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孩子的三个故事谈:“苟不教,性乃迁”

 小梓宸 2017-03-16



1

    在橘子树前。老师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这是橘子树,观察一下它们长什么模样啊!”“老师,怎么没看到橘子啊?”孩子们惊奇地问道。“橘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呢,还没长出来,再过几个月橘宝宝就出来啦!”



2

   在一片萝卜地前。“您们想不想拔萝卜啊?”“想,我想拔一个地球那么大的萝卜”“啊!这样的话,我们不要到月亮上去拔啊!”孩子们听后笑得前仰后合。




3

在一片草丛中。老师不小心踩到一朵野花,被一个孩子看到。“老师,您踩到花儿了,花儿会疼的。”老师抬起脚准备向前走,却被孩子拉住了,“您要向花儿道歉!”老师为之一震,遂恭恭敬敬地向花鞠了三个躬。




这三个小故事不仅表现出孩子可爱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孩子的那份天真、纯真、善良、丰富联想。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特点为什么逐渐减退,甚至消失了呢?《三字经》将其归结为教育的问题,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们今天在“教”字上下足了工夫。比如,社会、政府、父母都将其视为头等大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越修越豪华,学校的经费多得不知用在哪里,有关教育的文件如山、会议如海,大街小巷培训机构琳琅满目,家长为孩子的学习一掷千金。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孩子的“性”依然迁了呢?今天的教育为什么成了众矢之的呢?



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的教育相当重要,相当于哺乳期孩子的初乳。但是,这段时期的教育却被当今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把经念歪了。表现在,传统文化彻底消失的家庭教育只注重孩子的物质满足,将很多功利性的东西嫁接给了孩子,而且父母本身的习性深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负面影响须臾不离。更为糟糕的是将过去几千年来固化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的一些礼仪、民俗丢失殆尽。比如,敬畏天,妈妈从小告诉我,不能用手指月亮,那样月亮会在我睡着的时候剪掉我的耳朵;敬畏地,不能将小树拦腰砍断,这样会折寿;敬畏文字,从小父母就告诉我废纸不能乱扔,烧掉后的灰烬要倒在干净的泉水边;敬畏神,每逢节气、开市、开捕、开猎、开播、开收都有相关的祭祀活动;敬畏祖先,每逢家中做了好吃的,都要先盛一点出来给祖先吃,逢年过节时还要给祖先叩头、烧纸。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有着润物无声的教育之道。但是,在今天,这些风俗都已荡然无存,相反,却成了另一番景象。有家长将小孩带到豪华别墅群,说是激励孩子的拼搏精神;三岁小孩子在电视节目中展示才艺,满足了家长的虚荣、观众的好奇、电视台的收视率,却让孩子长了浮华,成了新的方仲永;家中的麻将桌连着孩子的书桌;夫妻的吵骂声应着孩子的读书声。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像慢性毒剂侵蚀着人们。不仅如此,这样的孩子还被沉闷的课堂、如山的作业、似海的考试、仅有的重点学校名额之争、挤破头的高考独木桥之压所折磨。其结果是培养出一批批娇嫩、自私、任性、放纵、孤僻、心智障碍、高分低能等问题青少年。因此,孩子的“性”迁了,教育成为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网:www.binxinschool.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