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画鱼看传统的鱼文化

 逸心茶舍 2017-03-16

从画鱼看传统的鱼文化



 

从画鱼看传统的鱼文化

 

 

陈义水

 

 

    中国的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采,最早的就是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中,就出现鱼图彩陶,体现出人们对鱼的喜爱与珍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就有《鱼丽》一章,表达人们对鱼这种美味佳肴的向往。可以说,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鱼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画鱼艺术。如历代器皿的大量鱼纹、鱼图、岩画上的各种鱼形,秦砖汉瓦上的鱼纹、鱼网、泥塑、瓷雕、木刻以及建筑物、日用品上的各种鱼形图案,都以吉祥的内涵表现在中国传统的民俗上。如利用“鱼”与“余”的谐音,表达“连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的祥瑞之兆,年画中亦有“童戏双鱼”等。而传统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鲤鱼了。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鲤鱼是黄河中最多的鱼类。它生长快,生命力强,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古代人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喜爱。传说鲤鱼一旦越过龙门,就化为真龙。因此,人们把经过刻苦学习、科举出仕的有志青年比喻为登龙门,鲤鱼奋发有为的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喜添贵子,鲁襄公[1]送一只大鲤鱼以示庆贺。孔子认为此喻意吉祥,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后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育他要学诗、学礼。孔鲤谨记父训,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后人就把“鲤庭”作为父训的代名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云:“鲤庭传事业,鸡树遂翱翔。”古代人们把赠送鲤鱼作为一种吉祥的风俗,更赋予鲤鱼传奇色彩。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也把鲤鱼作为书信的代称,寓意传达美好的信息。人们把鲤鱼画贴挂在家中,预祝来年喜报不断,收入有余。

 

    鱼生活在水中,人们常用鱼水情深来表达鱼对水的依恋。因此,历史上大部分画家画鱼时都十分注重表达鱼水交融的景象。唐代文学家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有“处涸辙以犹欢”的句子,表达在枯竭了的车辙里的鱼渴望得到水但又不为因境而悲伤的乐观精神。文学家通过文字表现出事物的内涵,激发人们热爱生活、克服因难的精神,而画家则是通过形象的图画,表现出事物的外在美与内在精神,更加生动形象地给人以真实的感受、美的熏陶。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鱼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从文献记载上看,始于三国。当时魏明帝游洛水,见白獭爱之不可得。徐邈说:“獭嗜鲼鱼,乃不避死”。遂画板作鲼鱼悬岸,群獭竞来,一时执得。帝嘉叹曰:“卿画鱼何其神也?”答:“臣未尝执笔,人所作者,自可庶几。”

 

    五代后唐时,有袁羲善画鱼,穷其变态。北宋时,又有徐白、徐泉、徐易等人专门画鱼,其作品载入《宣和画谱》。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画鱼而著称的画家,但他们的作品很少流传于世。如今流传于世的画鱼作品多是花鸟兼画鱼的作品。如北宋李延之、刘永年、王道真等,清代八大山人、马逸、司马钟等人也善画鱼。近代齐白石,当代吴青霞、赵少昂、陈大羽等都是画鱼的名家。

 

    《芥子园画传》总结画鱼要诀为:“画鱼须得活泼,得其游泳像。见影如欲惊,硷喁意闲放。浮沉荇藻间,清流姿荡漾。悠悠羡其乐,与人同意况。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状。虽写溪涧中,不异砧俎上。”强调画鱼要体现鱼在水中的生动形象,不能刻板画像,画形不传神。要借助画鱼表达出精神的自由、逍遥的逸致。宋末周东卿的《鱼乐图》就深得其妙。此图以横卷式构图,大大小小的鱼类,在长满水草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着,或聚或散,或浮或沉,轻巧灵动。碧水荡漾,萍藻摇曳,极其鱼水之乐。表现手法以没骨为主,以淡色、淡墨或极轻之笔细加晕染。先画出鱼的形体,再用细线条略勾鱼鳞和斑纹。萍藻用淡墨勾染。生动地营造出其若隐若现之状。无形的水使画面呈现出流动的韵律,表现出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自由。

 

