜欢,有钻研的精神,踏踏实实去做,一样都能成功。如果这山望见那山高,接触了不少学科,但是所有学科都学的蜻蜓点水一般,那不见得就是综合素质高。综合素质不是学了好多东西,而每一样都是皮毛。

做学问能否取得成功有两样事最重要:一是兴趣,另一个是专注,其次才是方法和技巧。希望现在的学生无论是选专业、做学问、还是找工作,都不要太功利,不要只看到眼前。(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导师欣赏哪些类型的学生?他们身上都有哪些特质?

高随祥:既聪明又踏实的学生是每个导师都喜欢的。聪明就是他悟性很好,一点就通。但是这样的学生可遇而不可求。

悟性与先天因素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后期培养训练得到补充,不过这不是一两天能培养出来的,至少要从中小学就开始接受训练。

科学院这个环境下,我们也做过一些分析,有大成果的大科学家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大概有个倾向性的意见,就是聪明但不踏实的学生,心思太活没法专注,那么一般不会在学术上有大的成果出来。

踏实就是他能坐得住,心不是浮的,比较专注,不会这山望见那山高。再有就是你让他做什么事,他能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去完成,持之以恒。认真、专注、踏实、勤奋,这样的品质是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既聪明又踏实的特质,导师一般会偏重更踏实一点的学生。

另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对专业的热爱,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兴趣点在哪里,这样就很难有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能力方面主要还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造成目前公务员热、考研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生报考有非常强的功利性,您如何评价这样的现象?

高随祥:这个无可厚非,追求看得见的功利是人的本能。但是明智的人一般有长远的眼光,能在眼前的功利面前保持冷静的思考。

不要因为找好工作而学习,就像不要为发文章而做研究一样。如果做研究就是为了发文章,那就本末倒置了。文章是做研究自然的产出,同样,找工作是完善人生的一个自然产出。如果自己能力强,在一定的领域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本领,那么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在念书时把自己武装好,能力提升好,就不必担心自己的工作问题。即使刚开始找的并不是一份特别满意的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显现并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就是你到底喜欢什么,兴趣是什么,你的能力在哪个阶梯上,兴趣加能力就是你的定位。假如说你的能力和兴趣不在考公务员或考研,那还不如直接找工作就业。(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期)

 

《求学·考研》:目前社会上一直在讨论,我国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高随祥:这个是有争议的。我个人认为不要刻意去追求。哪个国家会因为追求诺贝尔奖去培养人才?诺贝尔奖是一种奖励,奖励那些对科学有突出贡献的人。贡献在前,奖励在后,它具有一种后效性。像搞运动一样造出一颗星,拿一个诺贝尔奖,是没意义的。就像大炼钢铁的年代,把我们的锅都砸了,来提高钢铁产量,这就本末倒置了。

国家真正需要的是鼓励科学家追求科学上的成就,踏踏实实把学术做好,使我们成为一个科技发展力强大的国家。

要获得能与诺贝尔奖媲美的科学成就,我认为可以从社会环境、观念导向和教育培养三方面下工夫。社会环境要改变,要克服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不能引导优秀的人才都去赚钱,不能为了经费而做研究,为了评职称而发论文。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经济效益,会严重危害我国的学术生态,对科研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损害。要让从事科研成为受人羡慕和敬仰的职业,让大家觉得在科学上作出贡献的人是无上光荣的,形成尊重和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

从教育上来说,从小学教育开始就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研究和思考的习惯,追求规律的习惯。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不管以后做什么,他都会形成一种良性的思维,成为有思想的人。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少都是“背书”背出来的“优等生”,没有创造性,没有思想。这样别说诺贝尔奖,恐怕连一般的创造力都会磨灭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