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斗拱之美

 耽读斋 2017-03-16

斗拱之美

什么是“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独有的一种结构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见图一)。斗拱,又称“山节”,“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唐·孔颖达)。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转载]斗拱之美
图一

斗拱历史悠久,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它的历史可以说与华夏文化同长”(林徽因语),“中国各代建筑不同之特征,在斗拱之构造,大小,及权衡上最为显著”(梁思成语),深留着历史文化演进的痕迹。斗拱种类繁多,形制复杂,仅此一点,便可独立写成长篇。本文不是专业论文,无意也无力对斗拱进行建筑结构及历史方面的论述,仅仅以俗人之眼,感受斗拱之美。

斗拱美在何处呢?

首先是结构之美。

就建筑的结构型式而言,世界的古代建筑可分为砖石结构(或石结构)和砖木结构(或木结构)两大类。中国的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及木结构为主。其规模和成就在古代世界最为辉煌。

欧洲古典式建筑雄健浑厚,端庄方正,但缺少变化的妙趣,韵味不足,因为石头毕竟坚硬;阿拉伯古建筑沉静肃穆,虽庄重而富变化,但略感粗漫,因为石头毕竟厚重。而中国古典建筑清丽玲珑,飘逸俊秀,韵味无穷又雄大疏朗,因为木材毕竟灵秀。

就结构而言,不同特色的石材柱造就了欧洲古典建筑之美;穹隆造就了古阿拉伯建筑之美;而中国的古典建筑,除雕龙画凤,粉壁红漆外,“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林徽因语)造就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当我们赞扬这“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顶曲线时,千万不要忘记了“斗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构造精巧,形似花篮的斗拱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向外挑出,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才造成了飞檐高卷之势,使得整栋建筑更加优美、壮观,飞动。如果没有斗拱“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动之美,就没有中国建筑“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林徽因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斗拱之美造就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

如果说伟岸挺拔雕饰有图案的罗马石柱和中国石柱代表了一种男性美的话,那么,斗拱就似窈窕的美女代表了女性的妙曼之美。这种美是集结构之美、装饰之美与组合造型之美于一身的美。

作为受力的构件,雕有不同图案的柱头,刻有凹圆槽柱身的罗马柱以及半圆形拱券等,雕(画)有龙云和其他图案的中国柱以及横梁等,都既是结构构件又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但,这主要靠雕刻和粉饰。唯独斗拱,除自身可彩绘美化外,还靠自身的造型和不同的空间组合来创造错综之美,同时兼有多种功能。如:坡屋面若是直的斜坡,出檐过大,既阻碍光线,又因高耸的坡度而使排水过激,聪明的中国匠人们,利用斗拱层层外伸的空间组合,使得屋面翼角翘起,其仰翻的曲度,缓解了水的冲力,避免了对阳光的遮挡,使得坡屋顶如翼轻展,美观而具神韵。这是同样作为结构构件的柱和梁做不到的,这是斗拱穷技巧之变的灵动之美。

西方古代石结构建筑,基础做得很深很厚,但抗震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国古代建筑基础虽浅,但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比石结构建筑强得多,原因在于斗拱和梁柱作为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起了关键的作用。中国木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斗和拱之间的连接不用钉子,是榫卯结合,遇有强烈地震时,榫卯结合的斗拱会适度“松动”,消耗掉地震传来的能量,既起到抗震的作用,又保证建筑不“散架”。从这个意义上讲,斗拱是“智能化”的结构构件,这是斗拱顺势应变的“智能”之美。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在中国早已成“模数”制。并以斗拱之“材度”为度量单位,掌控建筑物的比例和体量。建筑外形可千变万化,但作为结构构件的斗拱的模数不变,所以,使得斗拱可标准化定型化生产。要知道,以柱子直径的倍数为度量单位掌控建筑规模的制度,在西方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事,至今不过才几百年,而在中国千年之前的隋唐时期就已经进入了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成熟时期。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无需绘制图纸,工匠只要以份值表示的丈杆,背诵以口诀形式表达的各种构件份值,便可直接进行预制的秘密之所在。这是斗拱权衡掌控的机能之美。(见图二至图六)