    艺术之高贵与品位在于独特的创造,无重复的创造活力。衡量艺术家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找到确切的取材位置和独到的艺术语言。多年来,我边创作边尝试不同以往的绘画形式,选择、扬弃、再选择……时感山穷水尽,复又柳暗花明,饱尝困惑的苦涩和豁然开朗之喜悦。画水难,凡活水,无常态,无定形,且透明,变化万千,永远处于不停运动之中。如想画好,确实不易。画好水,必须画出水的灵性,研究水态的物理特征。水在地球表面裸露的不同形态,构成了具有不同含义的水的名称。有海水、江河水、湖水、溪水、池水、泉水、瀑水等等。除广袤的海洋外,横向倾斜流动的有江河、小溪;往下流动的有:瀑布、泉水;水平静止不动的有湖泊、池塘。在季节、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下,会产生特殊的自然的变化。如海洋的潮汐,周期性的涨落现象。“波浪”是岩石、风吹阻力,在水面所产生的形态变化;波浪的大小,与水流受阻产生的反作用力成正比。

 

    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定。江海无风也波,溪涧有纹亦静。要深入研究各种水态的运动规律及其周围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画出有灵性的水。画家对所表现的水具有生命情调的主观感受——画家与客观景象物我交融创造的既充实又空灵的意境,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景物的“意境”中的水,是心灵与自然的合一,是具象也抽象。只有这样,才能在画出水的性情的基础上,表现出水的趣味。无趣味之水,是死水。画水惟“活”,流动感,如绮如云,如奔如怒,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

 

在“师法古人”、“师法自然”的同时,我更加注重“中发心源”,努力挖掘积蓄于心底的各种深挚的审美感受。起初颇受傅抱石的胶矾雨点的启示,充分发挥中国画生宣纸吸水特性,以胶矾的几种比例不同浓度。应用传统熟练运笔用墨基础,疾、徐、柔及用笔中锋、侧、淡、清。以浓破淡、淡破浓、清破浓淡,应用生动的笔触绘出浪花与水纹。笔过而生宣形成不同层次的熟与半熟,产生了不同的阻色墨效果,再以干、湿、点、线一气呵成的写意或工笔鱼。经过色墨熏染与挥洒。清水撞墨,可热气快水分促黑色局部流动定向之后。再度呈现朦胧,润泽又清晰层次众多,意象与机趣结合,浪花四溅,潺潺水流的鱼水相融的作品。这是胶矾水运笔再现传统笔墨的水画法,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画的鱼水画技法。

 

    我深深地被传统的鱼文化所吸引,醉心于探索鱼水画的无穷奥妙,在探求鱼水画的道路上,不懈求索几十载,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时代的步伐。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只有这样,才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我的鱼水画,力求鱼水结合,突破前人鱼水于无形的传统,创出自己的鱼水形象。在笔墨的组合交织中拉开了空间层次,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在笔墨点线和泼墨泼色渲染的交织中一气呵成,能展现出特定的鱼水造型,写出凸显的跃鱼与游鳞的内蕴与神采。为此,我把自己的盛情和时代意识融合到鱼水画中,把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和谐欢乐的时代特征,通过艺术想象表现出来。《锦上添花》群锦鲤与牡丹花,展示着在发展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似锦添花的奇迹国家民强。《百鲤朝阳》以鱼跃波涛迎旭日的宏大画面,真诚抒写我们的国运昌隆,如日初升的境界;《八鲤图》、《九如图》则是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既传统又现代,雅俗共赏,面目各异。中国传统水墨画或写意或工笔,追求的意境则是通灵似神,清新感人。我创作的作品试图突破古人的藩篱。传统画鱼图,以鱼为实,水为虚空。以鱼为主,留白为水。我尝试把鱼画在水中,或工笔或泼墨,力图画出水的雄阔和深邃,力图表现水的气势、水的动感、水的神韵。或洪波壮阔,或涡旋深邃,或激流有声,或幽深静潭;或艳阳高照,或风雨凄迷,或月色朦胧,或清波漪澜。在各种的氛围中,鱼儿或搏击,或嬉游,营造出水光波影、鱼水合一的境界,给人以视觉的震撼,使观众的心灵得到抚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