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上下级之间讲仁爱是反常现象?

 解决人生问题 2017-03-16

2上下级之间讲仁爱是反常现象?

【原文】古者有谚曰:“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夫弹12者痛,饮药者苦,为苦惫之故不弹痤饮药,则身不活,病不已矣。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3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今学者之说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主不受也。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法;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不可以霸王矣。

【译文】古代有谚语说:“为政就好比洗头,虽然会掉一些头发,必然还是要洗的。”舍不得掉几根头发的耗费而忘记洗头能促使头发生长的好处,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得失的人。用针刺痈疮是疼痛的,吃药是苦的,但如果因为痛苦的缘故而不愿意打针吃药,那么命就活不了,病就治不好了。如今上下级之间的接触交往,没有父子之间那种恩泽,而想用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去禁控下级,那么交往必然就会有裂痕。况且父母亲对于子女,生了儿子就去祝贺,生了女儿就杀死。子女都是父母所生,但生了儿子就祝贺,生了女儿就杀死,这是因为父母亲考虑到自己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缘故。所以父母亲对于子女,尚且以盘算对自己是否有利的观念去对待他们,更何况是没有父子之恩泽的上下级关系呢?如今学者游说君主,都叫君主去掉求利的思想,从相爱的原则出发,这是要求君主对臣民的爱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是一种不善于讨论恩爱的无知之谈,是一种欺骗和杜撰,所以明白的君主是不接受的。圣人对于国家的治理,是明确地制定法律禁令,法律禁令明白清楚了,那么官府就能依法办事;坚决地实行赏罚,赏罚公正不偏,那么民众就能使用。官僚机构得到治理那么国家就能富强,国家富裕了那么兵力就会强盛,而称霸天下的事业就能成就。称王称霸,是君主最大的利益。君主怀着这个称王称霸的大利益来治理国家,所以任用官吏的时候要求有相当的才能,进行赏罚时也没有偏私。使读书人民众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尽力拼命,那么功劳就可以建立而爵位俸禄也就可以得到,爵位俸禄得到了而富贵荣华的事业也就成就了。荣华富贵,是臣子的最大利益。臣子怀着这种荣华富贵的大目标来做事,所以行为于危难之事直到死亡,他们力量即使用尽了也不会有怨恨。这叫做君主不仁爱,臣下不忠诚,那么就不可以称王称霸了。

【说明】韩非在本节认为,君主统治不应该讲仁爱,因为再讲什么仁爱都是虚假的,再有什么仁爱也比不上父子之间的那种关系。因此,上下级之间讲仁爱,就是反常现象。君主,统治者所应该讲的,一是依法治理,二是赏罚分明,只要有这两条,做臣子的就会拼命卖力,因为他们都是为了荣华富贵才当官的。韩非的这节评议偏激了,儒家所说的仁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善良关系,相互爱护的关系。并不是指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的那种恩爱关系。人们虽然也是为了爵位俸禄去当官去卖命,但也是为了人民百姓的幸福安宁而当官而卖命。再说,上下级之间的仁爱关系,应该看成是互相爱护的关系,互相尊重的关系,只有上级爱护下级,下级也爱护上级,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才能维持下去。如果谁都不爱护、不尊重对方,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去为人处事,那么统治政权也就维持不下去了。爱护,是相对等的,赏罚也是相对等的。依照孔子的对等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对等,那么任何关系都不可能维持下去。君主、统治者如果不爱护臣下,而只要求臣下爱护自己,要求臣下忠诚,要求臣下卖命,卖了命而又不奖赏,这种不对等关系能维持吗?臣下对君主统治者亦是如此。所以,统治者不仁爱,臣下不忠诚,称王称霸是不可能的。

——————————————————

【注释】1.弹:(tán)《韩非子·说林下》:“秦医虽善除,不能知弹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弹之。”《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这里用为针刺之意。

2.痤:(cuó矬)《荀子·君道》:“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韩非子·解老》:“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山海经·中山经》:“金星之山多天婴,可以已痤。”《素问·生桉通天论》:“郁乃痤。”《说文》:“痤,小肿也。”本意人皮肤上的肿疮之意。这里用指为众人都厌恶的脏病之意。

3.郄:(xì怯)古同“郤”。也作“隙”。《管子·君臣下》:“然则兄弟无间郄,谗人不敢作矣。”《黄帝内经·素问》:“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虽锢南山犹有郄。”《正字通·邑部》:“郄,同隙。”这里用为空隙、裂缝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