[转载]斗拱之美
图二

[转载]斗拱之美

 图三

[转载]斗拱之美
图四

[转载]斗拱之美
图五

[转载]斗拱之美
图六

斗拱除建筑结构之美外,还具有建筑装饰之美。

中国古建筑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含宫式苏画)三大类。什么部位用什么色彩和图案是很考究的,檐下包括梁、柱头和斗拱在内的阴影掩映部分,多以青蓝和碧绿等“冷色”为主,柱、墙则以红色为主(寺庙墙为黑色,民居墙为白色或灰色)。无论是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还是苏式彩画,多半都画在梁架、枋、柱头等部位。但檐下阴影掩映部分,若只用青蓝和碧绿,必显幽阴,古代匠人们巧妙地用白色的线条将梁和柱头中的彩图勾勒分割,并间或点缀黄、红等色彩,使得屋檐之下阴中有明,冷中有暖,活而不呆。但暴露在外的梁和柱头的彩画毕竟是平面的,缺乏空间变化。这时,斗拱又发挥了“穷技巧之变”的独特作用,檐下交错叠加的斗拱,其外形轮廓,经白色线条勾勒后,立体感凸显,使得空间画面不再单一呆板,变得生动盎然,尽显装饰的错综之美。

如果把坡屋顶比作美女的乌发,挑檐比作美女额头的刘海,那么,斗拱无疑是那双清澈迷人的眼睛。(见和玺图画一至三

[转载]斗拱之美
和玺彩画一

[转载]斗拱之美
和玺彩画二

[转载]斗拱之美
和玺彩画三

斗拱的使用不限于檐下,不分内外,作为重要关节,在建筑物内部施展出多种功能,创造了内部建筑的结构之美和装饰之美。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天坛祈年殿(见图六、图七)

 

[转载]斗拱之美
图六
[转载]斗拱之美
图七
[转载]斗拱之美
好友独木垂钓摄影

斗拱的结构之美和建筑装饰之美,在祈年殿的三层外檐和内部藻井中都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在这里,中国的匠人们把斗拱的结构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大殿结构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藻井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斗拱排列有序,多而不乱,承上启下,层层内收,烘托了中间的金色龙凤浮雕。整个藻井,构造极其精致,灵巧别致。斗拱随形勾勒的线性彩绘与梁、柱、天花中不同色彩绘制的几何图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天花藻井的空间变化,光彩夺目,富丽堂皇。正是因为使用了斗拱,才避免了藻井成为单一平面的穹顶,如果没有斗拱,要达到如此的美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这不能不让人由衷地钦佩中国古代匠人巧妙的建筑构思和高超的智慧。

一些到日本奈良等城市旅游的国人,对那里的古建筑赞不绝口,岂不知,奈良等城市最好的古代木结构工程,不过是中国隋唐建筑的缩小版。

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是斗拱创造辉煌的两个黄金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已不多见,但在日本奈良等地得到了很好地保护,这当然要感谢梁思成先生。1945年,美国对日宣战。梁思成先生及时寄信给当时的美军最高指挥官,要求保护具有中国隋唐建筑风格的奈良市,美军最高指挥官采纳了梁思成的建议,奈良才得以完整地保留。

日本现存的古代佛寺建筑中,凡属飞鸟时代的建筑,都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建筑的缩小版;凡属奈良时代的建筑,都是中国初唐、盛唐建筑的缩小版。从这些建筑中,可以看出隋唐建筑最具魅力的冠冕——屋顶的曲线舒展开朗,出檐深远,线条流畅活泼,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木构部分的斗拱、柱子、梁等建筑构件之间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见图八——十一)

[转载]斗拱之美
图八

[转载]斗拱之美

 图九

[转载]斗拱之美
图十

[转载]斗拱之美
图十一

至于韩国、朝鲜、越南的古代建筑,处处有斗拱的精彩表现。

因此,说斗拱是东方建筑的精髓,一点都不为过。它是中国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建筑文化孕育出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靓丽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斗拱之美就是中国文化之美。

2017年3月13日

图片来自网络,看来这些摄影者深谙斗拱之美。致谢!


静观道人先生一直关心鼓励着我,我很是感激

 

华章发表的140篇博文涉及的面很广,大到日月星辰,小至蚁蝼麻雀,远及千古文明,近有文革当下。激情处令人心潮澎湃,哀怨时催人泪下。他的文章里有诗词曲赋、琴棋诗画,江河大海、虫草香花······我读过他的《青岛的规划和建筑》一文,领略了西洋建筑的文化;今又读《斗拱之美》,东方建筑的奇葩。他的文字是那么秀美、典雅,学问又如此精深、博大,当敬他。华章啊!您是博园里一朵亮丽的雪莲花!幽居天山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