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剪辫大会

 圆角望 2017-03-16

赵爽(北京)·时光机

1911年1月15日午后时分,上海张园人头攒动,园外仍不断有马车载人来到,已成“堵车”之势。这一天到场的人数,有说两万的,也有说四万的。这张园虽是当日上海第一热闹去处,如此热闹却是第一遭,照园主张叔和的话说:“自开园以来,未有如斯之盛况。”而这一场热闹真个非同寻常,大家都是来——剪辫子的。

须知此时是1911年1月,按农历算还未进入“辛亥年”,辛亥革命则要等到这一年的10月才会发生,这一根辫子,仍然是大清国男子的标志,上海人怎么如此胆大妄为,聚众剪起辫子来了?

话说这20世纪初,国人对西洋的了解渐多,于是渐渐觉得脑后这条辫子,实在不对劲儿。拖着一条辫子出洋去很可能被人围观,而洋人的态度,很多时候比围观更不友好。英国《泰晤士报》上就登过一张满清官员的漫画,背后那条长长的辫子,被不怀好意地画得翘了起来,称为“猪尾巴”。

理都很费时间,又容易成为藏污纳垢之所,颇不卫生。还有,那时候西式武器、西式机器已经引进了不少,万一这辫子不小心被搅在机器里……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年里,国人剪辫子,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而已到残灯末照的清廷,无力禁止,只得采取默许态度。

回到张园现场。只见那主楼前的草地上有一高台,不断有人上台演讲,内容无非是留辫子的坏处,剪辫子的好处,自然也有言辞激烈,宣传反满救国的。此时却有一人上台,原来是此次大会的发起者伍大人,因病未能出席,却在一早自己剪掉了辫子,特派人送到现场。这伍大人伍廷芳,原是刑部侍郎,出使美国的大臣,名头既大,又有新剪下的发辫在此,这现场的气氛,立即又加了一层热烈。那台子旁十几个剃头摊位,师傅们手中的剪刀一直没闲,只见那剪子起辫子落,紧跟着就是周围一片喝彩之声。那些剪下辫子的人,互相道贺,喜气洋洋。估算起来,当日剪掉辫子的人,绝对超过千人。

张园的剪辫大会,虽不是最早提倡,其参与人数之多、阶层广泛、影响力之大,都堪称剪辫历史上一段佳话。之后不到一年,辛亥革命成功,上海光复,民国政府成立,剪发易服正式成为政府法令,时人回忆起这一段佳话,又别有一番滋味。

当然,一开始大多数人还是在观望阶段。像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所说的,留日学生把辫子盘在头顶,“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倘若像《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在国外剪了辫子,回国惹祸,还得装条假辫子。不过时间到了1910年代,剪辫子逐渐成为一件时髦的事,话说这张园的“剪辫大会”,就是盛事一件。

上海张园位于威海路590弄,是上海滩向社会开放的最早最大的私家花园。是1882年由原籍江苏无锡富商张叔和所建,取名“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上海张园占地60余亩,园内草坪广阔,绿树成荫,在池塘中形成倒影。园内广种各种鲜花,四季可闻花香。20世纪10~20年代,上海张园开始衰落,于是,在老张园废墟上盖起了一大片石库门房屋建筑,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今威海路590弄的石库门住宅,即老百姓说的“张家花园”。换句话说,清末民初讲的“张家花园”是园林,现在讲的“张家花园”是住宅。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文化符号。由于地皮珍贵,石库门住宅实际上是被压缩的四合院,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张家花园”更有中西合璧的特征,如外挑的阳台,客堂间里有壁炉等。

100多年前,上海要寻热闹的所在,第一就数张园。这个大花园里,有一处西式主楼名“安垲第”,是集会的好场所。100年前,这里不知发生多少大事,什么裙钗大会啦,什么政治演讲啦,什么赈灾义捐啦,那风头,不比英国的海德公园差。就说这一日,张园又爆出一场热闹——万人剪辫大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