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向春阁 2017-03-16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2011-04-15 08:01:30)
 

最近一期《中国青年》里,一篇评价蔡伦的文章,用了一段让我触目惊心的话,虽然有些宿命的味道,但仔细想想,就是这个样子:“历史总是冷静的恐怖。它静静的看着你做每一件事情,种下每一个因,一步步走向注定属于你的位置,得到属于你的一切,然后再冷静的把属于你的果一个个摘给你”

怕什么呢?做你能做好的事情,然后在生命的旅途上,你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抬头就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正在等待你来采摘。如此而已。

“君子藏器于身,待遇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适,是以出而有获取,语汇成器而动者也。”现在,正是积蓄的时候。。。。。。

【智海踏浪】

      在中国历史上,《易经》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书。不管后来的思想家把这本书里的思想发展成义理之学,还是算卦之术,都充分吸纳了《易经》中“变”的思想。“生生之为易”,《易传》认为六爻吉凶因时而变,只有把握有利时机才能趋吉避凶,由此提出因时而行的重时思想。

       真正的君子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要藏器待时,等待机会,这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因此,在不利的情况下要隐忍待发,正所谓“潜龙勿用”,而在时机成熟之际则要果断行动,不能拖泥带水,正所谓“见龙在田”。《系辞》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这是告诫人们“藏”与“动”的智慧,什么时候“藏”,什么时候“动”,这都要看“时”的条件。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就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发愤创业,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生平所培养的道德与才能运用到事业之中。

      藏器于身,隐忍待发,非常重要。在不合适的机会强出头,势必会遭到挫败。所以,在时机未到时,讲究韬光养晦,隐而不发,用一句俗语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知心小语】

     在洞庭湖里,生活着很多鱼类,其中有一种叫泥鱼。

     每当旱季来临时,洞庭湖就会干涸,大部份的鱼虾都会拼命寻找赖以活命的水,可惜到最后都无法战胜天道循环,不是被人们捞走,就是干渴而死,变成干鱼?

      可是泥鱼却不会,到了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它全身滚进湿泥里,然后口衔泥水,象死了一样静止不动?捞鱼的人即使看见了,也会误以为泥巴,让它侥幸逃过?等水渐渐干了以后,泥鱼就躲在泥里一动不动,依靠自身保存的水分和能量来维持生命,一直能维持半年之久?

      等到旱季过去,河水滚滚汇聚到洞庭湖的时候,泥鱼就会从泥里钻出来,洗掉身上的泥巴,在水底自由自在地畅游?而此前其它的鱼虾早就所剩无向,因此泥鱼就可以享受充足的空间与养料,迅速地繁殖成长。

     据说三国时期,关羽就曾经用泥鱼的故事来劝刘备说,告诉他人生总要有几段泥鱼那样隐忍的时期?刘备听了以后,若有所悟,才有了后来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精彩表演?

     骨头太硬的人,不懂得人生应该能曲,因此对于低处的机会会视而不见;骨头太软的人,永远也站不起来,根本没有伸的时候,因此对于高处的机会也就可望而不可及了?

     所谓识时务,也就是能够从环境中看到机会的意思。追根溯源,“机会”这个词来自于佛教禅宗的一个术语。机,是稍纵即逝的过程;会则是聚合?合拢起来的意思。能够在稍纵即逝的过程中把自己与外界契合起来,就叫做机会。

      时机真是一个怪物,一个头发长在前额的怪物。所以要抓住机会,跟在它后面跑是没有用的。你一定要等在它的前面,看它过来,就拦头一把抓下。

    所以,机会不能去追寻,而只能等待。只是这种等待有时是很漫长的,很寂寞的。但如果对自己有最大的信心,就不怕这种漫长与寂寞。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致对手的嫉恨和陷害,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更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十足、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待人牛气冲天,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人这东西,“同患难易,共荣华难。”所以,在打江山时,各路豪杰汇聚在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主子当然需要这样的人杰。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不会江郎才尽,总让皇帝感到身边有诸多威胁。历史上有多少人因此而丢官丧命啊!所以,到了一定时候,一定要掩盖自己的才华,不要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再三阐述君子不可太露其锋芒的思想,决非反复玩弄词藻,实在是对处世经难的深切总结。“不可太露其锋芒”,并不是销蚀锋芒,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其实,隐藏锋芒也是一项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而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表现。

      孔融是孔子的正宗谪系子孙,孔融长大后在世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见识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懦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攻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公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部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但终究是无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他,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不定期,曹操在着手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别人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在日常社会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出人头地,古时那些读书人哀叹:“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才华的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些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这样,旁人便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

       曾国藩曾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机而动。”意思是说,君子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价而沽。天才能做到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此时,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所以古人说: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可见天才的锋芒就像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如此来说,还不如没有。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得意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太重要。智谋地收敛起自己的锋芒,夹起尾巴做人,掩饰起你的才华,才能顺利走好你的人生之路。
       老子曾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人不自以为是,会超出众人;一个人不自夸,会赢得成功;一个人不自负,会不断进步。)老子的这个“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社会,有点反对时代进步,固步自封的意味。但实际上“不敢为天下先”是教会我们尊重别人的长处,善于守拙,既不会影响优势的发挥,还能赢得别人的尊敬的一种处世态度。
       真正有才华的聪明人,往往会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因为确信自己真的有实力,所以才不会为别人的某一个看法、某一句话而争得面红耳赤,相反,只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才会四处与人争强好胜,通过一点阿Q式的胜利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人挑战,就会被所有人反对。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会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貌似平常,让他人不眼红。做人应该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给别人压力。想要事业上一展才华,可以用一点“心机”巧妙展露。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因为你在某些方面的过人之处,自然会受到众人的关注。但在这些关注的目光中,既有敬佩也有嫉妒,更多则是疑惑。锋芒一露,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的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你将失去立足之地,哪里还能实现扬名立身的目的?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聪明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让人的美德。
       如果你表现得谦虚谨慎,你的成就摆在那里,大家看得见,不会因为你没有自我吹嘘就没有人知道。将成就和谦虚的品德结合起来,将会让你产生巨大的魅力。

来源:http://blog.sina.com.cn/u/21012226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