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塑大师打造立体清明上河图

 老刘tdrhg 2017-03-16

付海云潜心制作两年多,已完成1600多个人物和动物,预计年内完工

付海云正在制作面人

制作好的面人有一元硬币大小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旷世名作。为了让这幅名画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阳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海云潜心制作了两年多,力求用面人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这幅名画,再现当时的市井繁华。8月31日,记者了解到,预计今年年底付海云可制作完毕,明年年初作品将与世人见面。

捏面人捏成大学客座教授

观看付海云面塑创作,可谓是一种享受。她安静地坐在工作台边,认真地将一个个彩色面团分类,再用十多件工具恰当捏取所需用量,或捏,或搓,或揉,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面团,仿佛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

其实付海云制作面塑的工具非常简单,剪子、锥子、梳子、刷子、瓶盖等生活中最常见的小物件都是付海云的工具。蕴含着美好寓意的民间传统图案,借助着双手灵巧的揉、搓、挤、挑、按、拨、刮等手法,片刻间,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就完成了。

面塑讲究小巧玲珑,细微处见功夫。为了把人物塑造得形神兼备,她翻阅了大量的画册,用心揣摩,一次次对照图片练习,并把对人物的理解融入作品,大大提升了面塑作品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2011年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博会上,付海云的面塑作品一经展出就被抢购一空。同年11月,付海云获得“阳泉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3年2月,付海云被评为阳泉市彩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2013年6月,在我省首届文博会上,付海云的彩面塑作品《贵妃醉酒》获得金奖,《千手观音》获得铜奖,同时,她还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优秀展示奖。去年,付海云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海云还被复旦大学视觉影视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每年讲课交流面塑艺术。

潜心研究改良面塑技艺和原料

今年45岁的付海云,从小酷爱画画和手工。奶奶、妈妈在捏面花时,她常常在一旁认真观看,动手跟着捏,也做得像模像样。

婚后,付海云开始在家里捏面塑。久而久之,家里的窗台上、桌子上都摆满了她精心捏制的面塑。女儿出生后,付海云开始工作。有一天上班,付海云带了两个面塑摆在了工作的地方,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神话人物。没想到,竟然有顾客喜欢上了那个小女孩面塑,花十元钱买下了它。当时,付海云的月工资不过500元。很快,又有一个顾客想买神话人物面塑。付海云舍不得了,说什么也不愿意卖。

下班回家后,付海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丈夫:“看来还是有人喜欢我的作品的,如果以后专心做面塑,不仅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还能挣钱,何乐而不为!”丈夫卢银明很支持她的想法,鼓励她大胆尝试。于是,付海云到书店买了四大名著,回家潜心攻读历史,研究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

从此,制作面塑成了付海云最大的乐趣。起初,她喜欢捏民间传统图案。随着制作面塑的技艺不断进步,传统戏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十二生肖及各种动物,都成为她创作的题材。

 在开始的几年里,付海云的创作并不顺畅。传统面塑容易干裂、易碎的问题困扰着她。后来,她和丈夫经过摸索,研制出了不干不裂不易碎、可塑性更强的面料,并且在制料时根据不同的需要,将颜色揉进面里。面料的革新,让付海云的面塑不仅传神而且易保存,甚至可以用毛刷和清水就能为之除尘保养。

面塑做好后,卢银明带着这些作品到北京王府井工艺品店找销路。店主们被这些传神的面塑所吸引。很快,付海云的面塑就供不应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付海云的作品在北京天桥只摆了半天就被抢购一空。随着喜欢面塑的人越来越多,付海云做面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慕名前来购买面塑的人越来越多。付海云原本打算做一套水浒人物,把108将全部做出来,不料刚做出一部分就被顾客买走。逢年过节,还有许多顾客会直接到她家里,拿着照片要求定做面塑。

夜以继日还原旷世名作

谈及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初衷,付海云说,她在追求完美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挑战自己,“面塑是一项传统技艺,我想把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于是就想到了《清明上河图》。”有了这个想法,2014年春节过后,付海云开始全身心创作面塑版《清明上河图》。

长528.7厘米、宽25.2厘米的《清明上河图》,绘制了160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以及200多头牲畜,生动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我们看到的《清明上河图》都是平面的,而面塑是立体的,参照平面作品创作就会有很大的视觉差别。”为了更好地将画中的内容立体呈现出来,付海云翻阅了大量的文献。为了把握每个人物、动物的神态、表情,她一遍又一遍地推敲。

为确定人物大小的比例,付海云费了番周折:“因为原料有收缩性,就需要反复制作,以找到合适的比例。最终确定下来每个人物只能有2.5厘米左右高,约一元硬币大小,因此制作难度大,有时候手抖一下,就得重捏。”塑造一个人物下来,通常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她经常一做就是一整天,最多的一天做了七八个小人,累得头昏眼花,但付海云却乐此不疲。

由于人物、动物繁多,付海云先将《清明上河图》放大若干倍,然后裁剪成杂志大小的二十多页,再在图上分成若干区域标记编号,比如“71—4人+6马”“13—14人+1马”,之后按图索骥,一一对应制作面人。由于画中男女老幼、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且都表情丰富,因此她先将人物的面部做好,再逐一为它们做头发、穿衣服。

付海云根据每个人物的特点,先制作纤毫毕现的头部和五官,对人物脸部进行加工。尤其是五官,她根据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精雕细刻,随后给面人挽上各种发髻,然后插入编好号码的泡沫塑料盘上。做完一部分头部后,她再制作面人的头发、身子,然后给面人穿上各种衣服,之后根据每个人物的神态“量身定制”,或提篮,或挑担,或肩扛重物。通常做好一个面人就需要一两个小时以上。

经过两年半夜以继日的努力,付海云的面塑版《清明上河图》制作工作已近尾声,人物和动物面塑做了1600多,大概在年内可以完工。付海云介绍说,作品中的桥梁房屋船只等,将由相关专业人员制作木制品。“这圆了我的一个梦,我希望看到这个作品的人们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技艺重视起来。我也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为传承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付海云说。记者 霍雪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